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者豪情:林毓豪的藝術之旅
雕塑,是以形體之外的感覺寫形體之內的詩。
——林毓豪(1940年—1997年)
“回顧父親的一生,用‘硬漢’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
在女兒林紓眼中,林毓豪始終是頂天立地的“硬漢”形象,其“硬漢”本色體現在他謙遜的氣質和勤勉、質樸的生活態度,體現在他多次與病魔頑強抗爭的不屈意志,更體現在他窮盡一生對藝術創作的不懈追求與熱愛。
1940年,林毓豪出生在海南黃流鎮的一戶農家中。鄉村生活雖然艱苦,但不乏對美的追求。每逢節日,家鄉都會舉辦“飄色”活動,人們在牛車上搭起高高的架子,孩子們用手工制作的服飾、道具將自己裝扮成哪吒、孫悟空、關羽、張飛等人物,坐在會轉動的架子上巡游。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人物造型讓林毓豪初次接受到藝術的熏陶。到了一年級,他已經迷上了畫畫,沒錢買紙,就用煙盒來畫,在得到老師和家人的稱贊后,畫畫的興致也就更高了。父母外出做工的時候,林毓豪常常和祖父一同去關帝廟祈福,一尊尊橫眉怒目的金剛羅漢像深深吸引了他。后來,他時常自己偷偷跑去廟里觀摩,并試著用泥巴捏出一個個人物,還用破磚為它們蓋了一座小“廟”。這是林毓豪實踐雕塑創作的“第一課”,也使得他與雕塑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4年,林毓豪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同年被分配到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1970年轉調到廣州雕塑室從事專業創作。1975年,南京雨花臺向全國征集烈士紀念碑雕塑設計稿,雕塑室全體創作人員投入創作,在經歷了多次篩選和方案修改后,最終確定以林毓豪創作的第三稿“九人方案”為主建成大型烈士紀念碑群像。群像生動塑造了9名革命志士英勇就義前的不屈形象,他們中有手戴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和知識分子,有鎮定自若的女干部,還有怒目圓睜的農民,每個人物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充分發揮石雕藝術語言,精雕細琢的人物的面部表情,大刀闊斧的軀體線條,有取有舍、虛實結合,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此后,林毓豪迎來了其藝術生涯最忙碌也最鼎盛的時期,創作出《新花》《希望》《背書》《黎明的槍聲》《乳汁》等優秀雕塑作品和諸多水粉畫作品。其中,他于1985年創作的雕塑《鹿回頭》成為時代的經典。“鹿回頭”是黎族的神話傳說,要素有三:追趕坡鹿的黎族青年獵手、美麗的坡鹿、由坡鹿變成的黎族少女。林毓豪在創作前反復品味神話故事的內容,他認為,這件雕塑要雕“活”,最重要的就是在緊扣主題的同時抓住動感,無論是獵手追、坡鹿逃,還是鹿在回頭瞬間變為人形,都是用動作在傳情、傳神。因此,林毓豪在設計草圖時,緊緊抓住“回頭”這一重要動態,將獵手、少女與鹿同時呈現。創作中,他采集了大量素材,幾易其稿,以精湛的表情刻畫將人與動物、獵手與鹿女之間的心靈溝通展現得惟妙惟肖。這件坐落于海南省三亞市南端鹿回頭半島的巨型石雕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和旅游“打卡地”。
早在創作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群像時,林毓豪便開始與病魔搏斗,憑借堅強的信念一邊治療一邊創作。在1990年至1997年的幾年間,他除了創作出《創業者》《新生》等雕塑作品外,更傾盡心力完成了其又一代表作《鑒真登岸》大型群雕。回顧林毓豪的藝術之旅,他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無限的藝術探索中,創作了300余件雕塑和500余幅繪畫。從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到表現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民肖像,林毓豪的雕塑作品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充滿著豐沛的人文情懷,而他的眾多寫生繪畫作品則反映出其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愛。
林毓豪始終堅持“要以誠實的心去傾聽一切、觀察一切、發現一切”。當我們駐足其作品前,可觀的,是語言質樸、技藝精湛的藝術之美,可感的,是兼具溫厚與豪情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