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間音樂調研報告
2021年4月16~20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陜北民歌”與“內蒙古西部二人臺”民間傳習狀況調研(陜北段),在陜西省榆林多縣市展開。
一、調研基本概況:
調研時間:2021年4月16~20日
調研地點:榆林市榆林區、橫山區、綏德縣、佳縣四地的博物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村秧歌隊等。
調研音樂品種:榆林小曲、陜北說書、陜北秧歌、綏德嗩吶、陜北民歌、紅色歌曲、陜北民間樂器、民間歌曲集等。
調研對象人員:民間藝人、村民、文化館藝人、當地專家學者。
調研方式:民間藝人表演、民間藝人個人訪談、民間藝人專家學者座談等。
參加人員:中國民協有關領導、大系出版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陜西省及所涉市區縣民間文藝工作者、大系出版工程“歌謠”專家組成員、陜西歌謠編委會、當地民歌專家、中國文聯出版社編輯等。
二、調研過程與內容:
4月17日,我們參觀了榆林民歌博物館、榆林民俗博物館,晚上參觀了榆林文化館、榆林非物質遺產中心,還在此聽了榆林小曲和陜北說書。
榆林小曲《張生戲鶯鶯》曲風清雅細膩。當天的伴奏樂隊樂器包括:古箏、揚琴、二胡、三弦、小碟5件樂器。據古箏伴奏藝人王青老師介紹,早期的伴奏樂器要更多,樂隊從簡了。當場演出使用的是現代箏,但從博物館里觀看資料知悉,上世紀80年代以前使用十三弦小箏,博物館也有實物。早期榆林小曲使用小揚琴和木板蒙箱三弦、曲項琵琶等。
18日上午,橫山區黨岔鎮歷史博物館、老腰鼓基地和韓啟祥紀念館,看橫山腰鼓和聆聽陜北說書、陜北民歌等,并與民間藝人和學者進行訪談。
在韓啟祥紀念館門前,藝人孫占東的即興說書和陜北說書的經典曲目顯得幽默與風趣?,F在當地的藝人們都使用蟒皮蒙音箱的三弦,定弦為dosol高音do。藝人們使用杏核為頭,綁上紅繩為桿的特殊撥子。早期有三種類型的三弦,分別為使用木板蒙音箱、多層草紙糊制音箱、牛皮蒙音箱。其三弦定弦為do sol sol,從中可以看出,早期三弦具有草原音樂文化共鳴弦的特征,這也反映出榆林地區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的交融特征。
19日中午,我們到達綏德縣,去往文化館觀看民歌和嗩吶演奏。
現場三位老民間歌手的演唱實屬精彩,而年輕人的演唱更多的是使用了普通話,其風格也略遜色。之后的座談會上,當地知名學者提出了尖銳的問題,歌手演唱民歌一定要使用綏德方言才能體現出當地音樂風格。今天演奏的嗩吶曲目都是民歌曲目,應該對難度更大的嗩吶曲牌的樂器進行學習與訓練,不然優秀的嗩吶曲牌會漸漸失傳。
19日下午,趕往著名的具有黃河九十九道灣稱謂的佳縣螅鎮荷葉坪村,位于黃河岸邊的這個小村莊,《黃河船夫曲》傳遍大江南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現場聆聽了80歲老人郭來香演唱的多首當地民歌《掐蒜苔》《走太原》等,還聆聽了當地唱響全國的《黃河船夫曲》。
20日上午,在佳縣去參觀了《東方紅》的詞作者李有源的故居。李有源的侄子、今年已經95歲的李增成老人演唱了《東方紅》。之后,去當地的白云觀考察了白云觀道教音樂的樂隊演出與使用情況。
三、調研總結與思考:
此次調查走訪,收獲頗豐,感觸良多,對陜北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隨著調查的深入,筆者對一些當地文化現象中的民間音樂保存、傳承、傳播等有所關注與思考,對于部分文化現象思考總結如下。
首先,考察過程中對民間音樂演唱演奏的思考:
1.民歌演唱方式的變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陜北的自然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改變,在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生態環境,從所采訪的民間藝人來看,包括了來自鄉村的民間藝人和來自于城市的民間藝人(文化館和非遺中心等)。聽演唱可以感受到,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模式狀態:來自鄉村的民間藝人們有著精彩的語言,保留著淳樸的演唱風格,在城市里的藝人們由于常年在舞臺上表演的多,則表現出很多表演的痕跡。
2.民歌方言的使用
由于整體周邊環境的影響,現在城市的年輕人講普通話的越來越多。此次采訪與聆聽的過程中,部分城市年輕歌手使用普通話演唱,這對使用方言演唱的本土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會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會使本土民歌的特征與風格漸漸消失。
3.演唱民歌的曲目
從此次走訪的民間藝人們演唱的民歌曲目上看,來自鄉村的藝人們帶來了很多之前較少聽到的民歌,而城市的藝人們演唱的曲目相對集中,這樣對陜北民歌的傳播會產生影響,建議增加新的演唱曲目數量。
4.藝人們的堅守
此次見到了非常多且優秀的民間藝人,如王勇、孫占東等等,這些一代代的藝人們愛本土的音樂,這份愛是他們堅守的動力,才會使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文化源源不斷地涌現,滋潤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其次,對所調查的市、縣、村三級政府對當地文化保護的思考:
1.這次調研所到的市、縣、村等的博物館、文化館、非遺中心,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非常有特色,所到地方也看到了眾多的優秀的民間傳承人。
2.榆林非遺中心每晚都在文化館的小劇場,有面向全市公眾的免費演出,這為城市里傳承傳播本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建立的各級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收集了當地非常豐富的歷史文獻與實物資料,其中包括:各個時期出版的歌本、研究專著、樂器收藏、歷代藝人名錄和走出去的本土音樂家等。我們從這些文物的線索可以進行再研究。印象深刻的是橫山區文化館的收藏室,收藏的文物包括各時期當地藝人使用的樂器,各時期出版的民歌集及唱片。
4.我們在前往鄉村一級的民間音樂考察中,看到了村民與藝人們保留著大量的本土音樂文化,可以說,陜北音樂文化的土壤依然肥沃豐厚。
最后,此次考察后,筆者想繼續深入進行研究的音樂文化內容的思考:
1.古箏。作為流行于中國多地多民族之間的一件樂器,根據流行的不同地區和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多種流派,對于這件樂器,從博物館中看到展示的早期古箏實物與圖片,可以看到與今天使用的古箏有著一定的差異,有著形制、使用、制作、演奏等方面的演變。
2.揚琴。今天在當地使用的是現在我國通用的揚琴,但是在榆林民歌博物館和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看到了早期的小揚琴,且形制還有差異。
3.三弦。今天當地使用的是天津生產,銷往全國各地統一的三弦,但從榆林地區使用獨特的撥子為突破口,發現了榆林地區三弦的發展與演變,這是一件可以進行追蹤調查的樂器,從訪談中得知,三弦早期存在的和音共鳴現象與毗鄰蒙古地區的三弦文化可以進一步進行對比研究。
4.琵琶。曲項琵琶在隋唐時代大規模流行,隨著朝代更迭和時代的發展,漸漸退出了主流的音樂文化舞臺。榆林民間還保留著這一形狀的琵琶,還使用在說書的伴奏或獨奏中,是可以進行中原文化遺存現象的再研究的重要題目。
5.民歌與藝人研究。榆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享譽全國的民歌與優秀的藝人,這種音樂文化的地域性現象可以作為一種專題進行專項研究。
黃土高原與黃河共同孕育了陜北音樂風格的形成,5天的行程讓我們所有人感受到了榆林文化的特殊性與多樣性,為下一步的傳承、傳播與再研究工作積累了素材,并提供了新的視角。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歌謠”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