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專注力為何成了“稀缺品”
一份《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顯示,當代人的連續專注時長,已經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數據也顯示,一個人每天面對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鐘看一次手機。
必須承認的現實是,在網絡時代,專注力越來越像一種“稀缺品”。人們的時間與注意力被不斷地切割,保持長久的專注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難得的品質。
但細細想來,這又并不那么奇怪。打開電腦和手機,微博、微信、短視頻、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太多東西可以奪走我們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劃來劃去,就可能用掉我們大半天的時間。
不過也有人說,注意力分散,就一定不是好事嗎?這不也意味著,我們學習和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豐富?我們看的東西多了,收獲不也能更多?
2020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站對1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下年輕人的學習途徑多種多樣,看教學視頻(48.5%)是受訪者使用最多的途徑,然后是看書(47.0%)。受訪者還廣泛利用平臺和工具學習,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39.2%)、短視頻(39.1%)、貼吧和興趣社區(31.9%)等。
雖然學習的途徑多了,但浮光掠影的瀏覽和專心致志的閱讀、學習,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正因為我們在每一個項目、每一個頁面上停留的時間都比較短,所以我們往往還來不及建構起真正重要的意義,就匆匆趕往下一個目的地。這也就是我們每天似乎看了很多東西,但回想起來卻沒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同樣是觀看,同樣是經由雙眼,但看的對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會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還是網絡上的短視頻,抓住人們的往往不是內容和思想,而是從中體現出來的感官刺激和娛樂價值。人們看到的畫面快速切換,思考留白卻所剩無幾。“掩卷長思”這種傳統的思考方式,在視覺化閱讀的語境里不太容易實現。
更重要的是,不管我們怎么看,從大小屏幕里傳遞出來的東西只能讓我們被動接受。而真正的閱讀、學習,應該是自由、自主的,我們可以對接收到的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質地的對話關系。而如今,雖然我們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卻缺少主動的取舍和過濾。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因為我們總是忙不迭地被各類信息牽著鼻子走,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自我。我們的注意力時長很短,卻并不感到輕松;我們接觸了很多信息,卻并不感到充實。這更像信息的沖刷,而非咀嚼。
因此,我們更要強調專注力的重要性。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關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徑。真正的閱讀、學習應該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識、沉下心的基礎上,這種能力是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法給予的。它只存在于我們專注的靈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們集中精力去尋找、探索。
(作者:李勤余,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