進一步拓展中國畫表現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作為一名中國畫創作者,我備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
中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中國畫始終面臨如何處理古與今、中與西、傳承與創新之關系的考驗。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中國畫的發展方向再次引起美術界廣泛討論。當時作為青年畫家的我,也進行過一些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最終,我選擇重新翻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本“大書”,從中找到了中國畫特別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土壤和源泉。
作為民族藝術的中國山水畫,浸潤著中國文化精神,形成了系統的技法體系、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澄明的審美意境。縱觀歷代山水畫名作,無不抒發著畫家對自然物象的情懷和體悟,詮釋著中國人的空間意識與精神世界,展示著創作者對筆墨結構的研究和探索。隨著時代變化,生活空間在擴展,表現領域在拓寬,如何以更具創造性的筆墨語言傳遞創作者的所思所感?基于對東北大地自然物象的觀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傳統山水畫的深入研究,我開始嘗試超越對具體自然景象的描摹,以線的勾勒和大面積的皴擦、渲染,構成新的語言符號和圖式,創作出“靜觀八荒”系列山水畫。這些作品旨在通過富有象征意義的宏觀景象,彰顯崇高、神圣、寧靜的東方意境。此后,我不斷從傳統與自然之中汲取創作養分,陸續創作了“唐人詩意”“山海經”等系列作品,借助古代詩文中的浪漫想象,營造理想山水家園,詮釋對于宇宙天地的宏觀思考和對于詩意棲居的微觀洞察。
近年來,在努力探索中國畫技法表現空間的同時,我也在進一步拓展中國畫的表現領域。在創作中,將傳統山水畫形式同時代生活、社會發展相結合,以畫筆講好中國故事,是我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為創作“乾坤大義”系列作品,我深入韶山、井岡山、延安等地采風寫生,重溫紅色歷史,感悟奮斗精神。在繪畫中,我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將革命人物融入大美山水,力圖展現厚重的家國情懷與恢弘的時代氣象。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如何以筆墨表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如何以丹青展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人畫卷,成為美術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2015年,由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正式立項,我同許多美術工作者一道,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采風,僅我個人就完成了近200幅“一帶一路·人類文明”系列域外寫生小品。豐碩的創作成果背后,是我對傳統筆墨的不懈探索。國外的建筑街道、人文景觀等作為新的藝術主題,對藝術表現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傳統中國畫能否表現好新題材?當飽蘸水墨的毛筆落在宣紙上的一瞬間,我找到了答案。新題材,考驗的并非中國畫這種藝術形式,而是畫家駕馭筆墨的能力。水墨是對自然界客觀色彩的抽象與升華,是對五色斑斕盡寫真景實貌的超越,其呈現的是自然空間與心靈空間的統一。對水墨語言特征的深入思考,使我在創作時更強調傾注自身的感受和體驗,將獨具中國畫特色的語言、審美趣味與西方藝術表現形式相融通,充分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而不同、異彩紛呈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同時體現中華傳統美學虛靜淡遠的理想境界。
如今,我們面對的時代主題、社會語境和文化氛圍都發生著巨大變化。無論是中國畫創作者,還是中國國家畫院等美術創研單位,均面臨多重機遇和挑戰。如何依托自身優勢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提升美術創作研究的質量和社會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持續思考和實踐的時代課題。
作為美術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擁抱自然、深入生活、贊美天地、歌頌蒼生;要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對于山水畫創作者來說,首先要對自我內心世界進行觀照和凈化,提升個人修養。在此基礎之上,以明凈、寬闊之心去親近自然萬象,才能達到胸中有丘壑、筆下生山河的藝術境界。對于美術創研單位來說,其承擔著引領中國美術繁榮發展的重任,承擔著培養更多優秀青年美術工作者的重任,承擔著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的重任。因此,必須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明確新發展方向、構建新發展格局、謀劃新發展藍圖。
創作為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我們將以中國精神建構新時代中國美術之路,在守正創新中培根鑄魂,向著美術創作的高峰邁進!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