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農民院士
    來源:長江日報 | 李春雷  2022年02月21日09:07

    人物名片:朱有勇,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11月出生,云南個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通過科技示范扶貧、教育培訓扶智等方式,帶領云南省瀾滄縣拉祜族農民全部脫貧。他榮獲全國優秀黨員、“時代楷模”等稱號。 圖片來源/新華社

     

    農民院士

    李春雷

    馬鈴薯種植,起源于8000年前的印第安人。

    16世紀,馬鈴薯進入歐洲。此后,這個寶貝兒便快速傳遍全球。

    17世紀,馬鈴薯登陸中國。最初,它歸為蔬菜類,后來才逐漸納入糧食系列。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馬鈴薯已成為世界頭號非谷類食品。2007年,其全球產量更是達到3.25億噸的創紀錄水平。

    世界上消耗馬鈴薯最多的國家,定然是中國。

    ■ 精準選擇

    科技小樓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合歡花,柔枝撒開,花兒球狀,猩紅猩紅、粉紫粉紫,夢幻一般嬌俏。

    窗子里,總有一雙瞳仁,緊緊地盯著合歡花,久久不曾離開。

    這是朱有勇的眼睛。

    一雙沉思的眼,一顆沉重的心。

    自從2015年11月進駐瀾滄縣蒿枝壩村以來,朱有勇一直在觀察、在調研。瀾滄縣8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區占15%、山區50%、半山區30%,到底應該發展什么致富產業呢?

    這里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由于該民族歷史上以打獵為主,而徹底告別狩獵僅僅幾十年時間,而且不少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甚至不會說漢話,所以對農業生產不夠精通,也缺乏熱愛。最開始,朱有勇曾設想組織他們外出務工、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但經過幾番努力,都不適合。

    調研中,他突然發現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此地沒有馬鈴薯!

    本地不太適宜種水稻。歷史以來,熱季種植只以玉米、甘蔗為主。秋天玉米和甘蔗收獲之后,便不再生產,直到第二年春天,大片土地就成了冬閑田。朱有勇想,自己這些年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冬季馬鈴薯種植,技術早已成熟,畝產可達三四噸。這項技術已經在別的地區推廣,只是未能到達這里,真是可惜啊。

    馬鈴薯的特點就是生長季節最怕下雨,而瀾滄縣的冬天,溫度最低12攝氏度,幾乎無雨。這樣的氣候,更適宜馬鈴薯生長。而且,土豆是懶莊稼,田間管理要求不高,正適合這里的群眾。

    他越想越興奮,這些條件簡直是為馬鈴薯量身定做!想到這里,朱有勇不禁對著合歡花笑出聲來……

    ■ 啞巴與喇叭

    蒿枝壩村的冬天,暖暖的。

    有多暖呢?如同北方的陽春。

    但在瀾滄縣農家,拉祜族兄弟們就休息了,頂多是往地里撒一把油菜籽,任其隨意生長。

    于是,冬閑的日子,男人喝幾杯自家釀制的包谷酒,坐在墻根聊天。女人聚在一起做針線活,帶帶孩子。孩子們呢,則追著公雞亂跑,或騎著肥豬當大象。公雞受驚了,“咯咯”地叫著,從東家門口飛到西家屋頂。孩子們也跟著飛過去、飛回來……

    科學與傳統,開始了一場拉鋸戰。

    什么?冬天種洋芋?村民們說什么也不肯相信。他們吃過洋芋,但從來沒有種過,葉片長啥樣也不知道。于是,一致表示反對:

    扎丕說:“瀾滄種洋芋?不可能!”

    娜努說:“冬季種洋芋?從沒聽說過!”……

    別說蒿枝壩不相信,整個瀾滄縣都不相信。因為這片土地上,從未種過洋芋。

    無奈,朱有勇決心以身示范。

    2015年12月上旬,朱有勇在村黨支部的協調下,租種農民5畝地,開始示范種植馬鈴薯。他帶著兩名學生,除了親自干活之外,還發動村民。

    12月中旬,從昆明運來種薯,放在溫暖處催芽。幾天后,薯芽萌動,用刀將薯塊兒切開,每塊兒各帶一個芽眼。草木灰攪拌,晾干后種下。入土半個月,種薯發芽兒。葉呈卵圓形,類似蒿子葉。

    一個月后,株苗像兒童發育一樣,迅速長至少年,有三四十厘米高。

    2月,地溫漸高。馬鈴薯開花了,一簇簇,像喇叭筒,或紫或白,爛爛漫漫。但這些花啊,只是綻放美麗,卻與果實無關。每一朵花凋謝之后,蒂結成一枚青胎,似珊瑚球,又像青櫻桃,要及時掐掉。

    3月,陽光正好,暖氣熏人,最是馬鈴薯們長身體的時候。娃子們在地下日日夜夜地歌唱著、膨脹著。只需一個多月,俱已成年。

    4月上旬,原是當地人開始春耕的時候,而現在卻破天荒地要收獲了。

    全村人都來圍觀。

    朱有勇和學生們熱情地招呼著村民們,惟恐人少不熱鬧。

    果然,一?頭下去,白白黃黃的馬鈴薯滾出來,圓圓的、胖胖的,像葫蘆、似倭瓜。

    選一個最大個頭的家伙,過磅,接近2公斤!

    畝產量,竟然達到4.47噸!

    天啊!

    往日重重懷疑的村民們,此時全變成了啞巴。

    旋即,啞巴又變成了喇叭……

    ■ 跟在博士后的“博士后”

    2016年11月,蒿枝壩二組組長劉扎丕接到通知:朱院士將在村里舉辦馬鈴薯培訓班,要他上門組織村民前去旁聽。

    馬鈴薯班學員60名,來自全縣,有本村、本鄉的,還有外村、外鄉的。

    朱院士能種出葫蘆大的洋芋,這消息在縣里瘋傳開了。所以,他免費舉辦培訓班,報名者蜂擁而來。這60位學員都是朱院士親自面試選擇的“進士”。

    寨子里有人開起玩笑,說這是考上了“云南農業大學”。

    為了能“考中”,學員們都頗費了一番腦筋。酒井鄉坡頭老寨的馬正發帶來一個他種植的重達1.5公斤的芒果。輪到他面試時,便向院士展示“成果”;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面試沒有通過,硬是不離開,在門口兜兜轉轉,最后感動了朱院士,最終答應了她。

    ……

    劉扎丕接了任務,便早早起床,挨門告知。

    走過三五家,讓他意外的是,家家空無一人,莫不是還沒有起床?

    房前屋后尋了一遍。他發現,有人喂雞,有人掃地。原來,個個都在干活兒,哪有誰在睡懶覺?

    這朱院士真不得了,把寨子幾百年的“懶氣”一掃而光。

    以往哪,曬太陽的、嗑瓜子的、喝酒的、睡懶覺的,除了不干活,什么都干。現在完全顛倒過來了!

    最后一個旁聽學員,找了好久才找到。原來,他跟著朱院士晨跑去了。

    開班之前,朱院士給每位正式學員發放了一套仿軍裝的迷彩服。大家齊刷刷穿上,頓時面目一新,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戰士”。

    朱院士請鄉政府武裝部干部給學員們進行軍訓:“立正、稍息、向前看、齊步走!一、一二一、立定!”

    口號響亮,腳步齊整,精神大振。往日松散慣了的學員,牢記上課紀律、作息制度。

    軍訓結束后,就是三天理論課,由朱院士和他的博士研究生親自講授。而后,課堂就移到了田間地頭。

    ……

    幾天時間,學員們與朱院士都混熟了。

    有一個小伙子,斗膽開起了玩笑:“朱院士,你說比博士更厲害的是博士后。你是博士,你的學生也是博士,那我們跟在博士后面學種地,不就是博士后了嗎?”

    “哈哈哈,哈哈哈!”田壟上響起一片片笑聲,震響著這沉寂了千萬年的青山和窮山。

    ■ 苦孩子的哭與笑

    1984年3月,張六金生于蒿枝壩一組。剛剛出世一個月,父親便因病撒手西去。更加不幸的是,辦完喪事的當天,母親也離家出走了,從此杳無音信。

    一位本家大伯心疼這個侄兒,把他抱回家。可大伯家里還有5個孩子啊,都吃不飽肚子。更加悲催的是,幾年后,大伯也因病去世了。

    從12歲開始,張六金就外出打工了。先是到一家餐館,管吃管住不給錢。幾年后,他又到一個采石場,懸掛在半山腰,負責引燃雷管炸藥的導火索,極其危險。放炮一天,工錢5元。

    炸一天巖石,渾身臭汗,滿頭石粉,好累啊,好險啊,終于又活著回來了。

    到了結婚年齡,但誰肯嫁給這樣一個無家無業的孤兒呢。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蒿枝壩三組有一戶人家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于是,兩廂情愿,他便成了上門女婿。

    家里5畝地,一年只種一季玉米。收成稀稀落落,勉強可以溫飽。

    隨著孩子的出生,住房緊張。但要蓋房,談何容易啊。

    2012年,張六金東挪西借、南躬北誓,終于籌款2500元,蓋起了三間土坯房。

    大兒子4歲時,小兒子又出生。孩子都是小天使,可愛極了。可長到兩歲的時候,小兒子的右手掌上長出了一個小黑斑。黑斑隨著孩子的身體,慢慢長、慢慢長,竟然長到1厘米大,像一枚飽滿的黑豆,緊繃繃,似乎一觸即爆。小心不能觸碰,時時痛得大哭。去鄉衛生所,去縣里醫院。醫生搖搖頭:“這里治不了,你們去昆明大醫院吧。”

    2015年3月,張六金夫妻再次貸款1萬元,趕往昆明。上午10時動身,一路顛顛簸簸,到昆明的時候已是晚上10時了。

    第二天,輾轉找到醫院。醫生告知:住院費和手術費需要3萬元。3萬元,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夫妻相顧無言,只好放棄治療。回家的路途中,夫妻倆幾度抱頭痛哭。四面青山同情地看著他們一家人,也在陪著嘆息、陪著痛哭……

    2016年,張六金聽說村里來了一名科學家,號召大家種馬鈴薯。他不相信,就沒有響應。

    第二年,他看到別人種土豆發財了,便偷偷跟著栽種。土豆收獲時,別人每畝賺1萬多元,可他的5畝地,只賺回1.4萬元。雖然如此,也比往年收入好多了。

    2018年冬天,張六金下定決心,好好種土豆。為此,他東詢西問,南求北告,多方取經,掌握了一個個技術要領。那一天,他翻整了土地,小心翼翼地播下種薯。這時,正好朱有勇從田邊走過。

    “呵呵,你切種薯的方法不對路啊,我切給你看。”說著,朱有勇走到壟前,接過張六金的刀子,“切一個芽口沒保證,最好切2個。”朱院士低頭切薯,單腿跪在壟上。“每株種20至25厘米深,距離40厘米。起壟不能太密,大約在1.2米。每畝的株數最好是4667株……”接著,又告訴張六金澆水的注意事項。

    這一年,張六金的5畝土豆,賺回2.4萬元。

    隨著土豆收入的增加,張六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一系列根本變化。

    2018年秋后,他拆除土坯房,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也是在這一年,村扶貧第一書記告訴他,小兒子的手術可以在瀾滄縣人民醫院進行了,并幫助他聯系了醫院,辦理入院手續。手術十分順利,診斷是良性血管瘤,共花銷9000多元。

    由于張六金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再加上國家醫保等優惠政策,這9000多元費用,大多可以報銷,只需要自己承擔479元。

    “479元?只有479元?”張六金反復問。對,沒錯!夫妻倆,相視而笑,接著又抱頭痛哭。

    只是這一次,是幸福的號啕。

    ■ “得吃了”

    酒井鄉坡頭老寨有33戶人家,馬正發單家獨戶地住在半山腰。

    他有一句口頭禪:“得吃了!”

    莊稼有了好收成、辦成一件漂亮事、兒子考了好成績,他都會樂呵呵地說:“得吃了!”

    可是,這個短頭發、高顴骨、黑黝黝的40多歲漢子,好久不得吃了。

    獨門獨戶的房子周圍,全是他的土地。山場、旱地、水田,加起來雖然有100多畝,但能種莊稼的只有20畝左右。其他的土地,租給別人種桉樹,每年每畝租金15元,簡直等于拱手相送。

    兩個孩子、媳婦、岳父,全家5口人,全指望這20畝莊稼地。馬正發是一個典型的勤快人,為了改變家境,他在其中18畝地上種包谷、紅薯和蔬菜,另外兩三畝地摸索種芒果,早熟的、晚熟的、嫁接的等等,達20多個品種。單是一棵芒果樹上,就能長出好幾種果子,桂七芒、青皮芒、凱特芒、紅象牙芒、貴妃芒,有青色的、鵝黃的、粉紅的。

    別人稱贊他。他笑一笑說:“別看我整天都在忙碌,可都是窮忙活,糧食只是夠吃,芒果產量不高,而且路又遠,賣不動,還不得吃。”的確,馬正發一年的收入,除了供孩子讀書和家人看病開銷之外,也僅僅是溫飽。

    朱有勇在蒿枝壩創辦馬鈴薯培訓班的消息傳出后,馬正發聽說不用交學費,就主動報名去了。

    他是一個精明人,面試的時候,擔心院士不肯收留,就帶上一只大芒果,以證明自己是一個科學種田人。

    果然,競爭十分激烈。每個鄉鎮錄取名額是2人,但報名者都有30多個。

    朱院士看著馬正發的大芒果,很感興趣,問:

    “你家的地靠近河水嗎?”

    “是的。”

    院士高興了:“你平時喜歡種蔬菜和種果樹嗎?”

    “我種了20多年。”

    “很好!”院士又贊了一句,“你想致富不?”

    “我怎么不想致富?我窮得不得了。”

    ……

    過了幾天,通知書到了。

    馬正發所在的馬鈴薯培訓班共60人,來自全縣各鄉鎮。學時累計100天,剛好是從種植到收獲的一個生產周期。

    學期內,學員們時而集中培訓,時而回到自家田地里實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有集中培訓的時間,全在馬鈴薯生長的每一個節點之前,而所有的種子與化肥,都由院士團隊免費提供。

    ……

    第一年,馬正發就“得吃了”。他的畝產量2.5噸,雖然比不上別人的畝產2.7噸,但他覺得已經很多很多了。

    2018年,馬正發下大力氣,精心耕種,畝產達3.6噸,最大一個馬鈴薯1.8公斤,總收入達到6萬元。

    馬正發越干越有勁兒。2019年,收入竟然超過9萬元。收獲時節,他的地頭引來好幾家收購商。這些商人有的來自湖南,有的來自四川。銷路呢,除了國內,還銷往緬甸。

    馬正發出名了,寨子的鄉親們經常登門拜師。

    朱有勇叮囑他:“這個片區,你是帶頭人。你學得好,要毫不保留地教給別人啊。”

    馬正發高興地說:“院士不收我學費,我怎么能向別人要錢?只要他們好好學,我肯定分文不取、傾囊相授。”

    ■ 我是薯王

    上允鎮下允村幫蠟組的衛成金是一個能干的漢子,風里來,雨里去,干得一手好農活。

    2017年,聽說朱有勇院士在蒿枝壩創辦馬鈴薯培訓班,衛成金很想報名,但家里活計太多,脫不了身。

    他鼓動鄰居去參加,可鄰居擔心冬天種不出洋芋。他說:“洋芋本來就喜冷涼嘛,為啥種不出呢?我試驗過的,只是不高產罷了。”

    第二年,衛成金主動報名。他的態度端正、基礎厚實,順利被錄取。

    上課了,他認真聽講。老師的講授,全部刻記在腦子里。

    切種薯,每塊種薯保證1-2個芽口,重量至少15-20克。起壟時,土要扒深,土質要細,薯才結得多。還要往土里撒上少許石灰粉消毒,然后才種下去,株距要保持25厘米。

    種下之后,澆水也有講究。水分不夠,洋芋就長不大。澆水多少,要看土質。土質粗糙,一周澆水一次。如果天氣干熱,要一周澆水3次。如果下雨了,就趕緊去排水,否則幼薯會爛掉。

    下種時一次性下足肥料。如果肥力不夠,就要追肥一次。

    天天和田地打交道,種地幾十年,早已是老手。結合老師教給的方法,再種洋芋,并不手生。況且,下允村土質好、水源足呢!

    冬洋芋雖說是懶莊稼,但也有竅門:最好在公歷10月10日至12月20日之間種下,如果晚于這個時間,由于溫度升高,要么不結果,要么結果少。

    2017年冬天,衛成金種了9分地,收獲3.3噸,全縣畝產最高。拿到市場批發,每市斤1.3元,賣了7000多元。第二年,仍是9分地,收獲4噸,更是全縣最高產,得款9000元。

    別人問他有什么秘訣,他淺淺笑著:“朱院士的經驗,都是真經,只要你不折不扣地執行,好好澆水、好好管理,哪有不高產的道理?”

    他的幾個弟弟妹妹,在他的帶動下,也都種起了馬鈴薯。

    這些馬鈴薯啊,沒有讓他們失望,個個長得虎頭虎腦、敦敦實實。

    2018年4月,衛成金接到馬鈴薯班老師的電話,要他去參加“薯王”評比。

    原來,朱有勇院士為了進一步鼓勵農民種植馬鈴薯,提出要在全縣評選“薯王”,誰能種出全縣最大的洋芋,他要親自獎勵5000元。

    老衛趕了幾十公里山路,來到蒿枝壩。

    參賽人很多,來自四面八方,共120多人。人人懷抱著馬鈴薯,像是一個個金娃娃。不用說,都是各自家里最大的那一個。這東西,誰也不能造假,誰也不會造假。

    誰的洋芋最大?

    眾目睽睽,現場稱量!

    刷了一遍又一遍,大的,較大的,更大的,最大的——1.75公斤!

    老衛微笑著上臺了,古銅色的臉龐上泛著金光,心底更揣著鋼鐵般的自信。

    他舉起自家的馬鈴薯——1.95公斤!

    薯王!

    朱有勇興奮地走上前,拍著他的肩膀,現場獎勵5000元。

    朱院士教給的辦法,簡直是土里生金。

    老衛打算擴大種植,但自家地畝數太少。他盤算著,決心流轉土地,大干一場。

    ■ 院士“觸網”沖浪

    冬種洋芋能賺錢!

    喜訊傳開,瀾滄縣推廣了2萬多畝馬鈴薯。

    短短幾年時間,朱有勇帶領瀾滄縣拉祜族群眾,形成了從種植、管理,到收獲、售賣,再到開設網絡店鋪、直播帶貨的一個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扶貧鏈條。

    有記者做過調查:每年3月至5月,北京市飯館里的醋溜土豆絲,85%左右來自云南。

    冬種馬鈴薯的熱銷,是因為打了一個時間差:正好在春節前后上市,是獨一無二的鮮貨。若是5月份,山東、福建的春季馬鈴薯上市,價位就下落了。

    往年3月開始,全國各地的經銷商紛紛來到瀾滄縣,收購新鮮冬季馬鈴薯。

    但是2020年春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節已過去兩個多月,經銷商們還是不見影子。

    滿地的“金娃娃”們,急紅了眼。

    疫情期間,云南農業大學與拼多多平臺合作,開展“在線實踐、直播家鄉、助力扶貧”活動,鼓勵學生走入田間地頭,直播帶貨,助力脫貧攻堅和復工復產。

    朱有勇靈機一動,這不正是一個好機會嗎?于是,他主動提出要親自直播帶貨,“觸網”沖浪。

    朱有勇的提議讓學生們大吃一驚。平時,他基本不接受媒體采訪,經常回避記者。去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邀請他出鏡,他也婉言謝絕了。他從來都與商業撇清,以純粹之心搞研究。

    但現在,這是幫助農民脫貧啊。

    大家恍然大悟。

    2020年4月7日12時55分,朱有勇來到云山村蒿枝壩,直奔田間。

    直播地點就選在村民劉長保的地里。這個地塊,正好處于馬鈴薯基地的中間位置。

    100多人聞訊而來。

    朱有勇和大家一起,開挖土豆。

    田里的土豆都翻身露出肚皮,圓滾滾、肥嘟嘟、白胖胖。

    朱有勇抖一抖褲腳上的泥土,戴上草帽,面對眼前的手機,清一清嗓子,開口直播了。

    “……你們看,我手中的冬季馬鈴薯,芽眼淺、皮光亮、個頭大……”

    拼多多的平臺直播上,呈現出朱有勇樸實真誠的笑臉。這張笑臉,面向全國各地。

    他俏皮地把兩個最大的馬鈴薯,齊耳舉起,與自己的臉龐相比較,幾乎不相上下。

    院士當主播,為瀾滄縣冬季馬鈴薯“代言”,馬上在網絡上掀起了一陣旋風。

    線上線下,紛紛咨詢、交易頻繁,潮水般涌動。

    ……

    1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4萬網民觀看。

    當天挖出的25噸土豆,銷售一空。

    其實,作為朱有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冬季馬鈴薯技術體系從2008年開始,已走向云南省多個州市。截至目前,已累計推廣200多萬畝,而它的市場,已經遍布北方各大城市。

    那裊裊的飄香,是云南的問候,是瀾滄的味道。

    在瀾滄縣農村,人均收入3700元即可脫貧。

    而在這里,家家都有土豆田,家家都有“金娃娃”!

    ……

    土豆、土地,沉默土地上的農村。

    太陽、陽光,雪亮陽光下的農業。

    生命、生活,現代生活中的農民。

    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一切都在變得富裕,且美麗。

    ……

    (選自李春雷長篇報告文學《農民院士》)

    李春雷,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曾獲魯迅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寶山》2005年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報告文學《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2018年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報告文學獎等。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好湿好大硬得深一点动态图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一色屋成人免费精品网站| 久久99视频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16|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99任你躁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