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文學理論的功能退化與修復
摘要:當下文學理論的功能退化表現在三個方面:對文學創作與欣賞的精神供給功能嚴重退化、對文學批評的觀念引領功能嚴重退化、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嚴重退化。當下文學理論功能退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欲修復當下文學理論功能,就必須循序漸進,從“講實話”“講真話”“講人話”出發。
關鍵詞:文學理論 文學批評 文學創作 功能退化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蔽膶W理論研究是文藝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明確自身的時代定位、價值取向、發展愿景和社會期許,主動擔負和履行實現偉大事業的歷史使命,發揮自身的理論功能。然而,在當代中國文化圖景和生活語境中,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我們發現,當下文學理論的學科功能、學術功能、社會文化功能正從文學現場和社會文化的中心領域逐漸被排擠至邊緣地帶。當下文學理論不再是最富時代性、能指性、影響力的公共話語,不再是文學舞臺與文化劇場的主角,當下文學理論的引領作用嚴重衰退。在時代的社會文化境況與現場里,文學理論與文學生活相遇時,或遭文學生活回避、無視、拒絕,無法照面生活、認知生活、闡釋生活、言說生活,更得不到文學生活的尊重、信任與接納。文學生活對文學理論缺乏自覺認同和主動征用,文學理論遠離文學生活,逐漸喪失了理論的社會實踐性,而這正是當代文學理論功能退化的根源。
一、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與欣賞的精神供給功能嚴重退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崩碚撆c實踐統一,文學理論必須為文學作品的創作和欣賞提供有效的精神導引、思想資源和工具方法,更好地認識、闡釋和指導文學實踐,推動優秀作品的創作與欣賞。然而,當下文學理論在需求側關系和供給側關系兩方面都陷入了困境,文學創作和欣賞的精神供給功能出現了嚴重退化,導致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欣賞逐漸喪失了影響力。
(一)文學創作、欣賞的生活現場缺乏對文學理論的需求,文學實踐與文學理論之間需求側關系坍塌。例如較諸傳統文學,勃興的網絡文學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機制發生了巨變,“突破了印刷模式和廣播模式的限制”,從“文字域”與“視聽圖像域”演進至數字“超媒體域”。網絡文學以市場為生產導向,以“粉絲”為消費中心,文學創作權力從作家讓渡給了“寫手”。網絡文學要求娛樂性、感受性、直接性、潮流性、時效性,強調速度而非深度,重視自由性而非規范性,注重消遣而非沉思,要求消除一切阻礙傳播、消費的壁壘和門檻。而有些文學理論面對網絡文學時,簡單空疏地要求網絡文學的創作在語言、文體、主題等方面效仿傳統文學的創作,進而基于精英主義立場,認定網絡文學缺乏美學特性、文化價值和經典潛能,需要依靠文化精英自上而下的規范。這些文學理論對網絡文學的理論教誨是一種傳媒生活與網絡文學現場之外的他者訓誡。對這種他者訓誡,網絡文學既無內在需要,也毫無興趣,久而久之,網絡文學便對文學理論產生疏離、厭惡和排斥的反應。顯然,文學理論對網絡文學精神供給的功能退化是由當下文學理論脫離網絡文學現場和融媒體文化生活所致,本源是文學理論滯后于文學實踐,理論從生活中退場,“理論有時純屬多余,有時力不從心,有時反而阻塞或削減了作品的意味”。
(二)在文學實踐與文學理論之間需求側關系坍塌的結構中,一些文學理論采取“場外征用”的方式,借助當代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宗教學、傳播學等非文學話語,在沒有完成場外理論向文學實踐轉場的情況下,強制闡釋文學創作、欣賞,無力或拒絕深入文學文本和文學活動,罔顧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的特異性,從而導致文學實踐與文學理論之間的供給側關系變異。當代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宗教學、傳播學等非文學話語無限膨脹,殖民了文學話語,“解說、闡釋、新解越來越泛濫,文本只是一個競技場、角斗場或書單,各路人馬在上面展示創新和智謀”,文學工具主義盛行,即“根據一種預定的價值圖式把文學作品放置在一種功利模式上加以考量,……反映的是文學之外的特別興趣”。就網絡文學而言,從最初的論壇寫作、博客寫作到如今的微博寫作、朋友圈寫作、公眾號寫作,創作的模式迅速更迭,各種類型的文體也層出不窮——淘寶體、TVB體、咆哮體、蜜糖體等,溢出了既定的文體分野。同時,語言風格發生變化,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畛域之分遭到動搖,“純文學”的理念受到質疑,與之相應的閱讀欣賞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可是,面對網絡文學的紛繁景象,有些當代文學理論過分訴諸文學的外部話語,缺少立足網絡虛擬立場的創造、無法提供有效的文學內部話語資源,故而難以捕捉和開掘網絡文學的獨特性,探究網絡文學的臨界書寫議題,更無法對網絡文學在文學層面的改良與提升提供有效指引。又如對于女性文學,一些現有文學理論依賴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理論,以“性別”為核心范疇闡釋女性文學,遮蔽了女性文學的內在豐富性、多義性和復雜性,損害、剝奪了女性文學的文學價值。再如在探究近年熱門的科幻文學創作時,有些文學理論依賴科學話語,甚至存在將文學還原為科學、將科幻文學等同于科學理論的傾向。
二、文學理論對文學批評的觀念引領功能嚴重退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蔽膶W批評是文藝事業不可替代的重要構成要素,文學批評的發展需要文學理論發揮引領作用。然而,就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現場而言,當代文學理論功能嚴重退化,集中表現為對當代文學批評缺乏觀念引領力,未能發揮價值塑造、方法應用的功能。
(一)有些文學理論一味指責當下文學批評的個體經驗化、多元敘事化、非絕對標準化的趨勢,撻伐文學批評陷入主觀主義、相對主義的困境,指責文學批評缺乏原則和立場,充滿隨意性、碎片性、主觀性、含混性、不可靠性,卻不能對文學批評給予合理的、有益的理性闡釋與指引,反而在文學批評的眾聲喧嘩中,主動撤離了平等的對話現場。這種獨斷論的做法導致批評界與理論界之間鮮有深入的交流,時常出現分離、脫鉤的癥狀。而文學批評對文學理論很少運用,認為文學理論疏離文學現場,食古不化甚至傲慢自大,對文學理論采取了一種不予理睬的態度。譬如在微信公眾號、豆瓣、微博、知乎、今日頭條、嗶哩嗶哩等網絡平臺上,當代文學的網絡批評、草根批評等層出不窮,它們日益脫離了單一的學院話語和專業色彩,跨越了專業內外的分野。同時,這類文學批評具有顯著的即時性、形式的靈活性、廣泛的傳播性、有效的互動性,能夠迅速介入文學現場,回應和影響文學實踐活動。譬如在豆瓣網的讀書版塊,網友既可撰寫長篇書評,也可發表短評,還可對書籍進行評分,回復、轉發和收藏其他書評。這些批評和評分會直接顯示在書籍信息頁,不僅成了作者、出版方等迅速、準確了解市場口碑和讀者動向的重要窗口(作者、編輯甚至會直接在評論區與讀者互動),而且會影響其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可是有些文學理論依然堅持學院派的立場,抨擊這些網絡批評缺乏嚴肅性、客觀性、專業性、深刻性,罔顧批評的理性思考與責任意識。文學理論無視當下文學批評的獨特優勢和復雜特性,這就決定了當下文學理論難以對這些受眾廣泛的文學批評進行有效的觀念引領,引領功能日益衰退,這又引發當下的文學批評遠離文學理論,無序生產、良莠不齊,加劇了文學批評中的歷史虛無主義風險。
(二)一些文學理論拒絕平視文學批評,而是凌駕批評之上,堅持“理論中心論”,對當下文學批評展開強制闡釋,甚至出現用西方理論宰制中國經驗、中國文本的現象。這類行為導致當下文學批評不再向文學理論致敬,文學理論在文學批評面前喪失尊嚴。文學批評直面活生生的文學實踐活動,具有自身獨特的運作機制和話語模式,能夠介入文學的生產、傳播和接受過程,直接影響具體的文學實踐活動。在當代,文學批評的獨特樣態更為鮮明且愈發多元。而一些文學理論對文學批評的闡釋在展開之前,就早已包容在理論預定的邏輯起點中,并未與現實的具體文學批評保持一致。這種強制闡釋的理論話語模式將文學批評簡化為文學理論的傳聲筒,不尊重文學批評的自我規定性,也不愿深掘文學批評的獨特價值,演變為沒有批評的理論。譬如對于網絡文學批評、亞文化文學批評等新批評類型,文學理論不能從外部規律和要求出發,簡單運用“文以載道”等傳統話語加以強制規范,而是應當在客觀審視其運作機制的基礎上,準確捕捉其內在特性及其與文學實踐的獨特關系,提出有效的闡釋策略和對話模式,從而發揮觀念引領作用,發揮文學批評“文以致用”的實踐功能。又如關于文化題材的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應當拋棄教條主義的思維,轉而基于歷史現場的延續性和差異性,注重文化文學批評的文本與副文本的互文性,既避免以偏概全,又防止其忽視歷史特性,還要凸顯文化文學批評的當下有效性,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中激活文學批評的生命力。
文學理論在文學批評現場中觀念引領力的退化,導致一些當下文學理論不再直面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不再是批評的理論,而是為理論而理論的獨白,陷入了理論的自我指涉、自我重復、自我循環、自我游戲、自我封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蔽膶W理論與批評實踐不可分離,一旦拋棄與批評的互動、對批評的介入,失去對批評的引領功能,理論就成了無用的多余之物。
三、文學理論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嚴重退化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绷暯娇倳浽谖乃嚬ぷ髯剷现赋觯骸吧鐣髁x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蔽膶W理論不能脫離生活世界,拋棄現實關懷和實踐精神,必須有效介入社會文化生活,“文學理論一旦不再申明為何以及如何研究文學,不再點出什么是文學研究當下的相關性與危險性,也就失去了超越前人的盎然生機”,但是當下文學理論的這種公共性功能嚴重退化。
(一)當前的文學理論越來越無法介入主流社會意識現場。有些文學理論過分仿效、墨守或依附各種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理論,喪失了自己的理論本位和話語角色,淪為各種場外理論的注腳,“已經不是一套為文學研究而設的方法,而是一系列沒有界限的、評說天下萬物的各種著作。從哲學殿堂里學術性最強的問題到人們以不斷變化的方法評說和思考的身體問題,無所不容”,只要文學理論一講話,就被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各種理論所規訓。于是,這在文學理論現場中構成了一種奇特的悖論:一方面,文學理論自視為無邊的理論,可以無孔不入、無限闡釋;另一方面,文學理論在現實中卻處于失語狀態。譬如近幾年眾多網絡文學被改編為風靡一時的影視劇,引發社會熱議,面對此種盛況,有些文學理論卻依舊只能操持各類場外話語進行回應,不能提供專門的網絡文學理論資源,場外理論未能及時有效轉換為網絡文學理論。再如對于近年影響甚大的非虛構文學,個別文學理論不但無法發現和彰顯非虛構文學的獨特美學特質和規律,反而將豐富多樣的非虛構文學還原為單向度的社會資料記錄和新聞報道匯編,當代作家梁鴻的梁莊系列文學書寫即被指認為一份中國鄉村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
(二)文學理論世界與大眾日常文化生活世界未能交融。20世紀的中國文學理論曾貢獻卓越,“在風風雨雨中完成了傳播西方近代人文精神、啟蒙國人自由意識、參與意識形態運作、提高民眾理論及藝術趣味等許多份內和份外的歷史任務,并在這千難萬苦的跋涉中建立了自己的學科體系”,但受到西方近代文學理論和俄蘇文學理論的影響,它“具有強烈的形而上特征和意識形態沖動”,表現出“高度理智化和政治社會學化”,難以與現實文化活動真實地對話,開掘日常文化生活背后的豐富價值和意義。這種情況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顯得更為突出。生活的巨變和理論的靜態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有些當代文學理論與當下日常大眾文化生活十分隔膜甚至脫節,體驗不足,理解有限,認識偏差,闡釋無效,介入無力。隨著當下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面對新媒介文化、網絡文化、各種亞文化等一系列全新文化形態,有些當代文學理論更未能及時進行轉場,自我反思、調整、改進自身的話語內涵和形式,也沒有傾聽、觀察、學習和思考當下大眾日常文化生活的內在理路和運作規律,甚至帶有精英主義的傾向,誤解甚或貶低日常文化生活的價值,抨擊審美日常化消解了深刻的美學價值和高雅的美學理想。這導致當代文學理論喪失了對文化生活的闡釋能力,無法介入和參與當下日常大眾文化生活,也無法滿足大眾當下的文化需求。有些文學理論在對當下日常大眾文化生活展開剖析時,會遭到社會大眾的嘲笑和排斥,被認為傲慢自大、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張冠李戴。譬如面對大眾流行文化,個別當代文學理論居高臨下,一味批評其平庸、膚淺、媚俗、瑣碎、萎靡、浮躁、喧囂,喪失真善美的價值追求,陷入異化、沉淪的狀態。又如對于青年亞文化、潮流文化,一些當代文學理論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同情的理解,甚至拒絕承認其反映了部分群體的審美趣味,是當下文化生活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反而一味抨擊其丟棄了啟蒙精神。這種落差造成了這些文學理論無法對亞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和有效引導,反而惡化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失去了系統的整合作用和調節功能,無法滿足當代大眾文化的總體要求和多元趣味。事實上,日常生活生成了文學,文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構成了日常生活中日常與非日常的對話”,文學理論需要“在日常生活的視界與構架中”,才能更深刻地發現文學的真正性質,理解文學的真實功能。
四、當下文學理論功能的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蔽膶W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需要。修復文學理論功能退化、恢復文學理論生命力是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當下文學理論功能的修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多種條件、環境、資源、路徑和制度設計。在此,僅就文學理論自身,提出兩點思考。
(一)當下文學理論功能退化是長期釀就的結果,也與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演進歷程密切相關。“當前文論失聰、啞語癥狀的主要病因,一是源于多年來文學理論撤離中國火熱的文學現實生活,嚴重氣血乏匱;二是根于其與中國本土文論傳統自斷血脈,自身民族精神的先天不足;三是與誤讀西方理論,食洋不化所造成的后天不良直接相關”。與之相應,修復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急于求成,幻想畢其功于一役。文學理論必須直面當代中國的文學生活與文化語境,置身當代中國的文化經驗、審美經驗中,推進自我反思,深化對自身退化現狀與原因的認識,厘清理論與實踐的根本關系,準確診斷病因,進而展開功能調整和轉換工作,克服先天不足與后天不良,實現理論的本土化、當下化,這是構建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現實性的路徑。
(二)就當下文學理論而言,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有效的針對性,首先是恢復“講實話”“講真話”“講人話”的功能。
1.針對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欣賞的精神實踐功能嚴重退化問題,首先要“講實話”,要優先恢復文學理論論從史出的傳統。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绷暯娇倳浿赋觯骸半x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蔽膶W理論不是抽象的邏輯演繹和空洞的概念游戲,不可忽視歷史、脫離歷史,更不能排斥歷史,它必須返回并扎根文學的歷史現場,堅持“講實話”。我們不能夸大理論的非歷史性、超歷史性、超時代性、無條件性,無視理論的歷史性、時代性、語境性,刻意用歷史的主觀性、偶然性、斷裂性來否定歷史的客觀性、規律性、延續性。理論是歷史中的理論,必須從歷史的重大問題中生發,回應歷史的內在呼聲,言說歷史的真相,在歷史中發展和應用。文學理論不能回避當下文學生產、傳播和消費的獨特面貌,必須詳考其歷史源流和演變原因。譬如網絡文學在當代影響巨大,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和理論建構,需要立足民族性和時代性兩個方面,回歸當代中國網絡文學生態現場,自覺對古今中外的理論資源進行貫通和轉場,形成能夠直接針對、準確表述、有效引領中國當下本土網絡文學的理論,發揮對網絡文學實踐的引領功能。
2.針對文學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引領功能嚴重退化問題,要“講真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边@需要重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平等、開放的對話關系,放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和故步自封的排他性。理論的批評化與批評的理論化應當同步進行,不可偏廢。沒有批評的理論與沒有理論的批評均不可行。理論固然需要遏制、制止文學批評的末流,提升文藝批評褒貶甄別功能,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文學理論也必須介入文學批評,深入對話,允許、歡迎批評話語的質疑與重構,并且從文學批評現場中,汲取、提煉、反思、調整、改進文學理論話語的意涵與方式,“真正有效的理論只能是反躬自問并對自己話語進行質疑的理論”,“不可能存在一種元理論(metatheory)——一種主宰性、總括性的文學理論,涵蓋讀者就某個文本提出的所有可能性闡釋。也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的文學理論本身……沒有一種理論能夠窮盡針對任一文本提出的所有合法問題”。譬如有些當代文學理論以場外的姿態,遵循場外的邏輯,不斷宣告當下文學的危機和終結,而文學創作、閱讀和批評依然層出不窮,形式多樣,發展壯大,甚至更加疏離、嘲笑以致厭惡文學理論。此種尷尬的落差要求文學理論抽離自身封閉的邏輯預設與概念框架,從場外深入場內,直面火熱的文學實踐和批評現場,遵循場內邏輯,提出更為準確、更具針對性的診斷意見和解決之道,如此方能對文學批評發揮有效的引領作用。
3.針對文學理論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退化的問題,文學理論要“講人話”,要講持守共同生活、共同精神、共同心智、共同訴求的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主流共同體成員聽得懂、可交流的話。
(1)講文學理論學術共同體成員同關切、可理解、能討論、會共鳴、有共識、助互鑒的話,避免文學理論的炫技化、獵奇化、排他化、玄學化、神秘化。一方面,對于歷久彌新的問題,必須采用清晰準確的論述語言,繼續展開探究,擴大討論范圍。如“經典”問題是當代文學理論的核心議題,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文學理論學術共同體中的成員皆可參與其中,探究經典的核心內涵、基本屬性、典范原則、生成機制、流傳途徑、現存狀況、時代價值、未來意義等。對此議題的討論,有助于強化文學理論共同體的內部生命力、凝聚力,逐步恢復其外部影響力。另一方面,對于新近涌現的時代議題,如人工智能創作、“VR”、“后人類”、“賽博格”、“仿生人”、“元宇宙”、“數字人文”等,應置于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的脈絡中,秉持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清晰的邏輯架構,在避免食新不化、食洋不化的前提下,盡力減少人為制造的專業門檻,廢止故弄玄虛、自娛自樂的理論話語,“文章可以難懂,但不可晦澀。難易是對文章的內容而言,而晦澀則涉及表現內容的方式”,復雜性與明晰性并非捍格不入,“如果文學理論確實淪為不可卒讀的華而不實之辭,那它就背離了它自身的歷史起源”。
(2)講日常生活文化中大眾聽得懂、不反感、能接受、愿交流的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边@是根本的立場問題。文學理論必須恢復當下的現實感,重新尋回對日常大眾文化生活的感受性、關注度和洞察力,消除與大眾文化的鴻溝。在當代世界格局中,中國正致力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文化上,中國已經形成了秉持優秀傳統、創新時代精神、借鑒外域精華的社會文化生活。因此,文學理論要警惕夸大文化斷裂性、忽視文化延續性的偏頗,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還要改變象牙塔的痼疾慣習,關心中國當下大眾生活,融入現實生活中,說人民大眾聽得懂的話,說人民大眾入耳、入腦、入心的話,讓理論成為人民大眾思想的表達、生活實踐的總結、時代精神的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