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文學成就
很多著名藝術家生前窮苦潦倒、憤世嫉俗,直到死后才為世人理解和肯定,查爾斯·狄更斯卻不一樣,他是“時代的寵兒”:在世時其作品就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歐洲大陸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引發巨大反響;文學評論家、學者和讀者對狄更斯的喜愛與贊美,從他的青春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20世紀初,他的小說作為第一批優秀世界文學作品被譯介到中國。
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英國樸次茅斯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生性開朗,但又嗜酒成癖,不善操持家計,負下累累債務,給家庭造成巨大打擊。狄更斯12歲時,一家人由于父親的債務問題遷入馬夏爾西債務人監獄。為了拯救困境中的家庭,狄更斯被迫中斷學業到倫敦黑鞋油作坊當童工。在那里度過的6個月讓少年狄更斯備嘗艱辛屈辱,飽經人情冷暖。幾年后,家境略有好轉,狄更斯仍無緣接受完整的正規教育。
早年的困苦經歷給狄更斯的創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往后的作品中,作家更多地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為了創作故事,他踏足倫敦的大街小巷和偏僻郊區汲取素材,這些地方和部分居民后來成為他筆下幾個故事中的背景與人物。即使在成名之后,狄更斯仍多次探訪各地的貧民窟和罪犯出沒的危險場所,并在作品中表達出對下層社會民眾,尤其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最深切的同情。
1836年2月,狄更斯以隨筆集《博茲特寫集》一炮走紅,贏得文學界的關注。一家新成立的出版公司向他約稿,這就有了后來每月刊載的《匹克威克外傳》(見圖,資料圖片)。這部小說講述匹克威克和他的朋友們的游歷冒險故事,他們的足跡遍布英國鄉野,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初英國社會的生活畫面。小說問世后,匹克威克的名字傳遍英國。
從1836年直至狄更斯辭世的34年間,他的小說長期在報紙雜志上連載,幾乎從未間斷。終其一生,狄更斯以平均兩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了15部長篇小說。如此高強度高質量的創作,僅靠天分是不夠的。童年時期的艱難經歷,鍛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正是這些品格幫助狄更斯克服創作中的重重難關。
盡管文學上的成功給狄更斯帶來名望與財富,創作的艱辛卻也時常令他不堪忍受。在每一部新作誕生之前,狄更斯總是感到煩躁不安,并時常伴隨對靈感枯竭的擔憂。不過,創作也有比較順利的時候。《大衛·科波菲爾》的開頭頗費心力,但一開了頭,故事便如泉水般汩汩流淌。1859年2月,狄更斯開始創作《雙城記》,開頭部分讓他大傷腦筋,隨著創作深入,小說主題漸漸抓住了他的心。
《雙城記》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發生在18世紀后半葉的巴黎和倫敦,圍繞著因得罪貴族而入獄18年的法國醫生馬內特展開。正如小說十分著名的開頭所寫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對峙貫穿始終。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激化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雙城記》出版后大獲成功,長期穩居暢銷小說之列。
狄更斯始終把工作放在首位,在寫作時會閉門謝客,全力以赴。在創作《大衛·科波菲爾》時,他可以一刻不停地寫上8個小時。有一次,他的女兒在書房的沙發上養病。突然,狄更斯從書桌前跳起來,沖到一面鏡子前,對自己做了一連串鬼臉,然后奔回書桌,奮筆疾書一兩分鐘之后又復如是,然后一言不發埋頭寫作,完全沒有意識到女兒在場。狄更斯曾經給某位想當作家的人以忠告:“干這一行,需要把世上所有其它工作所需的耐心加在一起。”而他正是以這巨大的耐心、堅韌不拔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中的。由于完全投入其中,每次完稿時,他不僅沒有感到如釋重負,反而若有所失。
《大衛·科波菲爾》是一部具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有關童年、友情、愛情與家庭,結合了狄更斯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顧和總結。小說關于童年的篇章寫得尤為精彩,以孩子的視角展示了一個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十分真切感人。主人公大衛真誠、善良、正直、勤奮,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堅定不動搖,任何時候都滿懷信心和希望。這正是狄更斯的人格寫照,也寄托了他的道德理想。這部小說語言幽默風趣,塑造的人物如孤兒大衛、貝西姨婆、米考伯先生等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典型形象。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為了排遣創作前的不安、緩解長時間寫作帶來的疲勞,狄更斯養成了散步、夜游、遠足的習慣。在開始寫一部小說的新一期前,他幾乎總要長時間散步。他向讀者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個天生的城市旅行者和鄉村旅行者,我永遠在不停地趕路。”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街頭的腳步聲,比如《老古玩店》中的“那種經常不斷的來回踱步,那種永無休止的坐立不安,那種把粗糙的石塊磨得油光發亮的持續不停的腳步”,以及《雙城記》中“那個角落一遍又一遍地發出腳步的回聲”。
在一部書出版之后,狄更斯經常以一次長途旅行或遠足來犒賞自己。1842年9月出版《游美札記》后,他與友人進行了一次“最最快樂”的旅行。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散步、遠足成了他的嗜好,風雨無阻。盡管患有嚴重的腰部風濕痛,他并未放慢步行的速度或縮短路程。有時,他一天花4個小時寫作、4個小時步行。
狄更斯渴望成為另一個人,體驗不同人的生活和感受,這種渴望甚至不能靠閉門寫作來滿足,當一個演員成為他寫作之外的重要愛好。狄更斯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排練戲劇并登臺表演,他將各類角色表現得活靈活現,有時候甚至一人分飾數個角色。1852年8月,他帶領劇團訪問英格蘭北部,僅在曼徹斯特的演出觀眾便達4000人。1858年起,狄更斯開啟了長達12年的職業朗誦生涯,一共舉行了423場專業朗誦會,并進行了數次慈善演出。借助精湛的表演,他像魔術師一樣主宰觀眾的情感,這帶給他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狄更斯性格中的演員氣質賦予他的創作極大的戲劇性,這種戲劇性又被注入到他筆下的人物身上,表現為被放大的、略顯夸張的事件和情感。《老古玩店》中的主要人物、高利貸暴發戶丹尼爾·奎爾普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設計侵吞了吐倫特的古玩店,還企圖霸占他的孫女小耐兒,導致祖孫二人流離失所、小耐兒離開人世。從外貌到習性,狄更斯都將丹尼爾塑造成徹頭徹尾的反派:他形容猥瑣、恐怖,一笑起來就露出變了色的犬牙,活像一只喘氣的狗;他生性殘忍、邪惡,從陷害他人中獲得樂趣。這個人物被塑造得如此夸張,以至于不少讀者和評論家都認為他就是惡魔的化身。
無論是對寫作還是表演,狄更斯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興趣。在他的小說中,我們很少讀到安寧、孤獨或沉思的場景。狄更斯生性活潑、熱情坦率、精力充沛,喜歡唱歌、跳舞、講故事,還會調酒、變魔術、催眠術。他對世人世事懷有無限的好奇,喜歡結交朋友,款待客人。他待人寬厚,總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每個人;而生活和人性的黑暗面,則因他的幽默變得滑稽可笑。通過他的作品,狄更斯將他的活力與幽默傳遞給一代又一代讀者,獲得他們的肯定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