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談小說創作的現實性表達
“文變染乎世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文學書寫的內容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
2021年,雖然直接寫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小說并不多,但疫情作為一種潛敘事,已經深刻地嵌入小說敘事中了。這主要體現在一些中短篇小說中。長篇小說因為敘事跨度長,對當下的反映并不迅捷,而中短篇小說則能夠精準地把握住現實的脈搏。林森在中篇小說《唯水年輕》的創作談中說:“眼下的書寫,我們已經很難想象疫情前的世界了。”林森是在海南長大的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里有濃郁的海腥味,“海里”與“岸上”構成了他創作的基調。他的這部最新的中篇小說也是寫人與海的關系的。動筆前,還沒有發生疫情,寫到結束時已經在疫情中了。小說結尾,“疫情”強勢介入了小說,“我”精心拍攝的海南島家鄉水下“龍宮”攝影展被迫取消,“龍宮”旅游開發計劃也擱淺了。
鄧一光的短篇小說《帶你們去看燈光秀》是以疫情為背景書寫深圳的生活。一對無話不談的大學時代的閨蜜,畢業后分別在深圳和洛陽打拼。在洛陽的文小青的女兒在新加坡讀書,為了第一時間見到回國的女兒,陪女兒隔離,她計劃在深圳口岸附近買房子。這對大學時代的好友,各自的生活軌道不同,對生活的掙扎卻是相同的。而深圳與洛陽,兩個不在一個重量級的城市,也深度參與了兩個閨蜜的對話……疫情之下,她們生活的軌道不知不覺改變了。
一
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2021年無疑也是一個豐收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在數量與質量上均超過了前一年。
在持續的疫情下,活動交往減少,反而有利于作家沉潛下來,進行長篇創作。就我的閱讀所及,這一年的優秀長篇小說主要有余華的《文城》、林白的《北流》、劉震云的《一日三秋》、東西的《回響》、陳彥的《喜劇》、羅偉章的《誰在敲門》、魯敏的《金色河流》、張檸的《春山謠》、黎紫書的《流俗地》、范穩的《太陽轉身》、王方晨的《花局》等。
新時代以來,現實的分量在長篇小說中變得愈來愈重。如何在現實之重與文學之輕間找到平衡,最能考驗一個作家的才華和藝術控制力。過分黏滯于現實,則容易變成非虛構作品的翻版,這正是近年來長篇小說寫作的一個通病。作家太想擁抱這個偉大的時代了,卻往往迷失在現實大山的皺褶里,看不到浩瀚的太空。如何在深化現實的同時提升小說的質量?優秀的作家能夠超越現實的羈絆,為作品構筑一個闊大的精神屋宇,當然,每個作家處理現實的方式是不同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震云的《一日三秋》處理現實的方式值得重視。小說的開頭是敘述現實中的“我”和六叔的交往細節,這是現在進行時。六叔的后現代風格的畫作,成為“我”寫作小說的素材乃至行文方式。人與鬼、歷史與現實交織,網絡小說里的穿越、重生在文本中頻頻出現。作家“力圖把畫中出現的后現代、變形、夸張、穿越生死、神神鬼鬼和日常生活的描摹協調好”。小說這樣寫花二娘對心上人的“千年等一回”:“花二娘在渡口站累了,也坐在河邊洗腳,邊洗邊說,水呀,還是你們講信用,說來,每天就準時來了。水說,二娘,你昨天見到的不是我們,我們也是今天剛到這兒。花二娘嘆息,好在河沒變,不然我就沒地方去了。水說,二娘,水不同,河也就不同了。天上飛過一行大雁,花二娘說,大雁呀,還是你們守時呀,去年走了,今年準時回來了。大雁說,二娘,我們不是去年那撥,去年那撥早死在南方了。大約等到宋朝徽宗年間,幾只仙鶴飛過,又有幾只錦雞飛過,花二娘明白等人等成了笑話,這天夜里,突然變成了一座山。這山便叫望郎山。”在這里,人與物、現世與往生、人間與冥府、歷史與現實、夢境與實景,全都交織在一起,眾聲喧嘩,相互纏繞形成一個狂歡化的話語世界。而這些,都由劉震云式的幽默語言漫不經心地敘述出來,現實膨脹變形,成了一個超文本。《一日三秋》行文的戲謔與游戲,在當下的小說寫作中堪稱“獨步”。
余華的《文城》是2021年度最為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余華的代表作《活著》發表于1992年,時隔近30年,他終于回到了寫作《活著》時的巔峰狀態。請看《文城》開篇里的這段敘述:“這個背井離鄉的北方人來自千里之外的黃河北邊,那里的土地上種植著大片的高粱、玉米和麥子。冬天的時候黃色的泥土一望無際。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從茂盛的青紗帳里奔跑出來的,他成長的天空里布滿了高粱葉子;當他坐到煤油燈前,手指撥弄算盤,計算起一年收成的時候,他已經長大成人。”敘述如此干凈、利落、細膩、鋒利,時間與空間都很遼闊,節奏感十足,且具穿透力。
《文城》雖然寫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活,但所涉及的人性與人情是指向今天的。有道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尋找文城,是小說人物林祥福一生追尋的目標。而文城是一個烏托邦,他窮其一生卻永遠無法抵達。這個名叫林祥福的父親,帶著與小美生下的女兒,變賣家產,從北方到南方,尋找離家出走的小美,尋找那個虛幻的文城。這個肩荷著偉大、疲倦的執拗的父親,多么像《活著》中的富貴、《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等到他到達了溪鎮,那個酷似文城的地方,小美卻在溪鎮的雪災中凍死了。以往的作品中余華更擅長寫男性,對女性的描寫較為單薄。到了《文城》這里,小美這個女性卻復雜多面,柔軟又堅硬,馴良卻叛逆。而流貫于小說始終的“信”與“義”的主題,使得小說具有了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這也是這部作品受到當代人好評的原因。任何時候,這種來自歷史深處的對于美好的道德、人性的堅守,都具有直指人心的偉力。對于余華來說,《文城》是一次成功的寫作,他突破了以往局限于南方小鎮的敘述模式,敘述空間從北方向南方,在中國的遼闊版圖上游走,走向更為闊大的地理空間。
林白的《北流》也是該年度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獲。2012年,林白的《北去來辭》在將現實復雜化、超越個人化寫作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努力。《北去來辭》的視角在北京與湖北農村兩地來回切換,纏繞著城與鄉的沖突與和解。打一個比方,《北去來辭》是蛻了一半舊殼的蟬,而《北流》徹底擺脫了舊殼,振翅一鳴沖天而去。當然,作為詩人的林白,自然與其他作家書寫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在《北流》里,她將詩歌和方言深深嵌入文本,以頗具個人化的方式書寫宏大敘事。小說以一首長詩《植物志》開篇,正文部分采用了后現代式的麻花結構,分別由注卷、疏卷、時箋、異辭等組成,還嵌入了“李躍豆詞典”“西域語大詞典”的條目。這些碎片化的結構,使得文本變得豐富、多解,顛覆了作者一貫采用的線性敘述模式。而北流方言的引入,使得整部小說洋溢著一種不被標準的漢語所規約的桀驁不馴的氣度。維特根斯坦曾說:“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方式。”北流方言無疑是對一種帶有異質性的生活方式的隱喻。林白表面上寫的是北流小世界,內里卻是在揭示大世界的豐富與駁雜,這種對世界復雜性的深度解讀、對世界曖昧多義的多元認知,擊穿了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現實表象,指向更為豐富復雜的所在。批評家陳福民認為,作者“給我們奉獻了一個帶有原始性的,同時帶有曖昧性、駁雜性,與這個世界進行對話又分裂的豐富的世界文本”。
二
中短篇小說方面,2021年優秀的作品主要有鐵凝的《信使》、徐則臣的《船越走越慢》、寧肯的《黑夢》、王方晨的《鳳棲梧》、鐘求是的《地上的天空》、林森的《唯水年輕》、弋舟的《化學》、付秀瑩的《地鐵上》等。短篇小說是限制的藝術,如何在萬把字的篇幅里,濃縮地書寫人生際遇,深入揭示人生與命運的走向,非常考驗一個作家的寫作功力。
鐵凝的《信使》借陸婧和李花開這對閨蜜的故事,講述了如何信守誠信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作家緊緊圍繞誠信二字敘事寫人,對“告密”這一行為的不齒流露在文字間。這篇小說寫得非常精致,全文沒有閑筆。譬如,小說開頭寫春天盛放的丁香花、櫻花、榆葉梅,贊嘆丁香花的香氣“嗆人”,寥寥數語寫春天的花事,實則暗喻李花開的堅守信義之高潔。徐則臣的《船越走越慢》寫得客觀、冷靜、節制,是其“鶴頂偵探”系列之三。如何把短篇小說寫得扣人心弦,始終是一個具有難度的話題。《船越走越慢》采用的是偵探小說的敘述方式,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小說圍繞小鬼汊蘆葦蕩抓賭的故事展開,破案本身確實充滿了驚險刺激,但作家借此指向的是世道人心,這是超越一般偵探小說的地方,顯示了徐則臣出色的文本控制能力。
在當代文壇,寧肯是一個頗具思考能力的作家。他的生命深處有一種強悍、蓬勃的野性,這使他的創作始終有一種銳利的鋒芒,沖決各種羈絆,抵達歷史與生活的縱深處。評論家孟繁華認為,寧肯的小說具有“文化政治的鮮明色彩”,這是一個在文化中心、政治中心長大的作家最為鮮明的標識。近一兩年,寧肯在《收獲》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北京:城與年”的系列小說,小說寫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寧肯用系列小說的形式,寫了那個時代貧乏年代人性的荒寒,寫了那個時代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貧困,特別是寫到了人們對書籍朝圣般的渴望,成為一個時代的隱喻。
王方晨的短篇新作《鳳棲梧》延續了其《老實街》對人性與道德問題的追問。這一類小說深深浸潤了儒家文化,小說的人物往往秉持含蓄、隱忍、內斂、不事張揚的做人原則,包裹著傳統的重重盔甲,把真實的內心隱藏起來。儒家文化是生長于孔孟之鄉的王方晨小說的文化胎記,他的《老實街》等作品的字里行間散發出我們熟悉的文明氣息。《鳳棲梧》中的苗鳳三是武林高手,卻甘心在老實街上做一個饅頭店的老板,任憑別人千般撩撥,始終“不出手”,這種氣定神閑、深藏不露、與世無爭的生存哲學,自有一種歷史的風骨在里面。“老實街”系列小說道德感很強,不是那種掛在口頭上的道德,而是深深隱藏在每個個體身上、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如太極一般陰柔、變化不定、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傳統仁義道德。這類小說,讓我們感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巨大的力量。
付秀瑩的《地鐵上》寫的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學梧桐和張強在地鐵上邂逅的故事。在擁擠的5號線地鐵上,隨著地鐵的晃動,他們的對話也變得飄忽不定,對往昔的回憶,對現實的吐槽,對各自情感生活的揶揄,在一站又一站地鐵的停停開開間斷續展開。特別是小說結尾,張強虛構了自己的人生,更顯得意味深長。張強的虛構是有著重要的現實需求。因為現實太缺乏傳奇了,上班下班茶米油鹽的圍城生活,單調、疲憊而平庸的人生,仿佛沒有終點。小說顯示了作家在封閉的空間里書寫生活的復雜與廣闊的出色能力。
總之,2021年的小說創作,在藝術上更為沉潛內在,在深化現實方面走得更遠。作家對現實的多方位觀察,對歷史與現實關系的處理,尤其是對現實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的認識,使得當下的小說在反映現實的廣度與深度上都有了可喜的突破,出現了一批難得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