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黑井古鎮
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的黑井古鎮,自古以來因產鹽而興盛,是云南頗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如今,這里依然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古鎮沒有被涂上花哨的色彩,也沒有被貼上耀眼的標簽,一直保持著本真面貌。
關于黑井的文字和發展印記,無不留有咸咸的味道。所以,不管你以何種方式進入黑井古鎮,也不管從哪個角度或側面揭開它的面紗,你的腳步、目光、鼻孔、舌頭、心靈,都會沾上咸咸的味道。
黑井依山傍水,坐落于龍川江畔。小鎮本來與龍川江邊的其他村寨沒有什么區別,原來的名字也不叫黑井,可一頭牛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據清代《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人們為了紀念這頭黑牛的豐功偉績,就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后來干脆直接稱為“黑井”。
鹽,讓黑井的味道飄向山外,飄向大江南北。黑井世代男耕女織的生活因此被打破,人們紛紛參與到制鹽當中,各路鹽商也聚集于黑井,平靜的黑井如同煮在鍋里的鹵水,開始沸騰起來。
遠古時代,云貴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海底上升變成高山,而海水的鹽分卻沉淀在山底,隨后每經一次地殼運動,都會沉淀一層鹽分。黑井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間存在著3個鹽層,鹽層被地下水溶解后就形成鹵水,也就是鹽水。鹵水制成鹽需要經過過濾、消毒、煎煮等一系列工序。
透過歲月的窗口,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時黑井制鹽的繁忙景象。
鹽,讓名不見經傳的黑井享譽天下。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中亦提到了黑井的鹽,“云南產鹽不多,只白井、黑井、云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事實上,當時黑井的鹽不僅在周邊地區銷售,還由馬幫和鏢局經驛道運往“南疆數省,邊陲鄰國”。
建于明朝的黑井大龍祠內,至今懸掛著一塊清朝雍正皇帝題寫的牌匾。此匾長2米多,寬0.8米,匾上雕刻著9個龍頭,書寫著“靈源普澤”四個大字。這是雍正皇帝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也是一種歷史見證。
也許是黑井“累”了,也許是“海鹽”的力量太過強大,昔日富甲一方的黑井沒能逃脫衰落的命運。如今,人們制鹽的背影已經隱退到一段段發黃的歷史里,黑井猶如歷經歲月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坐在時光的邊緣……
在黑井,一切已歸于寧靜,靜得似乎能聽到陽光落在小巷石板上的聲音。要不是那些石雕、石牌坊,古戲臺、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臺的存在,誰也不敢把黑井昔日制鹽的繁榮景象與如今靜若處子的小鎮聯想在一塊。
古鎮上的武家大院是黑井最著名的一處明清建筑,系當年大鹽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大院依山就勢,布局獨特,整個建筑由四個天井組成,共有99間房、108扇門,四通八達,規模宏大,具有濃濃的黑井地方民間建筑特色。
斗轉星移,黑井古鎮和武家大院都歷經了滄桑變遷,那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那木刻花窗、雕梁畫棟上,無不在訴說著它們的歷史與曾經的輝煌。
行走于黑井,似乎在每一片瓦上都能讀到耐人尋味的東西,在每一塊磚上都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那深深的鹽井口雖然安裝著鐵欄門,可那一把把生銹的鐵鎖又怎能鎖得住人們追憶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