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向文藝高峰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文化界人士積極關心文藝、把脈下方,齊心協力推動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言獻策。
文學也應傳遞科學精神
閻晶明
以劉慈欣《三體》在世界范圍內的持續反響為標志,中國科幻文學邁上一個新高度。關于科幻文學,是時候應給予理論研究和作品評論了。
中國文學從來不缺乏幻想,幻想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文學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中國古代綿延幾千年來的文明中也有非常杰出的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但科學和文藝之間有效地結合應該是在現代以后才出現,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有幻想文學,但不能說有科幻文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也取得了重大進步和成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們的科幻文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它的必然性。
這個必然性在于,我們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把科學和幻想有效地結合,真正有助于人類去認識自身、認識世界、認識整個宇宙,也開始想象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文學、藝術提供了助力,同時它也借助了科學的翅膀,借助了科學的力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把科學精神注入到文學里,是作出了很長時間的努力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魯迅先生大約在將近一百年前說過這樣的話:科學固然有助于我們人類取得進步,但是也破壞了我們過去的很多幻想。
也就是說,有一些幻想可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比如說嫦娥奔月,比如說女媧補天,這是純粹的人類幻想,它們和科學之間的關聯我們還沒有找到。
中國的科幻文學要進一步發展,首先要強化科學精神,要提升科幻文學作品中的專業科學知識、專業的才能,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既然叫科幻文學,如果沒有以科學精神、科學技術的專業知識作為它的內力,它的發展離“科幻文學”這四個字還很遠。文學中應該具有更多專業性的科學知識,這樣才能使科幻文學對我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宇宙、暢想未來發揮非常積極的正能量作用。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為文化繁榮而努力
張頤武
3月5日,聆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一直關注文化問題的委員,當然更關注報告中對于文化發展和繁榮的論述。報告論述了文化發展的基本目標: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檔案等事業。”這是對于文化領域的總的論述,這些目標是持續的、多年一貫地延伸的,也是中國社會發展重要方面的目標所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以及各個文化領域的繁榮,正是文化發展的目的所在。
報告中在文化領域有3個方面的論述值得關注:
一是對于“全民閱讀”的表述。人們都注意到,多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對全民閱讀都表述為“倡導全民閱讀”,而今年的表述是“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顯然更凸顯了全民閱讀的重要性,而且更加要求把這方面的工作落在實處。全民閱讀是社會向上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國民素質,讓社會的發展進步有更為堅實基礎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對于全民閱讀的更加強調,會為人們的閱讀生活提供更多支撐。
二是強調了互聯網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報告指出:“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深化網絡生態治理。”互聯網的發展對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互聯網的發展對于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互聯網的治理對文化的意義做了強調。
三是對公共文化的建設有全面的要求:“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和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這方面的要求就是讓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更好地、更方便地享有優質的文化服務。
這3個方面正是文化方面未來努力的重要方向,也是重要著力點。在本次政協會議上,我帶來的兩個提案也是關于新媒體和新技術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和影響的。一個是關于促進運用新媒體在知識普及和傳統文化傳播方面的提案,也就是希望能夠運用一些在近年互聯網中出現的形態更好地助力文化傳播和知識傳播。另一個是關于利用新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方面的應用。如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上都有很廣闊的應用的可能。這兩個提案也是在文化的數字化和網絡傳播文化方面的建議,應該是應和了報告中所點出的方向和趨勢。
文化強國,是關系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這個方向已經非常清晰,這方面的認識也已經很明確,需要的是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進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
倡導共建書香社會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陳紅彥
2006年11部委聯合發起全民閱讀倡議以來,我國閱讀推廣取得長足進步。2014年至今,“倡導全民閱讀”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國家實施全民閱讀計劃的決心。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不僅是全社會的共識,還是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核心內容。2020年,《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
南宋藏書家尤袤說,“(書)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蘇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的作用古人也有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還可以塑造人的靈魂。在伴隨民眾一生的生活中,我國國民的讀書量與發達國家比,仍顯不足。在充滿挑戰和艱辛的工作中,在各種誘惑充斥的生活中,如何讓更多的人主動讀書,讓讀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讓中國社會彌漫著濃郁的書香,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不斷積聚中國力量,還需要有更多的引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形式。近兩年政協書院的各個讀書群在委員中營造了一個個迷人的書香之夜,對倡導共建書香社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建設書香社會的工作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讀哪些書,適合某一個個體,需要豐富的產品供選擇,并進行適當引導。以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籍而言,國家投入資金出版了“中華再造善本”等珍貴古籍影印本,正在影印出版《中華醫藏》,一些出版機構也出版各種專題的影印本,如華寶齋出版的《中華善本百部經典再造》,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國學基本典籍叢書”,還有大量古籍以數字資源庫形式公布等,可逐漸滿足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學使用;中宣部策劃,國家圖書館實施的“中華百部經典”以名家導讀的方式解讀經典,而一些電視節目和新媒體則以沉浸式的展現方式讓民眾了解經典,從而讀原典、悟原理。但是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中的群體而言,可供選擇的讀物尚不夠豐富。建議“政府+專家”統籌規劃設計,提供更權威的覆蓋面更廣的讀物發揮作用。覆蓋從幼兒園貫穿到老年群體不同年齡段,更兼及視障聽障等群體。
二、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形式。閱讀推廣已成為圖書館的日常,如國家圖書館每年評選“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予以推薦,舉辦“中國典籍與文化系列講座”,從典籍談文化,通過數圖推廣工程給各地提供資源等,大連館等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圖書館創辦“尼山書院”、民間還有一些有識之士開辦諸如“明道堂經學館”“嫏嬛書房”等,有些是給少兒帶讀,有些是對民眾導讀,但受眾群體依然是少數,導讀專家分布也不均衡。建議在校園、商場等可以讀書的場所設置讀書角,在社區、農村鄉鎮建立城市、鄉村書房。向社會征集志愿者導讀,讓一些少小離家的官員、專家一定時間段返鄉,鄉賢領讀經典。還可在幾乎難以為繼的實體書店一定時間段開展公益讀書活動,根據效果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收,相信會有疊加效應。總之,讓好讀物觸手可及,讓好故事生生不息。
三、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實現“雙減”后的義務教育,讓課后時間的填充成為需求,在學校、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電影院等場所,根據需要提供沉浸式讀書活動,健康向上的cosplay激發讀書興趣,提升學習和親子閱讀的主動性,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文化素養和社會交往能力。多措并舉、持之以恒,相信書香一定會越來越濃。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
展現文藝創新與文藝意蘊的新境界
宋寶珍
當前,中國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之大者,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文化重任。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文藝工作者如何“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文藝作品如何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揮“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代會、作代會上的講話,以及給中國國家話劇院老藝術家的回信中,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不斷前進,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藝作品,需要以藝術的方式反映民族的新面貌、新精神。守正創新,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守正是前提,創新是關鍵。
首先,守正創新是指指導思想之正。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堅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文藝陣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展現思想主題的深刻性、正確性,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共同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表現,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家國情懷、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形成深刻的闡釋與精準的表現。
其二,守正創新是指創作方向之正。文藝創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雙百方針”,從時代發展的總趨勢中認識和把握歷史與現實,從藝術典型恒久魅力的追求中把握人性,瞄準藝術高峰,提煉創作素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造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的文藝作品,實現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文藝創作中,立足本來,吸收外來,創造未來,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其三,守正創新是指文化根脈之正。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歷史所鍛造的紅色基因、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人民改天換地的奮斗歷程,不僅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更是新時代、新藝術賴以發展壯大的根基與血脈。文藝工作者要唱響民族復興的時代主旋律,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
其四,守正創新是指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心態、姿態之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文藝創作應當尊重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尊重藝術本體的根本屬性,尊重創作主體的藝術特質。文化藝術的發展歷史證明,凡是有建樹的、了不起的藝術家,總能一頭扎進生活的河床,打撈起積淀了真正價值的藝術寶藏,成就卓越的人生夢想和精神價值;而那些希望一蹴而就、走捷徑、貪功名的人,往往撲騰于淺水小灣,寫不出有宏大氣象的偉大篇章。“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文藝工作者不僅要登高望遠,要“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而且要用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優秀藝術作品,將時代巨變、民族騰飛的宏大歷史,創造成感人至深、經久不衰的宏偉史詩。
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不斷創新發展的。《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正處在新觀念、新思維日新月異的歷史時期,新思維、新方法、新科技、新樣態層出不窮。在舞臺藝術創造中,諸如LED應用、3D影像技術、VR與AR、多感交互、人工智能的使用,對藝術創新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意味著探索與實驗,也意味著曲折和挑戰,因此要有寬容意識,容錯機制;新,可能只是藝術發展的萌芽時期,不一定有大規模和大聲勢,因此需要有孵化措施、培育機制;新,可能預示著藝術的新業態、新趨勢,一出現就有破圈表現,打破人們既定的思維慣性和傳統經驗,是常則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們具有新標準的驗證和前瞻性的研判。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藝,需要守正創新的藝術理念和方式,我們應當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為標新而立異,而應當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開拓時代生活藝術表現的新疆域,展現文藝創新與文藝意蘊的新境界。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讓人民成為影視劇“主角”
王 勇
近年來,隨著電視劇《白鹿原》《裝臺》《大秦賦》《長安十二時辰》《逐夢藍天》《啊搖籃》等一批陜劇“霸屏”央視和全國衛視,引發了全國觀眾對陜西這片文化熱土的廣泛關注,宣傳了陜西文化,促進了陜西旅游的發展。同時,這也向陜西的廣大文化工作者、影視工作者和文化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須進一步扎根人民,不斷提升鍛造精品的藝術創作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要讓人民成為藝術作品的“主角”,書寫大時代下的小故事、平凡人物的大情懷。
比如,央視一套最近收官的電視劇《人世間》,聚焦我國社會幾十年巨大變遷,再現了時代巨輪下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變化,也譜寫了傳統家文化之下,中國人骨子里溫良、堅韌的相望相守,引發全年齡層觀眾的共情,成為今年首部掀起全民觀劇熱潮的爆款劇集。再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裝臺》,一部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劇,充分反映了一群小人物生存困境的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熱愛,使觀眾在觀劇時能將自己投射其中、找到共情,產生情感的深度共鳴。這樣的題材雖沒有歷史大劇的波瀾壯闊,但卻是對平凡生活和普通人的贊歌,是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優秀作品。
“十三五”期間,陜西電影拍攝完成326部,電視劇許可發行50部2154集,一大批優秀影視劇亮相銀幕熒屏。這背后是以陜文投、西影、曲江等為代表的影視企業的扛旗問鼎,充分彰顯了陜西影視資源優勢和國有影視企業的藝術創作實力。
面對影視劇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國有文化企業必須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全面、真實、深刻地書寫好我們身處的新時代,努力把史詩般的社會實踐轉化為史詩性的電視劇作品,努力構建推出一批、儲備一批、創作一批、謀劃一批的重點選題影視劇創作生產格局,在服務黨和國家大局上展現價值擔當。
陜文投集團把“讓陜西文化走向全國、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作為企業使命,扎根于陜西豐厚的文化沃土,深入挖掘和梳理優秀文化資源,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新時代,積極圍繞重大節點制作大題材電視劇。去年,以獻禮建黨100周年為重大契機,陜文投先后推出革命歷史劇《啊搖籃》、紅色革命電影《永遠是少年》、航空工業題材劇《逐夢藍天》,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滿了銅臭氣。國有文化企業不僅要將社會效益作為影視作品的自覺追求,更要善于守正創新,用影視精品引領市場,推動影視IP的創新打造。
國有影視企業應進一步做優做強主營業務,發揮骨干和帶動作用,要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影視劇創作,以影視劇佳作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借鑒世界影視劇的先進成果和經驗,促進題材、類型、風格、手法、技術創新。有效激發各類創作主體活力,不斷提高講好故事的能力,提升影視劇的藝術感染力和制作水平,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完善影視劇創作生產整體布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穩定產量、優化結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著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歷程和人民的精神風貌。
總之,影視劇作為文藝作品的一種重要形式,必須適應新時代環境變化,緊扣觀眾需求,鞏固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主陣地作用,開發和完善影視劇制作模式,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優質的產品,拓展和延伸影視產業鏈,推動影視市場持續繁榮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陜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