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渝 風范長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海棠花重重,似是故人來。2021年4月21日,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社會活動家、文學巨匠老舍長子舒乙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值此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4月20日下午,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紀念座談會,“舒乙的畫”特展同時開幕。舒乙先生夫人于濱,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周明,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中央文史館文史業務司司長耿識博,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梁飛、計蕾,舒乙先生友人故舊及中國現代文學館全體館員出席座談,共同表達追思之情。座談會由梁飛主持。
紀念座談會現場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致辭
李敬澤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對舒乙先生表示深切懷念,代表鐵凝主席、張宏森書記向舒乙先生夫人于濱表示親切慰問。李敬澤滿懷深情地回顧了舒乙先生一生的成就,指出中國現代文學館是舒乙先生傾注心血、畢生托付的事業。他說,舒乙先生自1984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時就在巴金先生的指導下參與文學館籌建工作,后歷任副館長、常務副館長、館長,見證了文學館從無到有、篳路藍縷的建設過程,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敬澤表示,懷念舒乙先生既是對老前輩、老館長、老同事的追憶,也是對傳承中華文脈使命的繼承。舒乙先生風范長存,他的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了文學館的精神與傳統之中,希望文學館后輩館員牢記前輩的付出,堅定信念,繼承發揚中國現代文學館事業,更充分、更有力地發揮作為世界最大文學博物館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作用,讓文學文物活起來,真正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心,成為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文學生活的中心,用實際行動紀念前輩。
從中國現代文學館退休后,舒乙受邀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館,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頒發聘書。耿識博回憶到,在任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期間,舒乙積極組織、參加各類文化活動,赴云南、貴州、甘肅等地進行田野調查,撰寫多篇調研考察實錄,就文物保護、文化發展等議題多次提案建議,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用情用力。“可以說,舒乙先生在中央文史研究館工作期間對文史館建設作出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中國老舍研究會原會長、學者關紀新長期從事以老舍研究為核心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并長期參與中國老舍研究會各類事務工作。回憶起自己與舒乙先生及其家人四十余年的交往,他說,舒乙先生在老舍研究上勠力投入,對研究會的工作經常施以援手,但“從無將自己的學術理念或結論強加于他人的事情發生,學術民主是他的原則”。關紀新高度評價舒乙先生畢生文化貢獻,認為其在保護國家文化遺產、建立建設中國現代文學館、推動老舍研究與捐贈家藏書畫珍品四項事業上可謂“四大皆功”。
舒乙先生長姐舒濟因身體原因未能來到現場,她以書面發言的方式重溫了與弟弟舒乙一同走過的八十年滄桑歲月。舒濟重點介紹了舒乙繪畫的經歷與特色,她用“半路出家”“無師自通”來形容舒乙的畫作,認為舒乙繪畫務實、真實、忠實,表現了他的真性情和美學品位。舒乙運用紙筆隨意灑脫,繪畫風格不拘一格,繪畫題材都來源于他的生活所見,絕少應景附和,是最大限度忠實感受的真切記錄。據舒濟回憶,1933年她出生時齊白石先生曾賜畫作一幅,老舍先生根據內容親題“雛雞出籠圖”,這幅畫伴隨她在戰火歲月南北流離并最終回到北京。2015年,舒濟生日時,舒乙還應齊白石畫作意境新作“小雞小濟同庚圖”,作為生日禮物。在過去的一年中,舒濟常想念弟弟舒乙,“恐怕這是他畫過的最后一張畫,對我而言,與乙弟共同經歷的八十年都在他的這張畫里。每次看這張‘同庚圖’,我都百感交集。”
舒乙先生妹妹舒雨在書面發言中表達了對長兄的懷念,“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天堂里沒有天災人禍、沒有危害生命的疫情,你在那里能為我們畫幾幅天堂里的美景嗎?”在書面發言中,舒乙先生女兒舒悅回顧了幼年時父親指導自己作畫的場景,“爸非常善于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一棵古樹在他眼中,是一個陽光斑駁的虛幻世界,一個黃昏中孤傲的守護者,一個給鳥兒棲息的家,即使是樹上的老皮蟲眼,在他眼里都是大自然對樹的眷顧,給了它與眾不同的顏色與風姿。他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愛美、追求美、發現美,生活中充滿著對一切美的渴望。”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玲,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孟慶澍,北京老舍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曹憶南,北京老舍基金會原秘書長王慶泉,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王志遠,知名導演、編劇、演員方旭,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巡視員吳著友,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館員于潤琦、龔立中,茅盾故居原主任郭麗娜,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先后發言。
舒乙先生夫人于濱(左一)向來賓致謝
聽完親朋友人對舒乙先生的深情懷念,于濱在座談最后表示感動與感謝。于濱說,她和舒乙先生相識67年,見證了他從工程師到作家再到畫家的身份轉變,全程陪伴他走過在光華木材廠、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央文史館的人生軌跡,而其中關于文學館的記憶尤為深刻。“舒乙一生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他追求盡職盡責、盡善盡美”。于濱回憶到,舒乙先生退休后從沒再去過文學館,他不希望因為自己拘束繼任者的工作和文學館的發展,只在心里掛念著文學館的事業。重病住院后,舒乙先生對許多人的探望無法回應,但面對周明、吳福輝、吳著友、龔立中等曾一同共事的朋友們,已經失去表達能力的舒乙先生落淚了。
老舍、胡絜青夫婦愛畫、賞畫、藏畫、習畫,與美術大師交往密切,舒家家學中素有美術淵源,子女也在耳濡目染中獲得了許多生動、深刻的美術教育。舒乙先生六十歲后重拾畫筆,創作出一幅又一幅色濃情真、個性鮮明、蘊含文學氣質的繪畫作品,他善于發現生活之美,畫作構思新穎、富有情懷、別有意趣。舒乙先生曾說自己畫畫就是想把文字不好表達的內容用畫來詮釋,“自己左手是字,右手是畫”。座談會結束后,部分與會嘉賓參觀了“舒乙的畫”特展,在精選出的46幅舒乙繪畫作品前駐足停留,仿佛回到與畫作者共同經歷的舊日時光。
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周明回憶與老同事舒乙的交往
(右起)耿識博、吳著友、梁飛、周明等駐足觀看舒乙先生著作展示
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為舒乙先生夫人于濱介紹展覽
中國老舍研究會原會長、老舍研究專家關紀新坐在輪椅上細賞每幅畫作
知名導演、編劇、演員方旭(左一)分享老舍作品話劇改編故事
《萬壽寺的墻》,舒乙繪于中國現代文學館。萬壽寺是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在上世紀80年代成立之初的館址,文學館曾在此開館十五年。
1999年春,舒乙繪畫并寫下,“一日往太廟于后店階下偶得此景,天然成趣,為表達對那可愛的野草的敬意,特畫其景并記題”。82cm×82cm。
《小羊圈胡同五號的老棗樹》,舒乙繪于2015年,82cm×82cm。這幅畫作上,舒乙題記“它的年齡比老舍先生還大,可惜于二〇一〇年被齊根伐掉。根部樹干直徑有兩尺多,它當時還結棗呢。八十舒乙”。
《小城夢幻》,舒乙繪于2004年夏,82cm×82cm。畫作上題記,“翡冷翠印象,意大利組畫之四”。
《老舍愛北京》,舒乙繪,82cm×82cm。這幅畫的題記中,舒乙先生寫下父親老舍的北京情緣:“老舍先生說,他真愛北京,他所愛的北京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他的心靈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名勝風景,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他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他,而他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京,這只有像愛母親那樣要說而說不出而已。這里所畫的是老舍先生最喜愛的積水潭,由這兒能看見德勝門門樓和古老的城墻,他可以在這安靜地坐一整天。”
展廳一角。舒乙先生畫作與他在文學館工作期間的工作照交替排列。
參與座談會的部分嘉賓在展廳合影
(攝影: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