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上巳“修禊”:臨流宴飲,詩賦唱詠的風雅聚會
    來源:澎湃新聞 | 方云  2022年04月03日10:26
    關鍵詞:民俗

    【編者按】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代社會,我們與傳統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驚艷,會被元宵的“花市燈如晝”打動,會在春節和中秋從遙遠的他鄉奔赴故鄉。民俗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屬于中國人的記憶。

    澎湃新聞與華東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傳統民俗節日欄目,介紹那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節慶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二月花朝,花神拋灑下的花瓣正從肩頭緩緩飄落,轉身已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麗人們正說笑著沿著曲江水岸款款而行。三月三,上巳節,曾是一個與花朝同樣古老而盛大的節日,正被從褪色的文化記憶中努力地找尋出來,期待被重新填抹上那一道鮮活的生命顏色。

    “上巳節”,又稱重三、三巳、上除、禊日、修禊日。“上巳”之名,來自干支紀日。《五行大義》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為一甲子輪回,此種方法亦被用作紀月和紀日。干支紀日中的巳日,共有五個——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被稱做“上巳”。

    雖然在歷史的發展中,上巳節與寒食、清明時間相近,故節俗多雜糅相并,但上巳獨特的節日精神與文化內涵,仍如浩瀚星河中流淌而下的天河水,于暗夜中熠熠生輝。

    一、臨水祓禊,袪疫祈福

    “上巳”中,“上”為“上旬”,“巳”除了地支名稱外,還有何意?漢代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禊》記:“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既包含了袪除邪疾疫病,又有祈求福祉降臨之意。《歲時廣記》卷十八“上巳”引《后漢書注》曰:“歷法,三月建辰,巳既是除,可以祓除災也。”

    那么上巳日,誰來“巳”,如何“巳”呢?《周禮·春官·女巫》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這里提及由女巫來主導臨水袚禊。“祓”是古代除災求福之祭,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祓”為:“除惡祭也”,《左傳》杜預注云:“祓,除兇之禮”,“祓”是“袚除、去除”的意思,有齋戒、沐浴、舉火或用牲口的血涂身等多種形式。

    “禊”字,在應劭《風俗通·祀典》里釋為:“禊者,潔也。春者,蠢也,蠢蠢搖動也。……療生疾之時,故于水上釁潔之也。”意思是,春日在水邊洗濯污垢,通過自潔來消彌疾病以達成祈福的儀式。《晉書·樂志》中亦稱:“三日之辰,名為辰。辰者震也。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謂物生新潔洗除其枯,改柯易葉也。”可見這里的“除其枯,改柯易葉”,本就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后來才被引申義為人之蛻變。先民意識到,三月季節交替,陽氣上升,陰氣尚未退盡,此時最易患疾,而畔浴可以洗滌污垢,除去整個冬日所積存的病害。通過清潔儀式達到免疫衛生的效果的同時,也通過袚禊的交感巫術,完成祈福迎祥之樸素生活的愿景。民俗學家烏丙安先生也認為,上巳節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

    如果說先秦時期的“祓”祭與“禊”祭,使得上巳節成為具濃郁信仰性的節日,那么漢魏時的上巳節,已然成為官民同慶,郊外游春的重要娛樂性節日。官方介入上巳節,對世俗娛樂性的轉變具有重要影響。《漢書·禮儀志》述:“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說的是上巳日,天子親領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均會穿上新縫制的春裝,相互邀約著傾城而出,前往江河之畔,或嬉戲沐浴,或探幽采蘭,或宴飲行樂,以更為娛樂性的臨水活動來祓除不祥。

    據宋代朱熹考據:“古人上巳祓禊,只是盥濯手足,不是解衣浴也。”明陳士元《論語類考》卷一亦云:“許慎以為水上祭,而盥手畧湔濯其衣,以寓潔清之意,非裸而浴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袚禊的巫術儀式意味逐漸減弱,象征意味地與水相親,這為后來上巳更多的臨水之娛提供了可能。

    二、水濱祈子,祭祀高禖

    臨水祓禊,以除不祥。除此之外,還有一道深層含義,與“祭祀郊禖,以求生育”相關。《周禮·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時也,奔則不禁。因祭其神于郊,謂之郊禖。郊音與高相近,故或言高禖”,變“媒”為“禖”者,神之也,即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古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上巳日臨水沐浴可以治療不育癥。為了子嗣繁衍,上巳日通過郊祭高禖、祓禊與男女相會等活動,以達成除災避邪,祈求多育之目的。

    西漢中期,祠“高禖”祈子的風俗已上升為禮制。如司馬彪《后漢書志·禮儀上》記:“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于特牲。”注曰:“漢武帝晚得太子,始為立高禖之祠。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為主,祀以太牢。”從大量存世的漢畫像磚石上,可找尋到祭祀高禖的場景。如徐州銅山漢畫像磚拓片,該漢畫雕刻怪神高禖。兩邊有伏羲女媧兩尾相交纏繞,左邊二玉兔搗藥,右邊二神似抬物送饌,下邊刻繪二神獸相向用嘴高舉建鼓,二人邊鼓邊舞。左邊一人在弄丸,右邊二人在格斗。羽葆上神獸嬉戲追逐跳躍。兩邊各有衣冠整潔的官人在觀賞雜技表演和視聽仆人侍候進諫。

    《高禖圖》 徐州銅山漢畫像磚拓片

    而高禖之神與上古時期的感生神話聯系密切,典籍文獻亦不乏記載。《詩經·大雅·生民》載:“克?克祀。”《毛傳》注:“玄烏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郊禖。以弗無子。” 弗,去也,去無子以求有子。《禮記·月令》中“以太牢祠于高禖”句,鄭玄注曰:“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候。高辛氏之出,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呂氏春秋》亦記:“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高誘注:“玄烏,燕也。春分而來,秋分而去。”

    漢畫像石《伏羲女媧·高禖圖》河南南陽魏公橋漢墓

    這里反復提及的玄烏等,可追溯至中國上古神話中部族的女性始祖,如夏之修己,商之簡狄,周之姜嫄,她們的生育事例或采食苡仁,或踐大人履,或吞食玄鳥卵,帶有神秘的感生色彩,因而成為本族的高禖神。聞一多考證,夏、商、周的高禖均為“祀其先妣”,是為明證。如《史記·殷本紀》所記,商族始批簡狄吞鳥卵,懷孕生下契,這也是傳說行浴“祓禊”,“禊”的由來。簡逖被奉為高禖神,后世則演變為上巳祓禊求子之遺俗。上巳節曲水浮卵之戲,即將煮熟的雞蛋放至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由誰食之,此俗也應追溯到東夷諸族以鳥為圖騰,部落始妣吞鳥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如今在江南地區,依然保存著上巳節吃涂紅雞蛋之古俗。此后的水上浮棗與曲水流觴,均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在文明育化之下,最終演化為文人仕族的雅集活動。

    三、曲水流觴,詩賦唱詠

    自魏晉始,隨著文人階層的文學創造活動的積極參與,使得上巳節的“祓禊”逐漸與原始信仰與民間世俗娛樂分離,開始了雅會的轉向,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特殊節日形態。

    關于“袚禊”文學意味的描寫,最早出現于《詩·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詩句描述的是鄭國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手持蘭草,祓除不祥并借以表達相互傾慕之情。《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孔圣與眾弟子寄情于山水間的樂趣,洋溢著與天地為伍的精神追求,師生之間對談的人生暢想,更讓“祓禊”充滿了濃郁的詩性與教化的理性。《論語·侍坐》中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字里行間所謂“春風教化”的邏輯起點,也是來自上巳“祓禊”。正是這種沉醉于“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追求,將改造社會的理想與個人情志的優游完美結合,構筑了儒家春風教化的理想模式,為后世儒家學者所推崇備至。

    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水,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醉心玄學,崇尚清談,寄情山水,以詩酒書畫為樂。“書圣”王羲之“暮春之初,群咸畢至,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曲水流觴與魏晉風度,儼然成為一個被后世數代文人反復歌詠的主題及其精神向往標地。

    明 文徵明《蘭亭修褉圖》 故宮博物院

    除了書圣的蘭亭,晉代的文賦可一窺其時各階層交融,共慶上巳節的盛景。晉代張協的《洛褉賦》中,縉紳們聚朋會友、吟詩唱和、濯足盥手,頗具孔丘、墨翟之風;而都人士女,俊男車馬擁堵大道,靚女粉黛遮水湄、振袖接衽來相會;對于權戚豪族,更成為其炫富的最佳時機。賦中還列舉了上巳“布椒醑”“薦柔嘉”“祈休吉”“蠲百疴”“浮素卵”“灑玄醪”等禮俗活動。另有晉代杜篤的《祓禊賦》:“臨岸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沈鉤出比目,舉弋落雙飛。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其中不乏仕人禊除、魚雕、射箭、流觴、浮卵等豐富的節俗活動,堪稱詩之翹楚。正如民俗學家鐘敬文所言:“古代文學創作中所反映的民俗現象,不僅豐富了作品形象,其本身也正是珍貴的民俗學資料。”

    唐代詩詞文學的鼎盛,上巳盛況的詩篇更是不勝枚舉。如《兩京新記》中載:“唐長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游賞。其地最高,四望寬敞,每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詞人樂飲歌詩,翼日傳于都市”。唐崔顥的《上巳》詩云:“巳日帝城春,傾城祓禊辰。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猶言日尚早,更向九龍津。” 杜甫的《麗人行》更是令人耳熟能詳:“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真實記錄了楊貴妃與一眾姐妹于上巳節盛裝出行的奢華景象。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外,唐代民歌教坊中還有專門的《祓禊曲》。長安都城城南樂游原,為著名祓禊之地。每于春日,都人多聚此游樂宴飲,此歌即由上巳的民俗活動而產生,并被采入教坊。《樂府詩集》八《近代曲辭》中收錄歌詞三首,皆五言四句,如“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雁已成行”流露的是對春日良辰易逝之感傷;而“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表現的亦是一種世事無恒的不確定性。雖然,袚禊曲抒發了盛景之下對暮春的思慮,實質上,亦是通過水邊歌唱吟誦的方式來謳歌對生命之珍愛。

    上巳的水邊“修禊”,從女巫掌管的消災祈福、郊禖祈子、求偶踏青,最終演變為文人雅士臨流宴飲,詩賦唱詠的風雅聚會。自宋之后,上巳節悄然的式微,多因被寒食、清明所并。然而上巳節諸多的美麗神話、傳說故事、文學作品,均為寶貴的民族精神產品;踏春游春、親近自然、交友近朋以及載歌載舞,無不展現著生活情趣與生命追求。上巳節迎禎納祥的民俗心理與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再次深刻體現了民俗與生活之華彩。

    四、結語

    “開到荼靡花事了”。在歷史長河的水流中,暮春巳日的形式變得如此多元,內涵也更加深邃。如果說,最初的“河濱拔楔之巳”,是先民對疾病與災難的抗爭,對生命延長的渴望,對自身發展的追求,是一種生存的本能;那么秦漢“郊游踏青之會”反映的則是,普通生命個體對婚姻自主、子嗣繁盛、美滿生活的追求;而魏晉“曲水流觴之飲”,更是在擺脫生存困難后,追求精神上的率性與凸顯個性的審美,是對解脫塵世煩勞與生命本真的思考。

    三月上巳的文化光影,不僅成就了珍惜生命的謳歌,曲水流觴的雅趣,蘭亭宴飲的風度,更凝聚了東方美學的人文精神。那些千年前曲水岸邊,舞雩臺上的身影,仍在迎風唱響。上巳節,這一古老的華夏節日,甚至在邊陲少數民族、海外異邦仍以某種古俗在延續。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歷了從原始信仰到世俗生活再到文學哲思的升華,那些樂以忘憂、思遠道志的文學主題,春風化雨的育化價值與家國情懷,將永遠在中國人的血脈與文脈里,繼續流淌,延續。

    (作者方云,民俗學博士,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r热这里有精品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高清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91精品91久久久久久|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在线播放| 91精品视频网站|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