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為科幻創作注入新活力 ——以色列科幻作家拉維·提德哈專訪
拉維·提德哈(Lavi Tidhar),以色列科幻小說家,長期居住于英國和南非,擅長后殖民、賽博朋克等科幻小說類型。2012 年擊敗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喬治·R.R.馬丁(George R. R. Martin)獲得世界最佳幻想小說獎,2017年《中央星站》(Central Station)獲得坎貝爾獎“最佳科幻小說”獎。
一、創作背景:以多元文化背景為創作源泉
記者
您在很多國家生活過,這些地方可能會成為您的創作素材來源,比如您在演講的過程中也經常提到特拉維夫,這種多元化的生活背景是如何融入并影響您的創作的?
拉維
我的創作確實受到了多元生活背景的影響。我曾經在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國家生活了一年,那里的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語言進行交流,因此我也入鄉隨俗,學習了很多。例如《中央星站》這本書中寫到,在巴士總站附近,聚居了25萬人,有來自中國、菲律賓的經濟移民,還有從非洲穿越沙漠來到特拉維夫的難民,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的語言也各不相同。書中很多語言不是我憑空編寫的,而是以真實存在的語言為依據的。如《中央星站》中有一些類似詩的部分,最初是用瓦努阿圖的比斯拉馬語(Bislama,瓦努阿圖官方語言之一)寫的。在創作過程中,我會基于我所生活地方的環境、語言以及真實的經歷與感受進行創作。但是在寫了很多以不同國家為背景的故事后,我發現最想做的還是以原生國家文化為背景,真正創作一些與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有關的故事。
記者
您如何看待以色列文化,您的創作從以色列生活中得到了哪些靈感?
拉維
以色列文化太迷人了,但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我寫《邪惡之地》(Unholy Land)就是為了探索以色列的歷史,現在我正在寫一部以以色列為背景的大型歷史犯罪小說,發現歷史研究非常吸引人。我認為不少西方經典小說對西方本身過于癡迷——無數的作品將背景設定在倫敦或紐約。而作為以色列作家,我有絕佳的機會去帶領讀者探索這里鮮為人知的文化,又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
您擅長創作后殖民、賽博朋克等類型的科幻小說,您如何在作品中表達對后殖民的理解?
拉維
我是在以色列長大的,它是一個被殖民主義列強統治過的國家。以色列,或者說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都曾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后來又被大英帝國占領并統治了31年。我想,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根深蒂固的反殖民思想與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寫作。而且我的祖父曾參加過反對英國的抵抗運動,耳濡目染之下,我從小心里就會有一些反帝國主義情緒,并且這些想法一直伴隨我成長。我的祖父非常了不起,他是基布茲(Kibbutz)①的創始人之一,是一個真正的烏托邦主義者,或許這也是啟發我創作后殖民類型科幻小說的原因之一。我認為自己與美國科幻作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從來沒有被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東西所影響過。
記者
與其他科幻作家相比,您覺得自己的特別之處在哪里 ?
拉維
我覺得不會有其他科幻作家像我一樣想寫一本以以色列為背景的科幻小說,目前這個題材除了我也還沒有人寫過。我其實并不是唯一的以色列科幻作家。盡管以色列科幻作家大多不為人知,且數量占比很少,但都有各自小而蓬勃發展的立足之地(如一些小說網站和雜志)。我可能是唯一獲得國際認可的以色列科幻作家,部分原因在于我用英語而非希伯來語寫作,且主要是面向全球而非本地受眾。這也意味著我在以色列本地名氣一般。不過,和那些母語為英語的作家不同,英語只是我的第二語言,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嘗試引入希伯來語的節奏和韻律,而不是用“標準”英語(實際上也并不存在“標準”英語)寫作。
記者
您能分享一些關于科幻小說創作有趣的故事嗎?
拉維
特拉維夫南部有著21世紀初非常漂亮的包豪斯建筑,那里居住著來自東亞、東南亞的移民工人和蘇丹難民,他們是移民的混合體。但這里是一個非常不安全的社區,到處都是癮君子和妓女。他們住在一個巨大的公交車站附近,這里就像一個迷你城市。我當時在想如果這里是一個太空港會是什么樣的情形,所以我在其中四處探尋,發現它非常有活力,是一個值得寫進書中的好地方。
二、創作理念:創作突破傳統的科幻小說
記者
目前國內引進了您的小說《中央星站》,您可以介紹一下這本書嗎?
拉維
我想要寫這樣一部科幻小說,故事中沒有主角,沒有英雄,也沒有惡人。我將自己成長過程中所有喜歡的事物都融入進去,描述普通人過的平凡生活,但每個普通人都有著自己的善惡;我想探索從未在美國科幻小說中看到的大家庭的概念,我們知道在美國科幻中總有一個西方式的孤獨英雄,但我想寫的家庭是由眾多遠近親屬關系、家庭責任組成復雜紛亂而廣闊的親緣網絡。我認為以色列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而我也正是這種家庭的一分子;我還想寫一個被婚禮和葬禮、儀式和聚會建構的世界。《中央星站》這本書包含了我上述所說的一切,它們共存于一個體系中,相互影響。所以這是一本既非常純粹的科幻小說,但同時又因為上述要素而不同于傳統的科幻小說。
記者
您當時創作《中央星站》的初衷是什么?創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困難?
拉維
我認為《中央星站》這本書所包含的元素是非常豐富的。它們看似有著遙遠的距離,每個部分都歸屬于自己所在的軌道,但同時又存在于同一個體系內,是相互影響的。《中央星站》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創作的,這本書花了我五六年的時間來創作,進展非常緩慢。因為它們并不是一個個獨立的故事,之間還有間接聯系,我要構思的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世界,所以創作起來還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
記者
您既創作科幻小說也創作奇幻小說,還獲得過世界奇幻小說獎,您認為這兩種不同的元素會對自身的創作有什么影響嗎?
拉維
我知道很多人會強烈反對我的觀點,但我真的不認為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有什么區別,對于我來說,它們都可以成為探索現實的工具。我的小說實際上同時跨越了幾個流派,通常結合了犯罪與偵探、歷史、科幻和奇幻等。雖然我寫了很多科幻小說,但我大多數創作的題材都是另類歷史,所以我并不那么看重流派。我有一本2020年出版的書,背景是公元6世紀的英國,但是里面卻有洗衣機和外星人,所以我覺得自己的創作還是蠻大膽有趣的。
記者
可以談談您未來的出版計劃嗎?
拉維
目前我有很多書要出版。下一本書是關于兒童的,還有一本書通過西部故事展現超現實主義的幻想,此外還有一本科幻小說和一本漫畫書要出版。我編輯的國際科幻小說集《全球最佳科幻小說》(The Best of World SF)2021年內會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并且英國版是由宙斯出版社(Head of Zeus)出版的精裝巨本。我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已迫不及待想看到成書了。它收錄了來自非洲、亞洲、歐洲等各大洲的小說,其中的中國科幻部分有陳楸帆和韓松的作品。也希望這個小說集今后有機會出中文版!
三、中國科幻:未來世界科幻發展的主要參與者
記者
您了解中國的哪些科幻作品,能詳細談一談嗎?
拉維
我很欣賞劉慈欣筆下的宏大宇宙,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韓松不走尋常路的小說,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關聯更密切的內容。韓松在《地鐵》這本書中談到了北京地鐵,我讀后一直非常好奇,想親自去看一看甚至乘坐它體驗一下,也希望這本書能盡快出英文版。這里也許存在一個我一直糾結的問題:科幻小說應去貼近“本來的生活”還是“可能的生活”?現在我正準備深入研究韓松的第一本英文短篇小說集《韓松入門》(A Primer to Han Song),并希望2021年能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為之作相關報道。
記者
現在中國科幻產業正處在一個起步期,大家都非常關注,您對科幻產業發展有哪些想法?
拉維
我認為起步期就代表著正在發生和正在前進。20年前,中國科幻的發展還處于一個十分落寞的階段,而現在的情況和以前很不一樣。我認為提到科幻我們不能只談論科幻寫作,因為寫作行業雖然是科幻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其實也是回報最少的部分。所以我認為科幻游戲產業,尤其是中國的科幻游戲產業,將會是科幻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板塊、主要參與者。
我目前住在英國,科幻作品的開發工作也都是在英國進行的。但是作品開發真的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情,我有一本書要改編成影視劇,已經制作了三年仍未完成。我們無法控制電影或電視行業,純粹靠運氣,如果運氣好也許結果也不會太糟糕,但你永遠不知道最終到底會如何。
四、世界科幻:第三世界國家
的科幻小說發展態勢喜人
記者
您如何看待當今世界范圍內科幻小說創作的狀況?經常聽到一些關于“美國科幻正在逐漸衰落”的言論,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拉維
從全球來看,現在的創作環境看起來很健康。不僅出現了非常優秀的年輕非洲與東南亞科幻作家,甚至有一些年輕的阿拉伯科幻作家開始活躍了。我們之前完全沒有關注到非洲國家的科幻發展,但正因為這樣,當有非洲、東南亞科幻小說出現時,就會更加令人興奮——第三世界國家科幻小說也在悄然發展。不過,盡管現在有更多的人直接用英語寫作 [ 比如我和法裔越南作家阿利亞特·德·博達(Aliette de Bodard)],但是目前在英語出版界,國際聲音仍然只是少數,翻譯仍然是一個問題。我希望自己主編的這套《全球最佳科幻小說》可以在推動全球科幻翻譯上邁出一小步。
目前國際科幻小說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相比較而言,美國的科幻可能正處于衰落階段。但我認為各國的科幻作家都可以通過發出新的聲音,提出新的觀點,讓全世界的科幻作家、讀者都能最終受益。
記者
當今世界科幻涌現了哪些新的流派?
拉維
我們正在等待下一個科幻小說流派的出現。很久以前,《驚奇故事》雜志(Amazing Stories)的編輯雷·帕爾默(Ray Palmer)說科幻小說每隔20年就會改頭換面。時間會讓一些新的東西涌現。這也是為什么當人們同一類型科幻小說讀得多時,就會對新一代作家的作品持觀望態度,因為新一代作家寫的往往是與當時主流不同的東西,人們的閱讀喜好習慣偏向于之前的作品,對新生代作品的接受還需要一些時間。
目前一個有趣的流派是太陽朋克,這是一種更理想主義的賽博朋克類型——關注智能城市 可再生能源,尋找與自然兼容的生活和繁榮的方式。我正在讀印度青年作家拉瓦尼亞·拉克什米納拉揚(Lavanya Lakshaminarayan)的《模擬/虛擬》(Analog/Virtual),它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涉及諸多與太陽朋克類似的主題,如近未來地球、技術的作用等,同時還強調了角色性格的復雜性以及情感對心理的影響。現在很多面向大眾市場出版的動作冒險小說在創作上容易變得套路化、模板化,我認為這種創作思路已經過時了,而《模擬/虛擬》及太陽朋克小說就很不一樣,它們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擁有充沛的感情。
記者
您如何看待科幻的民族性?
拉維
如果從表面理解,科幻民族性就是:我是哪個國家的人,我就要寫一部關于哪個國家的小說。但是,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覺得每個作家都在獨立寫作,發出獨特的聲音,表達不同的關切,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都是單獨的發言人,這就是作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