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潘向黎:加強“劇本殺”版權保護 促進市場健康良性發展
潘向黎
“劇本殺”是一種集知識屬性、心理博弈屬性、強社交屬性于一體的娛樂方式,是“玩家”到實景場館,體驗推理性質的項目。一般游戲規則為,“玩家”先選擇人物,閱讀對應劇本,扮演劇本中的人物,搜集線索后找出活動里隱藏的真兇。在文旅部門“發展沉浸式業態”的政策引導下,“劇本殺”因其時尚有趣的游戲方式、完成解謎的獨特成就感,已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喜歡的線下娛樂活動方式之一。據相關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消費者偏好的線下潮流娛樂方式中,“劇本殺”以36.1%的選擇占比排名第3,僅次于看電影和運動健身。2021年,中國“劇本殺”市場規模達170.2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238.9億元。隨著“劇本殺”市場的蓬勃發展,劇本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作者要根據角色屬性和劇情發展撰寫針對不同角色的劇本,有一定的創作難度,一些作者也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收益,然而劇本產生的侵權亂象層出不窮。
據了解,“劇本殺”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侵權情形:
一是作家投稿時被竊取劇本內容。有些作家發現,自己當初投稿被退回,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市場上出現了與自己劇本設計十分類似的劇本。而劇本投稿公司與發行公司往往不是一家,作者取證維權困難。
二是在劇本測試階段被他人竊取劇本內容。劇本作家有時會委托店家組織“玩家”對創作的劇本進行測試,有些人會偽裝“玩家”,在測試中將各個角色的劇本內容記下,之后略經整合修改就投放到市場上。其中,也存在測試店竊取劇本內容的情況。
三是劇本抄襲現象嚴重,內容同質化泛濫。有些劇本直接抄襲游戲、動漫、小說,而劇本之間的抄襲也屢見不鮮,有些劇本具體情節走向甚至對白,都與其他劇本十分相似。
四是某些電商平臺公然銷售盜版劇本,而很多店家為了節約成本,也會選擇直接購買盜版劇本。由于劇本“一次性使用”的特點,即使盜版劇本的質量不如正版,因已被劇透,玩家不會重玩,侵權盜版的存在會大大擠壓原創作品的市場空間,劇本創作者和購買正版劇本的商家權益遭受侵害,失去創作和購買正版的動力,最終形成市場惡性循環,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
這些侵權亂象正擾亂著“劇本殺”市場的生態,阻礙“劇本殺”市場健康發展。建議市場監督等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劇本殺”市場的監督管理,將這種新業態場所納入日常管理范疇,完善管理規范,打擊侵權盜版行為,積極引導商家與相關工作室對劇本進行審查;建立適合“劇本殺”劇本內容申請版權保護相關機制,暢通劇本作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渠道;將“劇本殺”劇本視為出版物進行監管,要求其出版應取得相關出版許可。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