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傳統非遺借助短視頻“圈粉”年輕一代,考古盲盒向公眾打開探尋歷史之門,博物館、大劇院里過周末成為生活風尚……過去一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創新創造活力,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各族群眾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如何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傳承與創新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聽聽代表委員們的關注與思考。
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王林旭:
以現代化、創新性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為新一年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作為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去年,我隨全國政協調研組赴云南調研,走進怒江州一所建在大峽谷中的學校,我在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美術教室里,與當地的小學生一起上了一堂美術課,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趣深深感染了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把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創新實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縮小城鄉文化、教育差距,大力推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十分顯著。
近些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加,喜歡中國、中文、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廣大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應有可為、必有可為。
面對時代重托和人民期待,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歷史的養分,要從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人民豐富多姿的生活、時代關切與需求中尋找創作靈感,創作有精神高度、有社會內涵、有人文價值、有中國精神的精品力作。同時,要以現代化、創新性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大學副校長賈殿贈:
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建議,加強學習宣傳,提高全社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新技術,探索以視頻方式為主的教育形式,使青少年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類學校思政教育和教學實踐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必備內容、考核指標;加強藝術創作力度,充分挖掘各民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的歷史和現實素材,創作豐富多彩的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鼓勵各民族優秀代表進學校、進社區,以自身愛黨愛國的成長經歷,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正確看待“大我”和“小我”、“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進一步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加強考古發掘研究與傳播 探源中華文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華文明主題樂園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值得我們去大力繼承和弘揚。然而,目前很多重要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還停留在學術層面,離家喻戶曉還有一定距離,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為改變這一現狀,活化利用考古成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議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建設中華文明主題樂園,進一步創新傳播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樂園可以利用AR、VR等數字化技術,展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華先民豐富多彩的衣食住行、發明創造、各區域文明形成時期和各個古代王朝的代表性場景,集中展示中華文明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希望在這些穿越數千年文明史、充滿精彩細節的超大型樂園里,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在游玩中,沉浸式地感受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以四川為例,比如成都平原進入初期文明的寶墩遺址、享譽中外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等,可以根據目前的考古研究,復原場景,設計沉浸式體驗的節目;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提花織機,通過現代科技復原模型后可以織出精美的蜀錦。根據我們積累的大量關于古代紡織品和服飾的素材,通過復織和模特的展示,讓大家直觀、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著裝打扮的。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些中心城市和從事文旅事業大型國企和民企大力支持,齊心協力使樂園早日落地,為城市打造文旅結合的優秀場景、弘揚傳承中華文明和歷史文化的金名片!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
做好邊疆地區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考古發掘可以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邊疆地區的文物遺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記錄了各民族的社會制度和生產生活軌跡。做好邊疆考古發掘與闡釋,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講好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內蒙古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經過考古發掘,以實物證據確認北庭故城外城為唐代構建,展現了唐代北庭都護府的歷史地位。內蒙古發掘的元上都遺址,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再現了元朝繁榮的社會形態、融合的民族關系。
我建議,加強考古成果轉化與傳播,建立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活化文物遺址,滿足群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望;相關部門應與考古領隊簽訂責任書,考古工作者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考古報告,及早呈現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讓更多人認識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
3推動博物館建設 提升文化軟實力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白庚勝:
打造“新基建” 推進文博行業深度數字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文物保存狀況持續改善,文物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博物館事業高速發展,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深入,文物和博物館的數字化進程持續推進,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向縱深拓展。
在數字時代,文化新業態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其中文物成為重要的標識要素,在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文博行業在努力推動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思維觀念保守、財政資金緊缺、專業人員不足、體制機制受限等主客觀困難。
當前,我國文博行業亟待找到文物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新手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亟須找到文物與當代年輕人的連接點,拉近年輕人與文物的距離;亟須完善文博行業的數字服務,推動文化遺產的多元共享。
基于這些現實需求,我建議打造文博行業“新基建”,推進文博行業深度數字化,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加強文博行業的全鏈條知識產權管理,支持數字文物資源向社會開放,加快制定文物數字化標準規范體系,強化文物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支持文博機構、企業和行業組織共同建立文物數字化標準規范體系;推動文物活態化傳承,文博機構可聯合高校、企業、組織等力量,共同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IP,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推動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社會化參與,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挖掘、呈現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夯實邁向世界博物館強國的法制基石
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截至2021年底,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登記博物館總量已達到5700余座,年參觀人數超過10億,還出現了考古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許多新的博物館形態。相比之下,博物館既有法規在應對考古發掘品配置、博物館之間藏品交流、文物鑒定和市場交易、智慧博物館建設、數字化文化產品生產、綜合性文博人才培養等方面明顯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從根本上給予制度支撐。
法制建設是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國現有博物館相關法律層級不高,專門性的博物館法律尚付諸闕如。在實際工作中,博物館規范體系主要以形式多樣、龐雜分散的規范性文件呈現,缺乏明確、具體的指導。此外,由于實行屬地管理,文物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邊界模糊,博物館文物資源協調能力也顯現不足。
基于此,我在提案中提出,盡快將博物館立法補充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由相關專委會加強統籌協調,開展立法調研,啟動立法程序;充分征求不同類型博物館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廣泛凝聚行業及社會共識,研究起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可操作性強的博物館法草案;明確突出重點、分類管理、規范有序、強化導向原則,將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使命職責納入法制框架,把文物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分離開來,加強博物館資源整合,切實保障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加強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國家收藏與利用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各民族人民根植于鄉土文化,創造出的具有本原審美文化特征的民間造型藝術形式,廣泛應用于各民族生活場域,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民間美術在形式上包含繪畫、服飾、頭飾、刺繡、染織、紙扎、雕塑等種類,表達了各族人民在生活中對于美的樸素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祈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劇,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很多民間美術失去原有的生存環境,面臨消亡與流失的危機。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對民間美術進行搶救性收藏。中國美術館在民間美術傳承和保護中起到重要作用,現在館內近6萬件(套)民間美術的收藏主要來源于這個時期。但是由于條件限制,民間美術收藏工作還存在諸多局限性:一是對邊遠地區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間美術重視程度不夠;二是缺乏對于美術收藏的總體規劃。
為此,我呼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加強國家層面對于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系統性收藏和利用。一是由中國美術館牽頭,深入民族地區考察,全面梳理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建立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國家收藏規劃;二是設立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國家收藏專項扶持資金;三是在國家收藏基礎上,通過典藏活化來展示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之美,扶持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展覽;四是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美學、文化、歷史、民俗的價值,以藝術之美共畫民族團結的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