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此馬蘭路
    來源:文學報 | 張金剛  2022年03月21日08:24

    過了麻棚嶺,就到了馬蘭村(原名岔河村)地界。

    春寒料峭,冷風掙扎,瑞雪依舊覆蓋著將我攬在懷中的崇山峻嶺。而我卻絲毫未感到寒冷,反倒在雙腳踏上這片土地的一瞬,有股暖意在心頭升騰,倏地涌遍全身。

    23年前的初秋,21歲的我坐著三輪車,首次攀上麻棚嶺。崎嶇狹窄的土路在半山腰蜿蜒,腳下是懸崖峭壁;試著朝下只望了一眼,便頭暈目眩。送我到岔河中學報到的司機提醒我:“可抓緊嘍!”我死死摳住車幫,閉著眼,任三輪車“嘎嘎嘎”地狂嘯,任肚里被顛得翻江倒海。

    我心如死灰:怎把我“發配”到這“窮地方”!更沒想到,這一“發配”,就是三年。坎坷曲折“馬蘭路”,銘記著我奔波輾轉卻熱血從教的青春歲月,馬蘭也成了我深愛的“第二故鄉”。記不清多少次來來回回,“馬蘭路”如血管般深植我的身體,隨之植入的還有一路播撒的故事、一路回響的歌。

    汽車在寬展黑亮的柏油馬路上疾馳,臨崖樹起的紅白相間的擋墻飛速閃過。“唰唰唰”,綿延入耳,恍然引我步入“時光走廊”……

    1

    踏上“馬蘭路”,我似是看到了人民新聞家、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馬南邨(‘馬蘭村’諧音)人”鄧拓,騎著威武的白馬,率領報社數次移駐、撤出,再移駐、撤出馬蘭的身影。那身影格外瘦弱,卻高大挺拔,走在隊伍前面,似一面“不倒的旗幟”。

    這面“不倒的旗幟”,是鄧拓,更是他主編的《晉察冀日報》。自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創刊(當時叫《抗敵報》),至1948年6月14日終刊,與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合并,出版《人民日報》。十年半時間,《晉察冀日報》在莽莽太行間、在烽火硝煙中、在群眾掩護下,游擊辦報,從未中斷,出版2845期,創下了“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八匹騾子辦報,三千字里著文”的中外新聞史上的奇跡。

    穿過馬蘭村“報社路”,仰頭望見高臺上矗立著一座簡樸卻莊嚴的“晉察冀日報展覽室”。典型的太行民居,青瓦檐、黃泥墻、方格窗,兩根棕紅色廊柱上,掛著黑色詩行木刻。我認真辨認著鄧拓手跡,虔誠朗讀:“毛錐十載寫縱橫,不盡邊疆血火情;戰史編成三千頁,仰看恒岳共崢嶸。”(出自鄧拓《晉察冀日報終刊》)簡短二十八字,道不盡鄧拓對《晉察冀日報》的熾熱深情;展覽室雖小,講不完十余載苦難輝煌的“游擊辦報”歲月。

    展覽室周圍完整保存有“鄧拓故居”“晉察冀日報社舊址”“編輯科”“宿舍”等舊址屋院,雖已破敗,可穿過一廊一屋,輕觸一坯一瓦,靜觀一石一草,似都可將那燃燒的激情傳遞給我。

    我似是看到了來自五湖四海、二三十歲的報社同志們,在辛苦地用鍋底灰和著豬油做墨,將麥秸稈和草磨細做紙;在專注地書寫、修改、編輯稿件;在仔細地挑揀鉛字、碼字排版;在忙碌地印刷、整理報紙,準備送往軍隊和群眾中間;在激動地翻閱剛剛裝訂完成的紅、藍緞精裝版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在用情地于辦報間隙,辦起夜校,教馬蘭村民識字,教唱堅定有力的歌……

    報社在馬蘭的日子,同志們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鄧拓于1939年秋,用一紙“公證狀”,將是年三月報社第一次移駐馬蘭建廠屋時,群眾襄助的土地、木料、釘子、錢款等歸還原主,留下了“軍民團結抗日”的動人故事;鄧拓常將聶榮臻司令員送的、報社唯一的那匹白馬,借給村里成親的新郎官來騎,留下了“鄧拓為村民牽馬墜蹬”的一段佳話。

    正因了這情誼,馬蘭村才成為晉察冀日報社“根據地”般的存在,七年輾轉,數次移駐;才有了1943年反“掃蕩”中,馬蘭村民緘口不語、嚴守機密、誓死保衛報社、19人慘遭殺戮的英勇義舉;才有了反“掃蕩”中犧牲的七位報社同志長眠馬蘭的那座烈士墓。

    我向矗立在馬蘭村口的“馬蘭慘案遇難同胞紀念碑”深深鞠躬,表達對李庭祥、白國棟、萬壽山等19位同胞的緬懷;向矗立在栗樹莊(馬蘭一自然村)山腳下的“晉察冀日報社革命烈士墓”深深鞠躬,表達對胡畏、鄭磊俊、黃慶濤等“七烈士”的崇敬,繼而深情朗誦:“故鄉如醉遠,天末且棲遲。瀝血輸邦黨,遺風永夢思。懸崖一片土,臨水七人碑。從此馬蘭路,千秋烈士居。”(鄧拓《題馬蘭烈士墓》)一時,淚水模糊了雙眼。

    2

    踏上“馬蘭路”,我似是看到了“馬蘭后人”、鄧拓女兒鄧小嵐退休后,十九年如一日,往返于北京與馬蘭之間二十多萬公里,深情回報“家鄉”的身影。那身影格外瘦弱,拎著行李,背著樂器,從矍鑠到老邁,從青絲到白發,腳步卻一直堅定。

    經老鄉指引,我敲開了二十多年前的學生宏偉的家門。寬敞明亮的新民居內,走出一位皮膚黝黑的婦人,先是一愣,馬上雙手一拍,朗聲笑道:“哎呀,張金剛老師,是你呀?”我為她的一眼認出,感動得快要掉淚,忙說:“是是!”

    這一幕,與鄧小嵐1997年回馬蘭尋訪,初遇老鄉時的情景格外相似。路過麻棚村,鄧小嵐向老鄉問路:“馬蘭村怎么走?”老鄉熱情地說:“順著這條路一直走就到了。”“這是什么村?”“麻棚村。”鄧小嵐不由回想起自己在麻棚老鄉家寄養的日子,說:“當年報社曾在這村待過,陳守元是我干爹呀!”老鄉竟隨口問道:“你是小嵐子吧?”鄧小嵐頓時淚水翻涌。幾十年未見,老鄉竟能喊出自己的乳名,這是何等的深情厚誼!

    回到出生地馬蘭,老鄉也親切地叫她“小嵐子”。親呀!闊別已久,親切如昨。一聲“小嵐子”,將歷史與現實連接在一起,續上了鄧小嵐與馬蘭村一生割舍不斷的情緣。

    父親鄧拓與母親丁一嵐因報社結緣,鄧小嵐自己便在炮火連天的歲月里,誕生于馬蘭。幾代人更迭,馬蘭村山河依舊,卻換了天地,換了鄉親。但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村莊曾駐扎過晉察冀日報社;腳下的土地曾掩埋過報社的機器、鉛字等物資,浸潤過烈士、同胞的鮮血;自家的老屋曾住過報社的同志,住過鄧拓、丁一嵐,還有“小嵐子”。

    村民把鄧小嵐當“馬蘭村人”,帶她轉遍了村莊的角角落落。鄧小嵐更是謹遵父親之愿,將自己視為“馬蘭后人”,回京后一直思考著要為依然貧困的馬蘭做點事。

    2003年清明,鄧小嵐再回馬蘭,為“七烈士”掃墓,偶遇也來掃墓的馬蘭小學學生。當問及會不會唱歌時,孩子們緊閉的雙唇、局促的神情,深深觸痛了鄧小嵐,一個想法在她心中生成:教孩子們唱歌,讓他們的童年一定要有音樂相伴。

    從此馬蘭路,又見“小嵐子”。這一做,就是十九年。鄧小嵐組建的“馬蘭小樂隊”更新數代隊員,活躍了十九年;動人的“馬蘭歌聲”,在鐵貫山下、胭脂河畔、青山綠水間回蕩了十九年。有人問鄧小嵐“因何能堅持十九年”,她淡然答道:“不能說是‘堅持’,覺得艱苦、困難,那叫‘堅持’。我是真心熱愛,真心想為馬蘭做事,從未覺得苦!”

    宏偉媽熱情地跟我聊了宏偉在北京工作結婚、自己在村核桃加工廠打工、自家種管著一片板栗園的一些事情,也講了鄧小嵐及“馬蘭小樂隊”的許多故事,并主動提出帶我看看鄧小嵐留給馬蘭村的“音樂財富”。

    一處是村口山頭上神秘的“音樂城堡”。這棟童話般的別墅建筑,在晴空麗日下閃著耀眼的光,與村莊改造提升后的馬蘭村貌明顯不太搭調。可鄧小嵐親自設計、籌建并命名的“音樂城堡”,就是為了要讓山里的孩子走進夢中的“城堡”,在里面彈琴唱歌,找到快樂。

    跨過胭脂河,入村南葦溝,新修的水泥路如一條絲帶,載著我們來到鄧小嵐主持修建剛落成不久的“月亮舞臺”。半圓形的背景墻面、半圓形的演出舞臺、半圓形的蓄水池塘、半圓形的觀眾看臺,組合在一起,如嵌在深山里的明月,令鐵貫山下幽靜的山谷洋溢著浪漫的色彩。

    最后,宏偉媽帶我走入我生活工作過的馬蘭小學(原岔河中學),鄧小嵐給“馬蘭小樂隊”上課的“音樂教室”就在這里。穿過頭頂寫有“歲月如歌”四個紅字的廊道,一間音樂氣息濃郁的教室映入眼簾:音符在墻上跳躍,五線譜寫滿黑板,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吉他等樂器靜默著。若有一幫“小精靈”飛入,撫琴弄弦,這里將頓時變成“音樂的天堂”。宏偉媽說:“中學合并到城南莊后,這里成了小學。鄧老師就是在這間教室里,帶出了好幾代‘小樂隊’成員。”

    怕打擾剛參加完北京冬奧會閉幕式歸來的鄧小嵐及“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我沒有進入他們的“馬蘭新區”,只在小區外望了望。宏偉媽說:“新區住著八個合唱團孩子,都是從馬蘭深山搬進來的,他們真是幸福,趕上了好年頭,遇到了鄧老師!”

    未采訪到他們,我并未感到遺憾。因為,此時走在“馬蘭路”上,似乎處處都飄蕩著清澈婉轉的“馬蘭歌聲”:“彩云輕輕飄過鐵貫山,我們走在放學的路上。唱起我們心中的歌謠,等待我們美好的明天……”

    3

    踏上“馬蘭路”,我似是看到了一代代馬蘭孩子、“馬蘭小樂隊”成員,走出大山、奔赴山海的身影;看到了八名阜平縣“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團員,在鄧小嵐老師帶領下,唱著歌兒,到城南莊八一小學集訓、到北京鳥巢排練演出的身影。

    自從來自阜平城南莊的44名孩子,在北京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閉幕式舞臺上,兩度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后,這些孩子便有了一個親切的昵稱——“馬蘭花兒”。馬蘭村共有八朵出自“馬蘭小樂隊”的“馬蘭花兒”,與其他四所學校的36名孩子,組成花開44朵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他們用空靈如冰、清純如雪、帶著泥土芬芳的歌聲,驚艷并感動了世界。“馬蘭花兒們”純真、質樸、自信、從容的形象,便是馬蘭、阜平乃至中國孩子的形象。這不由讓我想起了我曾教過的宏偉他們那些孩子。

    馬蘭村,或因漫山遍野的馬蘭頭而得名。馬蘭頭有著旺盛的生命,開出淡雅的花朵,像極了土生土長、淳樸堅強的馬蘭孩子。

    在馬蘭從教三年,我教過近二百名馬蘭孩子。他們從深山老峪走幾十里山路,匯聚到岔河中學,睡夏天悶熱、冬季寒冷的大通鋪,吃白菜土豆、米飯饅頭類的單調餐食,但學習卻格外刻苦,早起晚睡,寒來暑往,雖不可能都考上高中,但大抵因學習改變了命運。印象中,他們健康活潑、聰明開朗,永遠是我心中盛開不謝的“馬蘭花兒”。

    參觀嶄新的馬蘭小學,不僅有了專業的音樂教室,還優配了好老師,建起了教學樓,供上了營養餐,實現了空氣源熱泵集中供暖。更讓我羨慕的是,有了水沖廁所,不像我們當年上個廁所,夏天一陣惡臭,冬天一坑糞坨。我和陳校長開玩笑:“這‘廁所革命’真是‘革’了臭旱廁的‘命’呀!”陳校長喜笑顏開:“自從易地扶貧搬遷,讓老百姓搬出大山,住進新區,孩子們走讀上學,連宿舍也省了呢!”

    開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時代的“馬蘭花兒們”,著實幸福得很!陳校長一邊給我介紹,一邊忙著掃雪,檢查教室,為開學做著準備。不日,滿園的“馬蘭花兒”又將挨挨擠擠、叢叢簇簇地成長、綻放在又一個明媚的春天。

    “我想當一名音樂家,像鄧老師一樣教別人音樂”“我想當一名科學家”“我想當一名軍人”“我想當一名醫生”……無論是我教過的孩子,還是陳校長教著的孩子,馬蘭村的“馬蘭花兒們”都有著最樸素、最美好的夢想。經過努力,他們的夢想已經實現,或在不遠的將來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定能實現!

    每次踏上“馬蘭路”,我都有不一樣的心境,而在2022年初春重回馬蘭,心緒更是特別。我知道:革命的種子、音樂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已撒遍馬蘭這塊英雄的土地,必將還有太多可能在這里生發,暈染出滿眼青綠。我知道:隱在太行山深處的美麗馬蘭已向全世界打開山門,從此馬蘭路,開啟新征程!雖然前路并非一片坦途,但必定一片光明!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国产美女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 精品国产乱码一二三四区五区 |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a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 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va麻豆|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91原创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999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青青青国产依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