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文化,打造時代精品 ——歌劇《雁翎隊》觀后隨感
由河北省藝術中心推出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雁翎隊》是近年來中國歌劇舞臺上一部成功之作,也是一部值得關注之作。該劇入選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這足以證明該劇作為一部成功之作已得到社會和業界的認可。而之所以說這是一部值得關注之作,則是有見于此劇的制作模式呈現出某種向新中國歌劇創作傳統回歸的趨勢,具體而言,其表現主要有三:
一是傳承紅色文化。河北是紅色文化大省,從中共建黨初期到新中國成立,涌現了眾多革命先烈,發生過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在中國現代史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烈篇章。根據相關史實創作的文藝作品也層出不窮,如小說《紅旗譜》《平原槍聲》《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電影《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等家喻戶曉,其影響至今不絕,成為公認的紅色文藝經典。應該說,歌劇《雁翎隊》的創作賡續了這一傳統,恰如當初那些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故事成就了上述紅色經典一樣,80年前飄蕩在白洋淀的歌聲也為今日的《雁翎隊》注入了紅色基因,使之進入河北紅色文藝長廊。
二是彰顯地域特色。觀看歌劇《雁翎隊》很容易令人想到上世紀一部經典之作《洪湖赤衛隊》,畢竟都是民族歌劇,都是革命歷史題材,故事發生地又都是水鄉澤國,因而產生聯想并將二者進行比較再正常不過。有必要指出,《雁翎隊》不僅在人物關系設置和故事情節編排等方面有別于《洪湖赤衛隊》,而且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有意彰顯了河北地域特色。比如吸納了同屬白洋淀抗日戰爭題材小說《荷花淀》《新兒女英雄傳》中的某些元素,選擇某些能夠體現白洋淀地區風俗特色的場景,在人物對白、唱詞中有意使用了不少河北方言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樂的處理。該劇大量化用河北地方戲曲和民歌的音樂素材,比如將戲曲板腔體用于某些詠嘆調唱段,將西河大鼓說唱曲調和演唱方式用于某些宣敘調唱段,既很好地表現了人物情感,又展示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三是秉持精品意識。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精心組織創作的重點劇目,歌劇《雁翎隊》由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河北省藝術中心出品,這表明該劇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其主創團隊更是匯集了多位業內名家,編劇王曉嶺、作曲李昕、導演王延松等在各自領域都有上乘的表現,再加上雷巖、黃華麗、陳小濤、龔爽等歌唱演員的加盟,構成了歌劇《雁翎隊》強大的主創陣容。不止于此,主創人員精益求精的創作理念同樣是該劇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2020年9月《雁翎隊》在河北藝術中心首演,之后多次召開研討會聽取各方意見進行修改,僅文學腳本前后演出就修改了16稿,對人物關系、唱段設計、舞美呈現等各個環節都作了細致的調整,于2021年6月再度上演,為歌劇愛好者提供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藝術盛宴。
縱觀新中國歌劇創作史可以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那些廣為傳唱、堪稱經典的作品幾乎全都具備上述三條特征,如《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紅珊瑚》等。這些作品除個別寫成于上世紀40年代末外,其余都創作于五六十年代。盡管時過境遷,但它們作為紅色經典不斷復排上演或被改編為其他藝術樣式,至今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反觀新時期以來創作的民族歌劇,數量雖然不少,能與之媲美的卻寥若晨星。平心而論,造成此種反差的原因較為復雜,而從制作模式來看,能否集上述三條于一身,傾全力打造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似乎是一個有助于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此而言,歌劇《雁翎隊》的成功或許具有某種啟示意義。
當然,歌劇《雁翎隊》能否成為新的紅色經典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至少,在將來中國當代歌劇史的書寫中,《雁翎隊》向傳統回歸的創作態勢應該會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