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規范使用漢字 尊重漢字之美 守護文化之根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近日,中國出版協會、中國報業協會、中國期刊協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等11家協會、學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使用漢字的倡議》,旨在進一步規范出版、影視及相關新媒體等大眾傳播媒介漢字的使用。
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屬性,讓這份倡議起到了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是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漢字行穩致遠;另一方面是約束了一些不規范使用漢字的行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也對此展開熱議,為漢字的規范使用與傳承建言獻策。
給漢字足夠尊重與敬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中華版權代理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孫寶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從未中斷,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漢字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傳承意義重大。
“社會各界要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在這個前提下創新,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是一種文化自信的態度。”孫寶林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孫維也表達了漢字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規范的文字使用,才能增進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進步,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當下,不規范使用漢字的情況時有發生,如在出版、影視、廣告、展覽、包裝等公共領域的標題、海報、標識、牌匾上,一些單位或個人為了標新立異,隨意改變漢字結構、改變其原有文化內涵,這不僅損害了漢字傳統之美,也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隨意地造字、書寫,看似‘創新’,實則完全沒有美感,對中華文化傳承也產生破壞,無視漢字的美,以及漢字傳承和演化的脈絡。有的單位或個人在廣告海報或新媒體端,為了視覺沖擊,亂用字體,隨意開發,隨性開發,都是缺少對漢字傳統美的尊重。”孫寶林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去年就曾提出“江湖字體”不能入字庫的相關提案。今年,林陽所在的民進中央提出《關于規范電腦字庫,杜絕“江湖字體”的提案》。
“所謂的‘江湖字體’就是丑書。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審美載體。丑書字體的傳播使用,是一種以丑為美的現象,貽害無窮。”林陽表示。
這種危害正在通過互聯網侵害廣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孫寶林說,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網絡原住民”,他們不甚了解傳統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什么。“因此我們要向更多的年輕人呼吁,尊重和敬仰漢字之美,同時也倡導對傳統美的傳承。對漢字使用的創新,都應建立在尊重傳統漢字美的基礎上。”
媒體應做規范使用漢字引領者
面對漢字使用的亂象,代表委員們在接受采訪時一致表示,要堅守漢字規范使用的底線。多位代表委員提到,新聞媒體應該做規范使用漢字的引領者、踐行者和推動者。
孫維認為,新聞媒體在漢字規范使用宣傳上應付諸實際行動,如通過一些普及漢字文化的宣傳報道,讓廣大受眾了解、感知漢字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告訴記者,全社會應該自覺抵制不規范使用漢字行為,“同時應該推動相關政策完善與實施,從更大層面上規范漢字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廖華歌表示,作家應該在寫作中更加規范,起到示范作用,“要規范保留漢字本身的文化屬性,不能標新立異,破壞漢字的完整性”。
互聯網時代,漢字的數字化成為趨勢,因此規范相關漢字字庫使用成為關鍵。
孫寶林表示,出版行業尤其要堅守漢字的規范使用。“特別是印刷界,要把正確地使用漢字、使用規范字體作為行業規則和慣例。在版權保護方面,尤其是在作品審查、對字庫的版權審查過程中,要從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從文字美的角度來進行審查。太過‘出圈’、太無根基的作品應退回不予版權登記。”
林陽曾建議推廣中國經典碑帖字庫、成立評價字庫的藝術委員會。今年2月,他看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書法大會》節目開機,便十分關注,他表示希望通過文化節目傳播專業知識、引導審美。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副主席張繼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字庫行業要嚴把書法字體質量關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倡導全社會提高規范使用漢字、慎重使用漢字的意識,通過形成各方面合力,共同遏制社會上漢字使用亂象。同時,字庫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管理,嚴格把關,對已有及新推出字體特別是書法字體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并監督執行;在社會公共領域使用字庫字體者,應從大局出發,站在一定的高度,兼顧實用效果和審美品位,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努力體現自身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