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朗誦詩·獻禮詩 ——讀王宜振、蔣惠莉《童心向黨頌百年》
從左翼文學尤其左翼詩歌中創生而來的現代朗誦詩,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在一些公開場合時常可以見到朗誦詩的身影,在校園中更是如此,然而我們還很少看到此類詩集。由王宜振和蔣惠莉主編的《童心向黨頌百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校園朗誦詩》,作為主題類的校園朗誦詩集,在朗誦詩、兒童文學以及愛國題材的詩歌創作與研究等多個方面,給我們以啟示,在某種意義上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詩集收錄了金波、商子秦、李少白等國內數十位詩人的近60首作品。其中,《紅船 從七月啟航》《第一百座豐碑》《仰望旗幟》等講述了黨的百年歷程和輝煌奮斗史;《中國精神禮贊》《井岡抒懷》《重讀長征》《走進延安》等回顧革命征程,贊揚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中國精神;《我們愛祖國》《媽媽,我對您說》《月亮是節日的印章》等從兒童視角書寫祖國的母親形象,抒發熱愛之情;《紅領巾相約“中國夢”》《偉大復興中國夢》等詩篇描摹祖國山河之美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歷史時刻來臨,詩人應當作為見證者具備將個人經驗和社會見聞,提煉轉化并復活為“歷史的真實”的能力。《童心向黨頌百年》正反映了詩人在歷史題材、語言表現和修辭寫作上的求真意志,在現實正義和兒童詩教上的求善目標,及其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對文藝傳播和文化建設中的美育理想。它寓教于詩、寓教于兒童,既照顧到兒童詩的單純、美好、童真之特點,也有著朗誦詩的朗朗上口乃至鏗鏘有力之特征,將詩的藝術性、讀者群體的特定性、詩歌選集的主題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歌詩的詠誦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六朝時的沈約有言:“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好的詩篇常因其自身出色的藝術表現而一代代流傳。20世紀以來,朗誦詩在中國的現代化和文學大眾化進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可聽的文本和可唱的詩體,朗誦詩在其情感性和音樂性上尤其突出。對于朗誦詩而言,情感的質素不容或缺。朗誦需要引起欣賞共鳴,而情感的力量最能打動人。文學閱讀等審美活動的發生建立在人類共通的情感基礎上,那些微觀如親情、友情、愛情,宏大如家國情、歷史情、英雄情、時代情,往往觸發人的內心,牽動人的情懷。《童心向黨頌百年》所選之詩,情緒豐沛、激情洋溢,飽含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英雄歷史的尊崇、對時代生活的頌揚。而每首詩后所附的專業人員的朗誦指導和示范音頻,更可方便學子的深度聆聽、涵詠,也可見編者緬懷歷史、歌頌時代、關愛未來之初心。費爾巴哈認為,審美、藝術和音樂是人的“族類本質”之需。朗誦詩作為詩、樂、舞一體的綜合藝術,其音樂美不只體現在詩歌情致的內在之美,也體現在詩體形式的外在之美。《童心向黨頌百年》中所選詩作,運用樓梯體、押韻互文、排比、反復等表現技法,呈現出一種錯落有致、涵詠復沓、整飭有力的音樂美。而朗誦詩注重詩體音節調度、詩拍分布、章節疏密等聲韻效果,注重語言誦讀的質地和從內到外的節奏感,注重詩與歌的交融,也于此可得實現。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民族團結與國家繁榮始終是人民生活穩定安樂的前提。文藝活動產生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愛黨愛國是詩歌寫作不變的主題之一。《童心向黨頌百年》書寫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百年征程,書寫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實踐,凝聚著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和身份認同,呈現了跨時代語境里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不忘使命的共同體意識,是一部意識鮮明的獻禮之作。一部優秀的作品應當是對民族、時代的寫照,體現寫作者們對民族傳統、時代精神的深徹把握。這自然包括“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由此來看,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詩歌作品集,蘊涵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歷史內容、社會生活風貌和中國時代精神。
該詩集的編者和作者們,堅持與時代同步,以詩的形式記錄了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以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詩情與詩思,向中國、向世界、向未來講述一個個真實、立體、深情而又飽滿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是向時代獻禮的作品,也是屬于時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