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力度 ——訪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
近日,由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一套、愛奇藝播出以來引發廣泛反響。萬家煙火,熱望相逢,該劇聚焦中國社會生活五十年變遷,劇里劇外“合家歡”氣質互為成就、雙向發酵,創下CCTV-1黃金檔電視劇收視近8年新高,愛奇藝站內最高熱度破萬。劇中,由張凱麗飾演的曲書記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對“六小君子”諄諄教誨、正面引導,督促他們學文化、學外語,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年輕人不斷進取的道路。今年兩會上,“曲書記”又會帶來哪些提案?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在張凱麗看來,電視劇《人世間》能深受百姓歡迎是意料之中的事。該劇從劇本、導演、演員到視覺畫面等,都營造出了原汁原味的時代氛圍,還原了百姓身邊的生活氣息,觀眾與之共情共鳴,這正是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魅力所在。“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特點及作用非常突出,它具有時效性、鮮活感,能充分書寫新時代的人民創造,表達新時代的人民訴求,彰顯新時代的人民精神,引領新時代的人民奮斗,以人民內在精神的發展和增強來激發全民族的創造活力,從而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張凱麗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創作的題材、門類、風格、形式等日趨多樣,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宣部、國家文旅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協、中國文聯等相關單位持續加大對現實題材的扶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項目,涌現出了眾多影視、舞臺、網絡文藝作品,贏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但是,我們在看到現實題材創作繁榮的同時,也要正視其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現實題材作品數量與日俱增,而具有經典品質的作品還太少;很多情況下是為了創作而創作,還不夠接地氣;有些作品的細節還需再精雕細琢,劇中服化道穿幫現象頻出;身邊的人和事較難表現與把握,青年演員還需要不斷鉆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形象塑造得更細膩。
為更好助力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張凱麗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提出如下建議:一、扎根基層,加大采風力度、把握采風方向。現實題材創作要把根牢牢扎在百姓和生活的土壤之中,采風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加強力度,更要注意方向,真正以人民為中心,要多選擇與百姓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地方,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實狀態,而不是去山清水秀的地方走走過場。二、加大扶持力度,放寬扶持條件。藝術創作有其自身規律,過短時間往往完成的是“急就章”。建議可將扶持的時間條件放寬,讓藝術創作有更寬松的時間、空間,精雕細琢非常重要。三、加大傳播力度。不可否認,電視劇《人世間》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網的共同發力,讓更多人能看到該劇。對于優質現實題材作品,各平臺應在宣傳、推廣、排播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四、拓寬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形式,在文學、影視、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曲藝等所有文藝領域用心用情用力書寫人民、謳歌人民。五、以人民為中心,真正沉下心來搞創作。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文藝院團考核、評獎時,一定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及舉措,讓文藝工作者用作品說話,而不是靠流量、名聲等。文藝工作者也應時刻牢記,只有沉下心來為百姓奉獻出高質量的作品,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