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擔當起用作品服務時代的使命職責
“我非常幸運,趕上了中國發展最好的時代。”3月28日,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現場,天津音樂學院黨委常委、常務副院長,一級演員王宏偉心潮起伏難平。幾十年來,從一名普通的新疆基層部隊的文藝兵,到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成為高產的民族歌劇演員,再到成為高校行政領導,一路走來,王宏偉的身份在變,工作的具體目標也在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感恩時代,用藝術服務人民, 不斷用好的作品服務時代”的質樸追求。
“一個人想干成一件事,沒有一點狠勁是不行的。”回憶起16歲入伍后一路走來的跋涉,他說,正是因為當初有著“別人不敢去,我自告奮勇去”的歷練,以肯吃苦、能吃苦的堅持,上高原,到邊防,堅持用文藝演出為基層士兵服務,2000年他才有機會參加央視“青歌賽”并獲得專業組民族唱法金獎,進入原總政歌舞團,從而能站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發光發熱。“在這個舞臺上,產生過許多藝術大家,他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多年來的藝術實踐,躋身舞臺的最前沿。”在他看來,“這意味著一種傳承與使命”。“接下了時代賦予的機會,就要不斷用作品去為時代和社會服務,在做人做事上嚴格要求自己,以此作為人生的一個基本信念。”
在總政歌舞團的十幾年間,王宏偉堅持每年到基層部隊演出近百場,是團里到基層為士兵服務場次最多的歌唱家之一。在他看來,“只有到了群眾當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個演員的價值所在。”在中印邊境、西沙群島,在少有人去的邊防、海防哨所,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王宏偉“就算吸著氧也要堅持為士兵們歌唱”。“他們太需要音樂,太需要文藝戰士的歌聲了。” 王宏偉忘不了有一年去黑龍江一個哨所演出,因江面突然化冰沒辦法過河,他們就站在河的一邊,隔著河給對岸的戰士清唱,“兩個戰士一直敬著軍禮,聽我們把所有歌唱完,唱的人和聽的人都熱淚盈眶”。這再一次讓王宏偉深深感受到了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因此,從文藝兵到民族歌劇演員,這樣的情懷始終縈繞在他的心中。2012年以來,從歌劇《運河謠》里的江南書生秦嘯生、《小二黑結婚》里的青年民兵隊長小二黑,到《悲愴的黎明》里的解放軍戰士田園、《長征》里的紅軍戰士平伢子、《二泉》里的盲藝人阿炳,一直到《同心結》里的戰斗英雄黃繼光,還有去年《半條紅軍被》中的紅軍先遣營營長鄭秋收……“這些角色都傳承了一種精神”,在王宏偉看來,通過飾演這些真善美的普通人物與英雄人物,對每一個藝術工作者而言,“都是一種自我凈化靈魂、自我歷練的過程。只有內心和外在做到統一,才可能把人物演活”。“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而對藝術工作者而言,“這份召喚與我們獲得的沉甸甸的榮譽,則更多地意味著一種責任與擔當”。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王宏偉正忙著為國家大劇院4月14日開始的第六輪《運河謠》的演出進行緊張的聯排準備,已身為一名高等藝術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他說,大學的領導者更應該是一個學科的帶頭人,“引領作用非常重要”,無論工作怎樣繁忙,但是重要的藝術實踐不能丟,“對青年一代,更要以非常高的標準去引導他們,做好榜樣,幫助青年樹立未來人生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實現藝術精神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