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視野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 要: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克服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原子式個人主義、工具理性“鐵籠”、柔性專制主義、技術至上主義、世俗主義、虛無主義等弊病,極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對“人”的全新理解為基礎的。這種對“人”的全新理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它以個體與社群和諧互動的觀念豐富、深化、完善“人”的理念,進而推動“人的解放”的真正完成。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保ā吨袊伯a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第93頁)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極富創造性、創新性的理論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從世界文明形態看是中華文明的新形態,從現代化形態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的新形態,從文化形態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形態,從人的形態看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新形態。(參見顏曉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積極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中西、古今比較的張力中更新了人類對“人”的理解。這種新形態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又是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更是避免了西方現代性弊端的。(參見王立勝)
一、反思西方現代文明
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數千年的歷史,諸多人類族群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而在此前數百年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西方的現代文明,它在物質維度誕生于近代工業革命,在文化維度誕生于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相對于神本主義的中世紀來說,它讓人類建立起人本主義的精神,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蓬勃發展。它的這種成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了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人類生活樣態和社會運作模式。也就是說,個人權利與個人自由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石,個人一定程度上也被構建為西方現代文明的一種“神話”。二是形成了以理性思維為人類根本特性的人類思維模式,強調理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宰意義。三是形成了代議制的民主政治和現代科層制的行政體系。這使得現代政治和社會運行的形態較之古典時代發生了根本轉變,普通民眾獲得了較強的政治參與度和社會主動性。
然而,當啟蒙運動的“紅利”逐漸消耗殆盡之后,它巨大成就下的陰影開始籠罩人類的生活。同時由于與啟蒙運動相伴隨的近代工業革命釋放出了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創造力,因而其造就的陰影更加可怕、更加深暗。(1)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人類生活樣態使得每個個體成為了孤零零的原子式存在。(參見劉擎,第25-27頁)一方面,人本主義的“祛魅”解除了人類此前不得不負擔的神靈的重壓,但同時人生命中的神圣性、英雄性維度也逐漸喪失,人成為僅僅為自我乃至僅僅為當下這個自我的存在,于是類似“小確幸”的人生追求成為時下不少人的生活標準,他們不愿再為一些高尚的價值、長久的目標而奮斗。另一方面,個人在啟蒙運動后成為社會運轉的核心,于是社群的意義逐漸失落,尤其是家的意義不斷減弱,這造成了原子化個體的徹底孤單?,F代人生活在數量無限的陌生人構成的社會中,看似具有豐富的公共領域生活,卻恰恰忽視了對個人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家庭生活。這種私人領域生活的缺失與不足,實際上造成了我們從幼年開始就無法習得恰當的與他者相處之道,由此在成年后也無法真正過上優良的公共領域生活。(2)理性的勝利帶來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但工具理性和“經濟人”理念卻讓人類陷入堅固的“鐵籠”中。(參見泰勒,第143-145頁)現代文明的經濟發展總量已經遠遠超越了此前數個世紀的總和,但是這種堪稱偉大的成就把經濟領域的利益至上和效率崇拜,無限擴大到一切生活中。應當說,能夠以“經濟人”的身份來看待人進而運用工具理性來籌劃經濟生產、物質生活并實現人更好的物質生活狀態,這是現代人物質生存狀況逐漸變好的重要原因。但是,當人類不再以美德、公益、神圣等作為更高尚、更長遠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的行為與追求,這就陷入了人類為自己劃定的“鐵籠”中——讓“經濟人”成為了自己的唯一屬性、讓工具理性成為了自己的唯一思維樣態。(3)現代民主制度和科層制度令平民社會的曙光呈現,令人類政治運行的文明度得到提升,但民主制度中的盲目性因素和科層制的僵化性發展也令現代政治出現柔性專制主義的傾向,從而違背了民主制度所應遵循的“以民為本”精神。科層制的僵化問題使得西方政治的行政運行能力日漸降低,而僵化背后的階層固化令西方當前的教育日漸精英化并偏離了現代教育的宗旨。民主制度的盲目性既使西方目前在面對重大政治問題上表現出進退失據的情形,又令“政治正確”成為了阻隔普通民眾實現真實訴求的天塹鴻溝。(參見麥金太爾,第109-110頁)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深刻影響下,西方現代文明表現出諸種難以克服的頑疾。(1)技術至上主義。富蘭克林指出:“技術搭建起了我們居住的這所房屋。房子仍在持續擴張和改造之中……與早先的人類相比,我們幾乎已沒有生活在房屋之外的機會?!保ǜ惶m克林,第9頁)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促進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更新與革命,但這也造成了人類的自我膨脹,尤其是對理性的迷信和對效率的崇拜,科學技術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價值??萍嫉膬r值因人而產生,當我們以科技本身為至上價值后,反過來令科技成為了人類的控制者。一定意義上,“低頭族”反映了人類普遍臣服于智能手機背后的科技,大數據的社會性管理令人類近現代以來的“自由”價值追求變得未來堪憂,至于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對人的柔性專制、尊嚴傷害、反制人類等更是目前學界討論的熱點。(2)世俗主義的觀念。當神圣性的觀念漸次消散后,人類進入了世俗性的生存中,在一定程度上,這是自人誕生以來人類真實面對自我的最重要契機。面對這種情形,人類形成了一種“本真性的倫理”,即以自我實現作為人的生活追求與道德目標。(參見泰勒,第53-58頁)然而西方現代文明對何謂“本真性”即到底“何謂人”的理解出現了巨大偏差。他們將人理解成原子化的個體,人越來越自我中心和“自戀”,進而陷入相對主義、主觀主義乃至精致利己主義,變得不再具有真正的生活創造性和人生完整性,一些人甚至自主性地淪落為“娛樂至死的動物”。(3)虛無主義的死結。從尼采宣稱“重估一切價值”和“上帝死了”之后,人類就面臨著一個根本性問題:人在現代社會中,到底應當怎樣生活?迄今為止,西方現代文明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無論是存在主義的諸種努力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眾多嘗試,都未能系統給出對虛無主義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西方現代文明始終無法給予現代人以安頓,反而令現代人在西方現代文明的陰影下越陷越深。(參見沃森,第2-7頁)
綜上所述,西方現代文明的根本問題在于對人的理解出現了重大偏差:當它以絕對的個體作為社會運轉和政治運行的基石時,這一現代的“神話”既釋放出強大生命力、創造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諸種輝煌,也帶來了巨大的黑暗——對社群意義的遮蔽、對道德價值的無力、對人類命運的惶惑。面對這種情形,人類需要從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探尋可資憑借的資源,讓人類找到不同于西方現代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理解
相對于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絕對個體性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將人理解為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社群性的存在,從而讓人的生活盡可能在兩者間保持張力性的平衡。
孔子指出:“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人是離不開社群而獨立存在的,必然生存在社群當中。這種社群是人與人結成的人倫性的社群,不是動物性的社群。在孔子的社群理念中,人倫是社群形成的原因,道德是社群運作的原則,和諧是社群理想的狀態。因此他指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人們群居在一起,應當以德義為行動準則,而不可以利益為原則,否則這一社群將是難以持續的。在這樣一種對人與社群關系的理解下,孔子認為個體一方面有其個體性,且這種個體性需要得到發揮;另一方面應當是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個體,因為只有這樣他的個體性才能具有真正的現實性以及更普遍意義的個體性??鬃拥倪@種理解將個體與他者乃至社群融合為一??鬃又赋觯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自己的能力提升、人格養成等。由此,他將個體的主體性予以突出:個體的價值與意義不在于外在的地位、財富、勢力等,而就在于個體本身。近現代批評儒家文化者常認為儒家以社群壓抑個人,卻不知“儒家仁學始終把關注行為者本身——人——放在重要的地位”(陳來,第431頁)。那么個體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在哪里呢?孔子認為就在于人的自主性。這又包含兩方面:我為自己的意識與行為作決定,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因此人不應當怨天尤人,而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在孔子看來,人雖然都具有一定自主性,但常不能理解真正的自主性何在;只有真正理解了自主性的個體才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同時,自主性的發揮并不意味著對社群的背離,而是恰恰在社群中實現個體性。個體的自作決定、自擔責任是在與社群之他者的交往中實現的。個體與他者的交往原則有二:一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二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前者意味著人在社群生活中能夠以真正的自主性來把握自己行為的界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使自己能堅守底線、不傷害他人;后者意味著人在社群生活中能以真正的自主性來“自作主宰”進行道德實踐,“自覺地遵守社會的行為規范”(李存山,第194頁),從而將自身的價值予以最大程度的實現——使他者和自己一樣都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梢哉f,這兩種一消極、一積極的行為準則一方面將個體的自主性完全呈現與實現出來,另一方面將個體與他者的關系予以和諧化處理,使個體與社群取得融合。可見,孔子對人的理解是在人倫性中的主體性存在:人生活在社群中,但社群并不是壓迫個體的,個體的真正自主性的實現必須在社群中完成。這樣一種群己關系平衡論的對人之理解,是由孔子開始后儒家普遍堅持的一種觀念。
道家對人的理解雖然表現出重視個體的傾向,但相對于西方現代文明中絕對的個體主義,道家還是試圖在個體與社群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独献印房隙▊€體和社群都是必然存在的,同時明確強調無論是個體還是社群都應當遵循自然無為的原則,即按照自身從“道”那里所得之“德”去生存。“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保ā独献印さ谖迨恼隆罚﹤€體依照自身的“德”生存,家、鄉、國、天下等層層擴大的社群也按照各自的“德”生存,這樣個體和社群就都能各得其宜?!独献印芳葲]有以天下、國家來淹沒個體,也沒有否定天下、國家的存在的重要價值,而是認為從個體到社群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即它們皆是從“道”而來;因此只要它們皆能依照“德”而行,就可以相互和諧、皆得其宜。不過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之現實情況是當時的諸侯國統治者以國家的名義對個體施加了難以彌補的傷害,個體從生命的保存到自由的發展無不受到統治者的限制和掌控。針對這種現實,《老子》指出:“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第六十章》)統治者在現實政治生活中要發揮施政、治理的具體作用,有道者的治理是順從“道”“德”的,即這種治理不是傷害民眾的,而是讓民眾可以自然發揮其本身之“德”,從而成就一個個體與社群關系平衡的良好社會秩序,即“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在《老子》看來,“道”生育萬物但不干預萬物的自主發展,因此社群之“德”也當是生育個體而令個體可以獲得恰當的自由發展。故而《老子》勸誡當時的統治者接受“道”“德”的指引,讓個體和社群獲得平衡的狀態,這一狀態就是“無為而治”。顯然,《老子》對人的理解雖然側重對個體生命和個體自由的尊重與保障,但也認為這種個體性的實現需要在個體與社群、他者的動態平衡中獲得。正如劉笑敢指出的,“一般人常誤以為道家只強調個體自由,不講整體之秩序,這當然是不對的。老子一方面強調個體之尊嚴與自主,另一方面也強調對個體自我的限制”(劉笑敢,第84頁)。絕對的自主性和徹底的個體性并不是道家所主張的,因為那種對人的理解其實在根本上拒絕了“道”,尤其失去了道家所特別重視的超越性視野。
由上可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主流位置的儒家、道家都認為人是兼具個體性與群體性的存在,人的生存應當在個體性與社群性的張力中保持動態平衡。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我們不可能一一列舉。在整體和總體上,這種對人的理解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和深厚的文明內容,是我們面對西方現代文明帶來的危機時值得借鑒的重要思想資源。
三、以更新的“人”之理解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保暯剑?021年)“五大文明”的“協調發展”正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質所在。物質文明指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狀況,包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的積累以及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等。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政治發展取得的成果,包括政治制度方面的國家管理形式、結構形式和政治觀念層面的政治價值觀、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的更新發展等。精神文明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社會文明指人類社會的開化狀態和進步程度,包括社會主體文明、社會關系文明、社會觀念文明、社會制度文明、社會行為文明等方面。生態文明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拔宕笪拿鳌卑巳祟惿畹姆椒矫婷妫鼈兊墓餐l展與協調更新促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產生?!拔宕笪拿鲄f調發展”中最關鍵的核心創造力是它超越了現有諸種文明對“人”的認識,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對“人”的理解。它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吸收了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克服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原子式理解和世俗主義、虛無主義認知,將人類的個體性與社群性重新綰結在一起,從而為人真正獲得解放奠定根本性前提。
應當承認,西方現代文明因為將人從神本主義中解放出來,讓人獲得了人本主義的生存方式,因而較之此前時代的人類文明程度大有進展。但是如上所述,西方現代文明造成的原子式個人主義、技術至上主義、世俗主義、虛無主義又將人囚禁在工具理性、效率至上、階層固化等打造的牢不可破的“鐵籠”中,因而牢牢限制了人的文明程度的繼續提升。也就是說,西方現代文明的“人”觀念在誕生之初雖然解放了人、促進了人的進步,但是隨著其觀念背后的陰暗面日益擴散,這種“人”的觀念已經成為了阻礙人、束縛人的牢籠。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目標之一就是“人的解放”。恩格斯把人的解放具體展開為三個維度:首先人在和他者的關系中即社會性的生存中獲得解放,也就是通過擺脫階級壓迫而獲得自由,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其次人在自然界的生存中獲得解放,即通過掌握自然界的必然規律而獲得改造客觀世界的自由,使人成為自覺的“自然界的主人”;最后人在和自身的關系中獲得解放,即通過正確認識人自身而擺脫對自身的束縛,“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60頁)顯然,西方現代文明根本無法承擔起實現“人的解放”的重任。因為它對人的原子式個人主義理解和工具理性、“經濟人”預設等使人始終無法正面面對個體與他者(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然界)的關系問題,而其導致的世俗主義、虛無主義等又讓人給自身遮上重重迷霧而無從獲得自身的解放,所以西方現代文明已經無法、無力指引人類走向光明前景。只有通過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尤其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實踐的,從而將人類的文明程度予以了極大提升,并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解放”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理解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兩者的結合突破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局限性理解,使人的生存獲得最大解放與最高和諧,極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馬克思指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89頁)在這樣一種對“人”和“人的解放”的理解中,馬克思把抽象的個體性的人、具體的現實實踐的人、作為勞動關系中的人、作為類存在的人統一起來,形成了“完整的人”概念。這樣一種對“人”的理解,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人在個體與社群的張力中動態平衡之理解具有極強的對話性和溝通性。兩者的結合超越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片面性認識——僅從絕對個體性即原子式個人主義的角度理解人,而將人的完整性、平衡性和盤托出,從而全面提升了人類的文明水平,“創造了一種不同于現代西方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而且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道路”(王京清,第13頁)。本文嘗試重點從“五大文明”中的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三個方面作闡述。這三個方面基本對應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黨在文化建設上、社會建設上、生態文明建設上所推進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促進了精神文明的提升。(1)科學文化方面。在西方現代文明的理性主義思維促進下,科學技術在近三百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但是這種飛速發展令人類對科技產生了近似“神靈”般的迷信和崇拜,以致于產生了技術至上主義和絕對科學主義,有的人甚至認為通過絕對客觀、絕對中立的科學技術就可以編織出最美好的未來。然而這種所謂的客觀、中立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二戰”種族主義和當代恐怖主義的閘門,釋放出無數的“洪水猛獸”。可惜人類卻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法進行徹底的反思和積極的轉變,西方當前教育體系中人文主義教育的不斷萎縮就是鮮明的例證。顯然,這種忽視人本身的科技至上主義擠壓了人類成長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科學空間,加深了人類的世俗主義與虛無主義,更令科學技術的發展走上了歧途。科學固然以探索世界的客觀現象和形成關于世界的系統知識為目的,但科學始終是“人”的科學,剝離了“人”的科學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科學如果走向了對人類進行柔性專制和使人盲目崇拜的面向,就違背了科學本來的精神。技術是為了方便人類生活而創設的,它的目的就是幫助人、服務人,因此蘊含著反人類傾向的技術至上主義是需要予以嚴肅批判和徹底反對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深知科技至上主義的弊端,從“完整的人”的視野來正視科技、文化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從而使我們既尊重科學技術帶來的人類智慧的發展、生產方式的進步,又將科學技術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讓人類的文化、藝術、體育等方面也獲得積極的發展與不斷的進步,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思想道德方面。西方現代文明受到絕對個人主義的影響,造成了世俗主義、虛無主義等思想道德方面的困境,近年來西方政治哲學界的社群主義思潮和倫理學界的美德倫理復興運動,正是嘗試對原子式個人主義的社群觀念和道德觀念進行轉化與更新。社群主義試圖彌補新自由主義的困境而重建社群的積極價值,美德倫理嘗試在具有絕對現實力量而欠缺道德性的功利主義和具有形式意義而欠缺內容性的義務論之外走出一條新的倫理學道路。然而因為他們始終無法徹底改變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理解,因此欠缺改變現實和影響更廣泛人群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既強調人的個體性與社群性之間的動態平衡,又具有將這種理念在中國深入推廣與實踐的能力。這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第19頁),才能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予以真正實踐,并克服世俗主義、虛無主義的西方現代文明弊病,讓人的個體性在社群性之中得到完美實現,進而推動“人的解放”的真正實現,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促進了社會文明的更新。(1)社會主體文明,包括個人發展、家庭幸福、鄰里和諧、社會和諧等內容。在西方現代文明的原子式個人主義和效率至上影響下,個人發展主要聚焦于經濟財富的增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忽視個人發展的諸多面向,從而造成了功利主義的泛濫和世俗主義的橫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人”觀念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既包含物質上的極大豐富、更包含精神上的極大提升,既包含興趣愛好的滿足、更包含道德價值的實現,從而使人獲得整全性的發展,真正提高社會主體的文明程度。(2)社會關系文明,包括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社團關系、群體關系等內容。西方現代文明對家庭關系產生了重大沖擊,因為其對絕對個體的過分強調,令個人紛紛成為走出家庭的“娜拉”,然而當“娜拉”走出家庭后,她又將走向哪里而安頓自己的生活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則肯定家庭形態的重要意義,尤其強調家庭中的愛與和諧及其對個人發展的重要價值,從而使“離家”的現代人重新“歸家”,在家庭中獲得生命的平衡與飽滿。(3)社會觀念文明,包括社會理論、社會心理、社會風尚、社會道德等內容。西方現代文明因為以絕對的個體為出發點,所以始終無法正視社群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多元文明、多樣現代性的事實,從而無法解決民族之間、種族之間、文明之間的沖突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則重視個人與社群的融合,肯定社群存在的基礎性意義,進而正視多民族、多種族、多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建、共享,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因而可以真正構建起具有美好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4)社會制度文明,包括社會制度、社會體制、社會政策、社會法律等內容。西方現代文明構建的代議制民主和科層制行政系統因為階層的固化和運轉的僵化,已經偏離普羅大眾的利益訴求,既開始轉向柔性的專制主義,也表現出行政中的極強惰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原則,始終堅持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的人民民主,從而實現了社會制度文明的重大提升。(5)社會行為文明,包括社會活動、社會工作、社會管理等內容。西方現代文明構建的工具理性、效率至上“鐵籠”使得現代人以絕對的個人中心主義視野來對待他人,盡管從康德就開始疾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但始終無法令人們掙脫“鐵籠”,學會以同情心、同理心來對待他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則秉持個人與他者、個人與社群的互動、融合,擺脫個人中心主義的窠臼,掙脫工具理性的“鐵籠”,努力實現個人與他者的共贏,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建立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促進了生態文明的發展。(1)關于人與自然方面。西方現代文明以絕對的個人主義形成了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因而在造就人類自古未有的物質與經濟文明的同時,也造成了人類有史以來對地球自然環境的最大破壞,進而讓當今人類普遍面對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人”的理解中清楚認識到人和他者的動態平衡關系,蘊含著深厚的關于生態保護的思想資源。《中庸》認為,“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和天地間他者的自然生長相輔相成的,因此儒家的人文主義并不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而是天人合一的人文主義理念。道家崇尚自然,認為人的行為應效法天地、順應自然,尤其需要克制人類過分的物質欲求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化處理,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人掌握必然規律、改造客觀世界但又始終遵循自然規律的正確理解相結合,扭轉了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從心理意識、制度措施、行為實踐等方面使人類真正獲得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關于人與人方面。西方現代文明始終無法在個人主義的“神話”中恰當安置他者的位置,因此造成了現代社會中的人日漸喪失同情心、同理心。人的這種內在情感性存在的喪失和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過分理性化存在的強調,使得人自身內部的身體與心理、肉體與靈魂極度不協調,各種現代性的精神疾病嚴重困擾著現代人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人”觀念既承認他者在人的生存中的重要意義,認為他者不僅是自我存在的前提和確證,而且自我與他者是相互依賴、相互塑造的平等關系;又努力構建人的身體與心靈的良性互動,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身體能力與思維能力、情感感受和理性認知、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統一發展。這種完全更新了的對人與他者、人與自身的理解,使人與人良性互動、人與自身和諧統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得以產生。(3)關于人與社會方面。如前所言,西方現代文明無法對人與社群的和諧共生關系予以恰切的認識,故而造成了現代社會中的諸種社群沖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人”觀念則真切肯定了人與社群、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關系,認為人與社會是動態平衡的,這種認識可以讓人類深刻理解并真正認同“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第88頁),從而有利于人類文明走向持續繁榮。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觀念具有深厚的哲學意蘊和強大的實踐力量,突破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局限性理解,克服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類造成的可怕陰影,從而極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今天,全人類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世界治理體系變革加速調整,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出現新的形式”(謝伏瞻,第28頁)的形勢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開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指引人類實現人的全面解放,讓人在人類與自然界、社會、自身的關系中實現最完滿的和諧和最充分的自由,從而使人類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2020年,第460頁)。
參考文獻
[1]古籍:《老子》《論語》等。
[2]陳來,2019年:《儒學美德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富蘭克林,2019年:《技術的真相》,田奧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4]李存山,2008年:《中國傳統哲學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劉擎,2021年:《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新星出版社。
[6]劉笑敢,2015年:《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9]麥金太爾,2013年:《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人類為什么需要德性》,劉瑋譯,譯林出版社。
[10]泰勒,2020年:《現代性的隱憂: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程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11]王京清,2021年:《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載《哲學研究》第7期。
[12]王立勝,2021年:《“七一”重要講話的重大理論創新及意義》,載《人民論壇》第21期。
[13]沃森,2021年:《虛無時代》,高禮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4]習近平,2020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7月2日第2版。
[15]謝伏瞻,2021年:《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中引領時代前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載《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
[16]顏曉峰,2021年:《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道路基石》,載《光明日報》8月18日第6版。
[17]《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2021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