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上見功夫,“好”上求突破 ——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系列談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人民對作品的“看”法、歷史對文學的“量”法,不僅在于“數量”“體量”,更是關注“質量”“分量”。創作生產優秀作品,是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文學的重大任務,而精品力作,就是“發展質量”最突出、最直觀的尺度及表征。新時代文學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多不多,而是好不好。因此,要著力在“好”和“精”上見功夫、求突破。要站在“數量”的“基本盤”上,去打造“質量”的“爆發點”;從寬闊扎實的“高原”出發,去攀登文學精品的“高峰”。
出精品,源于歷史的新期待。中國新文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探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到今天,我國文學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累累,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我們既不缺方法技術,也不缺環境條件;既不缺“能寫的作家”,也不缺“可登的平臺”。這是新時代文學的“生產力底氣”。心里有了“底氣”,筆下要有“志氣”,生逢歷史窗口,就該承擔起歷史任務。中國文學已經來到了這樣的節點:它應當演奏出新的歷史高音,應當誕生出新的偉大作品。我們有條件、也有責任,在作品質量上摸到新的“歷史標高”。
出精品,來自人民的高要求。今天,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空前地多樣、豐富,人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早已不在于“食糧”夠不夠吃,而是更關注“口味”夠不夠好、“營養”夠不夠足。如果不能滿足人民對“精”的新要求,再大的“文學糧食產量”,也依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創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才能以文學的方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時代文學不僅要能填滿人民的書架、填滿人民的“購物車”,更要有真正的大作品,能填滿歷史的盼望和人民的心。
出精品,有賴于廣大作家的努力。創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務,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樹立精品意識,精益求精搞創作,這是作家自身價值實現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文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在“精品力作”這一概念下,作家的個人價值,與文學的歷史使命、社會效益,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廣大作家要關注時代的大主題,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尋找主題、創造形象,把歷史大潮的澎湃動力,轉化為精品誕生的內在勢能。要探索藝術的新表達,不斷走出“舒適區”,有意識地迎接藝術挑戰、探索個性風格,敢做風格鮮明的“獨一家”和別開新局的“頭一個”。要切實樹立“出精品”“拼質量”的意識,不僅要追求著作等身,更要追求精品立身,在創作中更加有機地協調好“量”和“質”、“多”和“好”、“寫出一批”和“留下一本”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出精品,需要有文學生態的支持。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精品力作的創作誕生,離不開各方合力的保駕護航。文學界要為精品力作的創作與傳播提供良好條件,營造“不浮躁”的氣氛,提高“推精品”的本領。文學評論界要有對“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持續關注,也要有對“十年磨一劍”的慧眼識珠;要努力打消作家的“精力成本焦慮”和“出場頻次焦慮”,讓“坐得住”能夠“劃得來”、讓“沉下心”獲得“性價比”,使作家有信心花大力氣、長時間醞釀打磨精品力作。文學編輯要圍繞作品,與創作者展開更加充分的雙向互動、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打磨。歷史上《林海雪原》《紅巖》等紅色經典的成功,背后都有文學編輯和專業團隊的“合力加持”之功,今天許多影響甚大的新興寫作平臺,也有專業編輯深度參與作品創作修改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都可作為參照、提供啟迪。文學界要更積極地參與公共文學生活、做好文學審美教育,在社會傳播和社會接受層面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要讓更多人接觸到文學精品,持續提升廣大人民對文學精品的辨識力、鑒賞力、接受力,讓文學的酒香更好地飄進公眾文化生活的街頭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