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三十二年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與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相伴的歷程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自成立以來,至今風風雨雨已經走過了32個年頭,而學會的創建與發展歷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的建立與壯大緊緊相連。正是伴隨著學會與民文所的成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得以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在豐饒的各民族文學的沃土上破土、發芽、開花、結果,成為今天自立于人文學科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參天大樹。今天,當我們回首往事,感慨萬千,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成就,有賴于幾代人艱苦卓絕、持之以恒的努力與奮斗。而我有幸成為這一事業中的普通一員,在老一輩領導為我們創造的這一學術平臺上、得到他們的指導與教誨,走出自己的學術道路,此時此刻,更加感恩于當年創建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前輩們,并期盼這一事業人才濟濟,發展興旺。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至今已發展成為具有近500名會員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會員來自北京及全國各民族地區高校、研究、文化機構,承擔著教學與研究的重任,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研究的生力軍。
在這32年中,共有四位同志擔任學會理事長,他們是:
賈芝:1979—1983年,1983年后,學會顧問
王平凡:1983—2000年
白庚勝:2000—2005年
朝戈金:2003—2005年常務副理事長兼法定代表人
2005年至今理事長兼法定代表人
1979年6月,當時由西南民族學院為東道主召集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第二次會議,在成都召開,這是在撥亂反正后,繼蘭州會議、昆明會議后,又一次全國性的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由馮元蔚、魏泉鳴、楊亮才等人在成都發起成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由周揚同志擔任名譽會長,賈芝同志擔任理事長,馬學良、馬寅任副理事長,楊亮才任秘書長,馮元蔚任副秘書長,后為副理事長。擔任副秘書長的還有魏泉鳴、黃勇剎、段寶林、李纘緒、陶立璠、王克勤。這是在“文革”后我國最早成立的學會之一。從此,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有了自己的團隊,許多活躍在少數民族文學戰線上的學者、專家,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會員。
1983年4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在廣西武鳴召開了第二屆年會,會后參加壯族三月三歌圩,對壯族民間文化進行了調研。
1987年5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三屆年會于在丹東舉行,并召開了學術研討會。
1996年5月,在武漢召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在云南昆明舉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并進行了換屆選舉。
2005年2月,在北京舉辦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進行了學會的換屆選舉。新一屆學會領導班子組建。
第七屆年會于2010年10月在廣西南寧舉行,并進行了換屆選舉。
在回顧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發展的歷程時,我們首先應提到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積極支持者與倡導者、首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名譽顧問周揚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揚同志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其間他曾多次作報告或撰文,為搶救、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間文學大聲疾呼,主持召開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概況)座談會,會議決定這一浩大工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時少數民族文學所尚未成立)主持并開始啟動。
1978年,在經過“文革”長達十年的迫害后,他恢復工作,相繼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宣部副部長、顧問、中國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為文學藝術領域的撥亂反正,做了大量工作。
1979年6月,由馮元蔚、魏泉鳴、楊亮才等人在成都發起成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議一致推舉周揚同志為該會名譽理事長。當這個消息由在北京的賈芝、王平凡等同志代表學會向他匯報時,他十分興奮并深情地說:“別的學會、協會的名譽理事長我都不當,我只當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名譽理事長。”同時,他還十分贊同、支持成立一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倡議。在周揚同志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期間,報經國務院批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現名民族文學研究所)。周揚同志多次會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和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的領導和有關同志,就學會、研究所工作及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問題發表過許多重要講話。他說:少數民族研究范圍要寬廣一些,要強調民族團結和互相交流,不應互相隔絕、互相排斥;民族文化很豐富,要挖掘;它是金礦石,但要整理研究,從礦石中提煉出金子來。
周揚同志關心和熱愛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平易近人,只要有時間,他總是有請必到,曾多次接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少數民族文學所的同志,還參加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對搶救史詩《格薩爾》給予了高度重視。作為我國文藝事業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周揚同志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與繁榮,特別是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學事業的促進與推動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首任理事長賈芝同志,是我國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學事業的倡導者與奠基人,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新中國成立初期,賈芝同志曾在文化部藝術局編審處工作,后該處改建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他任古典文學、民間文學編輯室副主任,期間他即根據周揚同志的指示,參加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籌備工作,1950年3月29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賈芝同志任常務理事兼秘書組組長,負責該會的日常工作。1954年,他被調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79年6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在成都成立,他被推舉為理事長。1980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為所長。
在創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及繁榮發展民族文學理論建設方面,賈芝同志不遺余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常說: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包括民間文學、作家文學和文藝理論),內容極其豐富,猶如中國文學史的半壁江山,應該有一個專門的學術機構承擔這一重要的研究任務。自1979年6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成立、1980年初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后,在云南還成立了該所的云南分所,各民族地區的大專院校和文化機構也陸續成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或研究室,全國有數百人參加了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從此,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有了自己的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
在民間文藝與民族文學的組織建設與學科建設方面,賈芝同志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我從民研會建立到參加文學所工作、籌建少數民族文學所,一貫主張組織工作和研究工作并行,而且把組織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實踐中進行某些理論、作品研究。因為中國民間文學處在開拓時期,不作組織工作就不可能開拓資源,建立這門新學科。相對地說,組織工作多了也影響專題研究,但我寧愿作些犧牲。關門研究不可能開拓。我認為,在組織和調查中成長起來的研究專家是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專門人才的?!辟Z芝同志身體力行,用了大量時間做組織工作,與此同時,進行自己的研究,雖然對于個人研究有很大的影響,作出了犧牲,但是他走出了一條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建立研究民族與民間文學的學術之路,他的學術之路影響了一大批后來者,扎實、辛勤地在這一學術領域中耕耘,我就是其中的受惠者。
在1981年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之初,賈芝同志任所長、中央民族學院民族語言文學系主任馬學良教授任副所長期間,我從西藏內調來到該所,開始從事藏族文學研究。在所長賈芝、副所長馬學良及黨委書記王平凡同志的親切關懷與指導下,走上了藏族文學及史詩《格薩爾》的研究之路。特別是在賈芝同志(時任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諄諄教導下,走上了尋訪《格薩爾》說唱藝人的漫漫長路,在組織、協調全國格薩爾工作的同時開展了田野調查,獲得了大量鮮活的第一手材料,為從事格薩爾藝人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賈芝同志為我取得的成績而感到由衷的喜悅與興奮,并欣然為我的專著《民間詩神——格薩爾藝人研究》作序,予以鼓勵。他在序中寫道:“只有向藝人尋根覓底,才是打開史詩這一民族文化寶庫的金鑰匙,而楊恩洪可說是第一個掌握了金鑰匙的人……與書齋學者相比,民間詩神使她高出一籌,實在可喜可賀!”
在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發展與壯大的路上,王平凡是一位極為重要的領導者。他是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積極倡導者、組織者和開拓者,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先后擔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務。他與賈芝同志一道,為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創建與發展、人才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周揚同志曾在一次接見民研會及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同志時說:少數民族文學工作非常重要。賈芝同志是你們的司令員,王平凡同志是你們的政委,你們一定要尊重他們。
王平凡同志是擔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長時間最長的一位領導,長達17年(1983—2000)。王平凡同志人如其名,他平易近人,待人誠懇,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無私奉獻又淡泊名利,在組織、領導、團結少數民族文學隊伍的過程中,像一位政委一樣起到了凝聚作用,是不可多得的黨的好領導。賈芝同志在為王平凡同志80壽辰的座談會上曾說,他與平凡同志幾十年相濡以沫,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共同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謴椭袊裱袝?、創建少數民族文學所、編寫各民族文學史、發起編纂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等等。許多大事,我們都是共同策劃,共同奔波,一起去找喬木、找周揚、找默涵,總之,許多事都是我們合作完成的。賈芝同志稱平凡同志在組織、領導工作中敢于堅持原則,堅持黨性,維護團結,常常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受到大家的尊重與贊揚。在這里賈芝同志所說的與王平凡同志“相濡以沫”實在是真正發自肺腑的感言,也是對平凡同志輔佐賈芝同志共同為開創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新天地所作出貢獻的贊揚,也體現了這兩位來自延安的老革命在長達20年的合作共事中所建立的真摯情誼。
我初到剛組建的少數民族文學所,得到了所領導賈芝、王平凡、馬學良同志的親切關懷與悉心指導。平凡同志十分關心我們剛剛走入這一領域的年輕同志,他曾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懂藏語,在研究藏族文學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我們所的人才,希望你努力從事研究工作做出成績。平凡同志對全所的同志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沒有門戶之見,他為大家取得的每一個成績而感到高興,為此,我們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難,也總是首先想到平凡同志,愿意向他匯報并聽取他的意見。在他身上體現著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正氣,為此,他也贏得了大家的愛戴與尊重。
在學會領導人中楊亮才(白族)同志是任職時間最長且資格最老的一位。他是1979年在成都發起創建學會的幾位同志之一,從首屆學會他擔任秘書長起,至后來擔任學會副理事長,在學會的領導崗位上工作歷時31年,始終滿腔熱情地參與學會工作、為推動少數民族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王克勤同志,從學會成立至1996年,在學會副秘書長、秘書長的崗位上克勤克儉,不記個人名利、默默無聞地為學會的發展做了大量事物性工作。
白庚勝同志是一位納西族學者,雖然年輕,又來自邊遠的麗江玉龍山腳下,卻有著五湖四海的寬闊胸懷,在他擔任少數民族文學所副所長后,又被推舉為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理事長,這是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一位少數民族出身的領導人。他有理想、有抱負,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發展、為開創學會的新思路、新發展提出了許多大膽的建議和設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我是在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創建初期加入學會,成為一名會員的。然由于所承擔工作的需要,我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全部傾注到了對于史詩《格薩爾》的搶救、搜集、整理及研究方面,很少參與學會的前期工作與活動。直到1996年武漢年會上白庚勝同志擔任秘書長后,聘我為學會副秘書長開始,我才逐漸接觸學會的工作。2000年換屆,白庚勝同志擔任理事長,我被選舉擔任秘書長;2003年白庚勝同志調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后,學會更換法定代表人,由朝戈金同志擔任學會法定代表人及常務副理事長,增補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文日煥,楊恩洪為學會副理事長(兼);在2005年學會年會上,我當選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直到2007年退休。在學會工作的時間也不過12年,且為兼職,當時主要任職全國《格薩爾》辦公室主任等職,工作擔子重,對于學會工作的投入還是十分有限的,加之學會的經費(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撥款1-6萬元)經常處于十分拮據的狀態,自認為這段工作并不理想。雖然如此,卻也留下了許多令人值得回憶的往事,尤其是在我任職期間,得到了從理事長到各位副秘書長及各地常務理事及會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開展了一些活動,至今想來還心存感激之情。
在學會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我們得到了來自各地區政府部門、高校及各位理事、會員的支持,與地方共同舉辦了多次學術研討會,推動了學會的工作。
2000年8月,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在昆明舉行第五屆年會,得到了云南省政府、民委及麗江地方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圓滿完成換屆后,又組織會員赴麗江進行了學術考察。
2001年6月,為紀念中央民族大學建校50周年,總結20世紀民族文學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推動21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與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民族委員會共同主辦了“21世紀民族文學發展研討會”。
2001年8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與中國湖南省懷化市人民政府、中共貴州省黎平縣委、黎平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國際侗族稻作文化與祭祀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拓展了民族文學研究的視野,為學會開展國際合作與民族地區合作積累了經驗。
2005年后,我們得到了各位常務理事的支持,在各地高校先后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既充分利用、發揮學會會員學術資源的有利條件,又加強了與地方高校的學術聯系,使學會的工作走向基層、走向大眾。
2005年學會召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六屆年會,由學會副理事長、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文日煥教授主持籌備工作,并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學校方的大力支持,使本次會議圓滿成功。
2005年12月,由學會常務理事、西北民族大學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寧梅(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院院長)教授與學會合作,在西北民族大學組織了少數民族文學學術周活動,學會專家朝戈金、力提甫、郎櫻、楊恩洪應邀到校作了八場學術講座(朝戈金:“史詩程式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力提甫:“語言學研究”、“阿爾泰語言研究”;郎櫻:“瑪納斯研究”、“福樂智慧與維吾爾文學”;楊恩洪:“史詩格薩爾研究”、“格薩爾說唱藝人研究”),并與學生座談,回答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在西北民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06年12月,由北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協辦的“經典解讀達·納克道爾基國際學術研討會”,學會理事長朝戈金參會并作學術報告。
2006年4月,學會常務理事、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曹萌召開“滿族文化資源考察工程成果鑒定會”,聘請學會趙志忠、楊恩洪教授、國家民委民文司副司長張學進、國家出版協會副秘書長伊力特一行參加了成果鑒定會,會后與該課題組同志一道赴滿族地區進行實地考察。2007年5月,學會理事長朝戈金及趙志忠、楊恩洪、尹虎彬、劉宗迪、吳曉東等一行再次受曹萌教授邀請,赴沈陽師范大學參加課題評估鑒定會,朝戈金作了有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術報告。
2007年10月,由學會副秘書長向柏松同志負責籌備的“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學術研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辦,這是由學會舉辦的專題學術研討會之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8年12月,由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協辦,在咸陽召開了“中外民族與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學會副理事長扎拉嘎赴會并作學術報告。
此外,2006年11月22日,為保護以龍母文化為核心的壯族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與廣西大明山管理局合作,在廣西大明山建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大明山基地,學會副理事長梁庭望積極聯系并促成了這一盛事并參加了揭牌儀式、楊恩洪、吳曉東等也參加了上述活動。
學會的日常工作:每年年初舉辦一次在京常務理事擴大會,由秘書處總結匯報上一年的工作、經費結算,以及新一年的工作計劃與經費預算。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編印學會通訊,免費寄發給會員,并在中國民族文學網上,建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網頁,加強與會員的聯系。同時民政部為加強對群眾社團管理,每年進行一次年審,每兩年做一次財務審核等,需要秘書處與上級管理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匯報,并直接到國家民政部社團司辦理各種手續。這些具體工作都是學會秘書處的同志在完成本職研究工作的同時,兼職完成的,由于學會經費拮據,也沒有任何報酬,可以說,秘書處的全體同志為學會的正常運轉付出了他們無私的努力,是十分可貴的。我作為秘書長,對他們的支持與配合既由衷地感激,又感到歉疚。
此外,學會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勢,與老一輩學會領導人的奉獻是分不開的,為此,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為學會的老同志祝壽并舉行座談會,對老一輩學會領導人為民族文學事業及學科建設所做的貢獻表示敬意,同時,激勵后來者繼往開來,做好學會工作。已經召開有:“賈芝同志90華誕座談會”“王平凡同志89華誕座談會”“祝賀王克勤同志80壽辰”等活動。
30多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掛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民族文學研究所為依托,得到了院、所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而歷屆學會會長均由民族文學所所長擔任,使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的工作與民族文學事業緊密相連,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一定能在促進民族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績。
(本文刊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回憶·文學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01-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