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人口的數量與質量 事關社會文明程度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國歷代思想家注重“以和為美”“里仁為美”“中和為美”,認為“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強調具有仁義道德的“充實之謂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追求“至美至樂”的吟詠情性,以及溫柔敦厚、文以載道的暢神澄懷和無邪品藻。中華民族一直具有追求真善美、針砭假丑惡的社會倫理價值和詩意生活理想。我們正處于在新的考驗和挑戰中、在拼搏奮斗中創造光明未來、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時代。《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文化建設的目標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因此,不斷擴大和提升全社會審美人口的數量與質量,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對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關于“審美人口”,中外學界迄今為止尚無對這一概念的清晰定義。大概地說,審美人口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之內熱愛、從事、參與、鑒賞歷史文化經典、文學藝術創作、群眾文化活動以及將生活美學化的國民人口。其數量多少和質量提升程度,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藝術生產供給能力和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人民群眾審美意識的不斷覺醒和日益增強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獲得感、滿足度等關系國民綜合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大計方針。
美國學者約瑟夫·J·斯彭格勒(Joseph J.Spengler)在《人口經濟學》中認為,人口問題不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文化與審美價值的問題。美學的組成部分在價值系統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一因素既對人口增長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又可通過人口增長得到修正。他主張適度人口理論,強調在人口經濟學的發展中,應給審美價值以充分的重視。
展現審美人口素質提升的時代精神氣象。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足夠數量的審美人口是推動形成社會更廣泛文明程度的前提和基礎,而更高素質的審美人口代表著民族現代文明水準的深度和高度,是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參天大樹、壯干強枝。人口素質的提升來自于文藝精品力作的熏陶與滋養,來自于偉大時代精神的哺育與淬煉。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這一精神氣象,既是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結晶,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也是眾多審美人口在文質兼美作品中的感知體悟,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真切感受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脈搏和榮光。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使創作主體與接受客體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必然要求文藝“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這是審美人口的思想武庫和精神源泉。
激發審美人口持續迸發的文藝創造潛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著名論斷。他指出:“由于分工,藝術天才完全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因而廣大群眾的藝術天才受到壓抑。”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將減少到最低限度,那時,與個性的自由發展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他期待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這些人中很有可能產生文藝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文藝兩新”是審美人口持續增長的主力軍,他們一出現就聚焦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以特有的靈活、自主的優勢激蕩起無窮的藝術創造活力。他們順應社會對文化藝術新需求的期待,以服務人民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藝術供給為根本,結合各自的興趣愛好和藝術專長,呈現出新創作方式、新投入方式、新活動載體、新傳播手段、新消費引導等特征。“文藝兩新”作品通過線上線下、虛擬成像、全息影像等多種形式推送,為大眾提供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內容產品,展現出強大的審美創造力。只有當全民具有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每個人的藝術天分得以盡情揮灑和呈現,自覺投入文化藝術生產和鑒賞的時候,審美人口的數量質量就會呈幾何級增長。
加強審美人口的文化藝術教育以提升專業素養。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德國作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強調,藝術應發揮交往、建立同感和團結的力量,即藝術的“公共特征”。他把藝術理解成一種交往理性,將在未來的“審美王國”里付諸實踐。追求人類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審美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構建人們的審美意識,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態度。培養人們鑒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從而造就具有豐富個性、完美人格的時代新人。因此,加強審美人口的專業培訓教育,不僅培養發現美的眼睛、聽懂音樂的耳朵,讓人們理解各種造型藝術、舞臺藝術、視聽藝術、科技藝術等,形成一批又一批的行家、玩家、藏家,而且塑造人的心靈和品格,育化人的思想和智力,讓他們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的赤誠之心。在他們中,會形成一批又一批的作家、藝術家、批評家,站立時代潮頭,引領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只有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藝術的靈感去捕捉人間之美,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他特別要求“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開闊和提升新時代文藝的藝術視野與審美境界,把新時代文藝的繁榮發展納入世界文藝深遠而遼闊的版圖之中。新時代的文化藝術發展需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向著新時代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更生動處開掘,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更精彩、更壯闊、更瑰麗的地方,用誠心、用真情、用深功、用如椽大筆書寫和表達“胸懷天下”的凌云壯志和時代華章。
營造審美人口不斷增長的社會文化環境。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有眾多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審美人口的多少和審美素養的高低。因此,擴大和提高審美人囗,應銜接國家建設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以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事業等相關規劃,制訂促進審美人口持續增長和審美素質提升的實施方案,大力開展全民審美人口增長行動,在思想導向、政策制度、審美價值、服務活動、參與方式等方面營造全民崇美尚美、愛美習美、寫美頌美的社會環境和風氣,培育和引導公民善于發現美、熱衷展現美、傾情抒寫美,不斷凈化心靈,充盈精神生活,攀援審美高枝。依托文化藝術志愿者等行業組織和機構,推進各文化藝術門類創作者、研究者、教育者等走進機關、學校、企業、街道、社區。在各類傳播平臺上,開展美的歷史、美學原理、審美鑒賞、藝術知識等的研究培訓,編輯出版我國和世界優秀美術、書法、音樂、戲劇、文博等經典作品鑒賞普及讀物,形成全社會濃郁清爽的美育文化氣場。進一步圍繞“做人的工作”延伸手臂,加強對“文藝兩新”的團結引導,把千千萬萬文藝從業者、愛好者凝聚起來,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激勵和推動他們成為足夠數量審美人口的活躍因素和有生力量。尊重和遵循文化藝術規律,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評論建設,深入實施新時代文藝評論工程,增強文藝評論專業性、權威性、引導性和朝氣銳氣,建設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
心有恒愿求和美,胸有詩書自芳華。習近平主席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審美人口的持續健康有效增長,必然使更多的人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真善美戰勝假惡丑,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