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文藝評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新媒體文藝評論工作,3月22日,“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
活動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承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評協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宣讀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組織架構與委員名單。徐粵春、尹鴻、郝向宏為委員頒發聘書。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郝向宏主持成立儀式。
徐粵春表示,此次活動的舉辦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切實舉措,也是今后專委會工作守正創新、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他代表中國評協對新媒體委員會寄予殷切期望,希望致力推動網絡文藝評論的理論研究,推動學界業界溝通、傳統新興融合,推動建設天朗氣清的網絡文藝空間。
成立儀式之后,“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舉行。近年來,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主旋律的影視創作守正創新,緊扣時代脈搏,佳作不斷涌現。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主旋律影視劇創作的豐收之年,《覺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大決戰》《長津湖》《功勛》等多部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弘揚主旋律的影視作品脫穎而出。今年春節檔的《長津湖之水門橋》也是國產戰爭電影的升級換代之作。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也成為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吸引諸多文藝評論家主動“打Call”。這批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卓有新意、富于成效,對于主旋律影視創作的穩步拓進與中國影視強國的建設,具有需要總結的美學意義和傳播學價值。對此,研討會主辦方和有關專家學者認為,研討主題里有三組關鍵詞,“主旋律影視作品”強調藝術本體,希望引導創作、多出精品;“面向青少年”強調藝術審美對象,希望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新媒體傳播”體現了新時代的新面貌,希望文藝評論進一步褒優貶劣、激濁揚清。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人世間》等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年輕觀眾審美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嗶哩嗶哩、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面向青少年積極傳播,受到眾多年輕觀眾的追捧。要建構科學的影視評估機制,推進影視評論工作前置,推動電影等文藝事業可持續發展,鑄就新時代文藝發展繁榮的新高峰。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理事長張衛等近20位影視傳媒學者、評論家、創作者、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代表和新媒體從業者代表等各抒己見,展開研討。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秘書長、“影視風向標”主編胡建禮擔任研討會學術主持。
尹鴻在總結發言中表示,研討肯定了新媒體傳播為主旋律影視創造了很多新的渠道,也帶來一些重要影響。在他看來,真摯、真情、真意這六個字是前提,新媒體傳播要反映真實現實,更要尊重藝術的真實呈現。他總結了新媒體六種不同的傳播方式:一是“感”,如邊看視頻邊將第一感受發到彈幕上找共鳴找共識;二是“評”,有感而評,涌現短評、中評、長評和視頻評論;三是“引”,引用關鍵臺詞、場景等;四是“推”,推出話題,影響傳播方向、傳播方式;五是“續”,大量二次創作與“續寫”“續集”;六是“用”,衍生出玩具與各種周邊產品。新媒體傳播雖有頗多作用和效果,但還存在引導性和開放性、求同和存異、極端性和包容性這三個問題,有待在未來發展當中共同努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