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網絡文學就像是我的曼伊帕
法國作家莫羅阿在《戀愛與犧牲》一書中,幻想了一個叫做曼伊帕的奇妙世界。
它藏在我們的花園里,或者花園之外。遠隔一個陌生的宇宙,又或咫尺之遙。那里可以逃避,也可以作樂,可以饋贈甜美的糕果,可以讓千千萬萬的燈光透過自己的淚眼,哭泣的夜晚因此變得更加美麗……
而網絡文學就像是我的曼伊帕。
最早接觸網絡文學,還是在2002年。那一年,我創作的第一部類型小說正在臺灣實體出版,也在大陸的《今古傳奇》《花雨》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一些短篇小說。由此,我選擇了一些新興的文學網站,開始上傳這部分作品。
當時的文學網站一切都是免費的,我之所以上傳作品,用意無非是起一個介紹、宣傳的作用,助力實體刊物增加銷量,更類似于一種新媒體的廣告。
在彼時的認知里,網絡僅僅是一個載體,網絡文學也只是搭建在新興平臺上的文學。就像蠻荒時代,人們用動物的甲骨承載文字,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玉石和竹木編纂成冊,再后來又出現了絹帛、紙張承載語言和故事……
如今回首過去,才醒覺當年的自己實是坐井觀天,仍被舊有觀念束縛,總認為作品刊登在紙媒體上更正統,更體面,卻全然沒有意識到,時代的洪流悄然奔涌而來,掀起中國文學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年復一年,網絡文學蓬勃發展,隨著文學網站付費制度的建立與成熟,隨著網絡的普及化和生活化,各種網絡文學作品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網絡文學的受眾越來越多,創作者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帶動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環。
我開始轉換戰場,從為傳統的實體刊物寫稿,逐漸過渡到職業的網絡文學創作。在此期間,我在文學網站上陸續發表了多部長篇小說,與成千上萬的讀者通過網絡相互交流、分享,在互動中完善作品,結識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得到更高的稿酬收入。
在網絡上發表文學作品,沒有傳統的規則,沒有題材的局限,沒有語言的門檻,沒有思想的桎梏……所有的文學愛好者都可以在網上恣意涂鴉,自得其樂,向整個世界打開自己匪夷所思的腦洞。而這正是網絡文學的精神所在,不拘一格,自由奔放。
網絡文學也不再只是一個搭載在新興平臺上的文學,它更像是一種語言的、思潮的、交流的變革,如同一只破繭重生的蝴蝶,翩然掠起,從大地飛往無垠的天空。
如今,我已是一名資深的網絡文學作家,在文學網站上發表了大量作品,并有幸成為上海市網絡作家協會副會長。和許許多多的網絡文學創作者一樣,我們共同追逐著時代的巨浪弄潮而行,受益匪淺。
今時今日,若以讀者的數量和作品的銷量而言,網絡文學已經算是大獲成功,占據了文學的大半壁江山。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從這個角度而言,網絡文學真正實現了文學的普及化。它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它鐫刻著時代的烙印,時刻保鮮,如同帶著露水的新鮮蔬菜。它補充著當下最熱門的語言和梗,一如古時諸多的典故來由。
當然,網絡文學作品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弊病,但瑕不掩瑜,它以一種草根的姿態自由生長,讓更多的平民百姓感受到文學熱烈的生命力。
換作今日,柳永面對晏殊譏嘲的一句“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閑拈伴伊坐’”,大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