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臺藝術向百姓生活致敬 ——新版話劇《人世間》主創(chuàng)交流會在京舉行
“我們要通過《人世間》,向四十年以來的中國現(xiàn)實致敬,向四十年以來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為改革加磚添瓦的各類人物致敬,尤其是向最底層那些堅韌的、普通的而又堅持做好人的人們致敬。”2022年開年,根據著名作家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以高口碑和高熱度吸引了近5億觀眾觀看。3月28日,由這部歷時8年,作家手寫115萬字的原著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人世間》在京舉行了媒體見面會,主創(chuàng)團隊代表圍繞話劇《人世間》的改編創(chuàng)作進行了交流探討,并宣布開啟新版話劇的全國第二輪巡演。
“作為第8部被搬上戲劇舞臺的茅盾文學獎作品,希望這部作品在后疫情時代可以帶給觀眾一些積極向上的力量。”在電視劇《人世間》出品人、話劇版《人世間》總制作人吳鳳未看來,“這是一部富有生命力、富有力量的,表達了不同時代下中國百姓精神信仰的作品。”早在2018年,北京一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人世間》后就進入了緊張的版權研發(fā)階段,于2021年在電視劇版《人世間》上映之前,率先推動了話劇版《人世間》的全國近30場首輪巡演,并獲得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扶持。如何將這部文學巨制搬上舞臺,如何更好地表現(xiàn)原著中跨越20世紀70年代至改革開放再到21世紀10年代的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發(fā)生的三線建設、上山下鄉(xiāng)、推薦上大學、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搞活經濟、國企改革、個體經營、棚戶區(qū)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拓展無限的空間,則是貫穿了從2021版到2022版話劇《人世間》創(chuàng)作改編的首要問題。
“我們的宗旨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精神,在舞臺呈現(xiàn)上又要有新的解讀。”在該劇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楊佳音看來,電視劇是大眾的藝術,而戲劇是相對小眾的藝術,“戲劇的創(chuàng)作不僅要從原著中攫取營養(yǎng),還要進行戲劇化的再加工,來表現(xiàn)戲劇舞臺的訴求和語言。”因此,在改編伊始,就劇中保留哪些主線、支線人物怎樣介入主線人物的故事中去,需要做哪些刪減等,可以說凝聚了該劇所有主創(chuàng)的集體智慧。“在取舍的過程中,我們著重讓每一個人物的精神世界都盡量豐滿,讓每一個人物都力求有戲,讓群像的塑造對于主要人物的表現(xiàn)更具幫助性。”話劇版《人世間》最終以北方省會城市中周家子弟的生活軌跡為主線,演出了主人公周秉昆在上山下鄉(xiāng)的歲月里,愛上了身份低微的鄭娟,并留在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光字片”;而他的哥哥周秉義和姐姐周蓉作為知青,也為愛情進行了源自初心的選擇的一部小人物悲喜劇。劇中既表現(xiàn)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光榮與夢想,也直面改革開放進程的艱難和復雜。“作為中國的普通百姓,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周家人始終持守善良,以飽滿的熱情執(zhí)著奮斗。”
話劇版《人世間》分五幕,以1970年、1976年、1988年、2003年、2016年五個不同年份為橫斷面勾連起了幾十年間的人間巨變。在長達3個小時的演出時長里,如何讓整個作品的故事性變得更強、故事節(jié)奏變得更加緊湊,使人物之間的交織變得更加多元等,成為該劇自2021年巡演以來,特別是2022年電視劇版《人世間》播出之后,面臨的新的壓力與挑戰(zhàn)。“為此,2022版《人世間》我們主要從劇本、舞美、演員三方面對去年的版本進行了全面升級,新版話劇匯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中國歌劇舞劇院等單位的優(yōu)秀設計團隊及演員陣容,在劇本、舞美方面的改動分別達到了近三成與五成。”該劇總策劃人吳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改編在劇本層面力求讓每個人物的感情渲染更能打動人心,在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通過對情節(jié)、節(jié)奏的打磨,對人物身上的戲劇沖突進行了突出強調,展現(xiàn)人物性格與人性的多面性,通過善與惡的矛盾沖突,更加彰顯了好人、家庭、愛情、友情等主題,讓家國情懷進入觀眾內心。在演員層面,除了由北京人藝的演員李小萌飾演劇中鄭娟一角,此次周秉昆的扮演者苗馳同樣來自人藝,并且他同時也是電視劇版《人世間》“六小君子”中唐向陽的扮演者。同時參與兩部改編作品的演出,苗馳“希望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帶給人物一些不一樣的表達”。
談及此次二次創(chuàng)排的升級,楊佳音表示,新版《人世間》將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故事展現(xiàn),以舞臺致敬向上、向善、向美的中國精神。在舞臺美術方面,新版話劇的舞美由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新銳設計師王琛進一步完善,在舞臺體現(xiàn)方面更加強調視覺效果與多媒體的應用,如VR影像打造的數字雪景等,力求使舞臺做得好看且有思想。“全劇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調進行舞臺營造,對人物服裝、置景和道具進行細化設計,通過細節(jié)體現(xiàn)明顯的時代性,通過風格化的設計實現(xiàn)人物心理的外化,力求在寫實與寫意空間的融合上呈現(xiàn)出既符合時代特征又符合人物心境的舞臺表達,通過舞臺的區(qū)域化的蒙太奇處理,來實現(xiàn)舞臺空間的延伸與拓展”。在楊佳音看來,觀眾是戲劇演出最后的組成部分,“我們希望能夠將觀眾帶入我們在舞臺上營造出的這個相對真實的氛圍,通過從移情共情到共鳴的過程,讓觀眾隨著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去喜怒哀樂,最終完成一個比較理想的觀演關系的建構。在‘有意義’還是‘有意思’的博弈中,用‘有意思’的手段達成‘有意義’的目的是這部劇中我們追求的一種創(chuàng)作境界。”
據悉,6月22至24日,由北京一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中演演出院線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聯(lián)合出品的話劇《人世間》將在國家大劇院亮相,隨后將前往上海、成都、蘇州、廣州、深圳、廈門等地進行全國巡演50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