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讓影視劇更具魅力
作家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人世間》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自播出以來口碑不斷發酵,許多主流媒體紛紛關注“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議題。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是一個常說常新、值得不斷探討的話題。
然而,究竟什么是嚴肅文學,文學史、文學理論并沒有給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定義。一般說來,嚴肅文學是相對于通俗文學、流行文學而言的。相比之下,嚴肅文學更講究思想內容的嚴肅性而非娛樂性,更在乎表現形式的藝術性而非大眾性,更強調反映現實生活而非仙俠玄幻,更注重帶給人們精神的愉悅和深邃的思考,而非即時的、一過性的快感。
嚴肅文學改編為影視劇,堪稱嚴肅文學與影視劇的雙贏。
站在嚴肅文學的角度來說,影視改編能夠顛覆一部分人心中的刻板印象,讓人們意識到,嚴肅文學并不僅僅意味著正襟危坐、不茍言笑,“嚴肅”與“好看”從來不矛盾。譬如已經播出的電視劇《裝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都在觀照社會人生、展現人物心靈史的同時,做到了生動有趣、質樸動人,口碑極好,影視劇的觀眾也許就能轉化為文學作品的潛在讀者,為嚴肅文學找到更多知音。
即便暫不考慮影視劇受眾向文學作品讀者的轉化,改編為影視劇也同樣有利于嚴肅文學的傳播。當下,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媒介變革推進、文化娛樂消費方式更新,影視劇、網絡視聽作品逐漸超越紙質媒介,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影響力、輻射力。以影視為媒介承載、傳播嚴肅文學的魅力,以更輕松活潑、更貼近大眾審美的方式彰顯嚴肅文學所蘊含的文學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能夠惠及更廣泛的受眾。
站在影視劇的角度來說,嚴肅文學的加持有著重要的意義。嚴肅文學能夠為影視創作尤其是現實題材、現實主義影視創作提供絕佳的靈感池和素材庫,并在視聽語言、影像風格、演員表演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創造空間,為影視行業各個環節、工種的協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場域和契機。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考量,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影視行業作為藝術創作、文化生產的重工業門類,聚集了大量人才與資金資源,有著巨大的和創作體量,自然也有責任、有義務為表現時代、記錄時代、謳歌時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對于雙方來說都不無益處,但相關的影視劇并不總是能夠為觀眾所喜愛。其實,包括嚴肅文學在內的各類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都難免遭遇原著讀者的指摘,“不符合原著”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理由。然而,“改編”一詞的基本語義就意味著改編之后的作品必定與原著不同,否則,何謂“改”呢?閱讀和視聽是兩種不同的欣賞方式,從文學文本到影視作品是一次跨媒介的二次創作,是一個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奇妙旅程,完全照搬原著的文字記述,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對于影視作品來說,好或不好都應當用影視自身的標準來評判,而不是用是否符合原著來過分苛責。對于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與其糾結一二情節、人物是否符合原著,倒不如多關心一下:影視劇主創是否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是否用視聽語言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原著的思想內涵,是否用大眾傳媒的方式承載了嚴肅文學骨子里的關懷與風雅。把嚴肅文學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初衷和意義,恐怕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