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要面向新時代
我們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了全面深入的闡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學藝術事業呈現出的新氣象、新面貌,同時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明確了方位,指明了方向,擘畫了新的藍圖。他強調:“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我們所從事的新時代的文藝,一定要面向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自古以來,文藝就是時代的產物,它們從來離不開所產生的特定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關注一定時代的音樂與國勢、民風的關系。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聽演奏風、雅、頌并一一進行評價,就是古人關于時代與文藝特定關系的早期論述。在《毛詩序》中,曾論述詩歌與時代、社會的關系,提出“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的不同。到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便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唐代以來,文人墨客們把“文”與“道”連接在一起,說明文藝與自然規律、社會演變和人生道德的關系。比如梁肅就說:“夫大者天道,其次人文……故道德仁義,非文不明;禮樂刑政,非文不立。文之興廢,視世之治亂;文之高下,視才之厚薄。”又說,“文章之大,與政通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近現代以來,多次出現文藝與政治、時代關系的爭論。魯迅在1927年《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中諷刺一些人躲入“象牙之塔”,說19世紀“文藝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兩者之間,倒有不安于現狀的統一”。又在另一篇文章中說,文學不可能超越政治,陶淵明晚年歸于田園,其詩文也沒有“完全超越政治”,而“于朝政還是留心”的。瞿秋白在1932年的《非政治主義》中批判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假招牌”,是“虛偽的旁觀主義”。在書畫界,畫家石濤曾經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重要觀點,一直被文藝界廣泛引用。
新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哪些?首先,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中,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文藝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所依賴的地基性現實,無論誰也不能忽視它、繞開它。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這種矛盾中不斷前進。具體來說,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重大突破,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2021年GDP再次突破100萬億;第一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已經實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始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挺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國防、科技建設成效顯著,我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也令世界各國所贊揚。脫貧攻堅戰役已經取得全面勝利,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一路上升,城鄉攜手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特別是我國近兩年的抗疫斗爭,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一系列勝利,廣大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強大社會心理得到重塑。黨的建設和反腐倡廉斗爭步步深入,全黨的領導力、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正在形成,不計其數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在城市繁榮、鄉村振興的前提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價值觀的涵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都實效顯著。
時代總在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民的文化需求一直在增強,審美標準也在提升。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面向新時代、反映大時代,要共同用自己的作品去吹響時代的號角,撥亮民族精神的燈火。然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世界變得復雜多元,又因全球化、網絡化而更加碎片化、透明化,從而導致文學藝術陌生感、傳奇性與整體觀的削弱。文藝界的浮躁不安和新出現的多種庸俗化、過度娛樂化和商業化的不良現象,以及“非英雄化”、“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都對文藝的正常發展形成了干擾。這便是當下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再者,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文藝的發展已經從追求作品數量轉向追求作品的質量。這既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大難題。
我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謹記“國之大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我們要用自己的筆桿和歌喉發出當今時代的宏大聲音,創造出大時代中人民拼搏前進的史詩。正如作家劉醒龍所說的那樣:“沒有哪部史詩不屬于大時代、大歷史。也沒有哪個歷史與時代,不曾追求與史詩般配的氣質。”(劉醒龍《我們這個時代的情懷與史詩》)
我們要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堅持創作表演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當今現實生活的風風雨雨就屬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時代性的歷史就在人民的現實生活中。要通過深入體驗生活而獲得豐富的題材,用重大題材或小中見大地表現人民奔向新生活的喜怒哀樂,努力形成作品人物命運與讀者、觀眾的心聲共鳴,從而表現出“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展示“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進而抒寫出“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景式地展現我們偉大時代的恢宏氣象。要在把握時代精神的前提下,積極挖掘和運用中華優秀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發展中國美學,對已有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立志用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回報我們的衣食父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對我們所寄予的殷切希望。
讓我們擁抱這個新時代,深入新現實,了解和表現這個偉大時代。不要漠視、錯過這個為社會主義文藝作貢獻的大好時機,不要做冷眼旁觀者,而要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般地拿出與時代相匹配的藝術精品和不朽的文化經典來。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