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文藝評論:新方位上的再出發
歷史與未來在2021年交匯,注定在時光的年輪上鐫刻下極其特殊而深刻的印記。而對于中國文藝評論而言,當后來的人們需要回望和重新審視他們的來路時,2021年這個不平凡的年份,也必將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鮮明刻度、一個值得銘記的永恒坐標。
鑒往知來、向史而新:百年視野下的回顧和展望
托爾斯泰說過:“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在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時間節點,回顧和總結黨領導下的百年文藝以及文藝評論事業的發展歷程、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無疑是本年度中國文藝評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評論家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的高度彰顯。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建黨百年與文藝評論”“黨的領導與百年文藝”“百年新文藝與當代城市文化”等主題,文藝評論界展開廣泛研討,以縱深而廣闊的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從壯麗斑斕的百年文藝畫卷中提煉歷久彌新、值得資鑒的歷史啟示和時代價值。鐵凝的《以史明志,吹響新征程的嘹亮號角》、李屹的《黨領導文藝百年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啟示》、王蒙的《文學里的黨史和黨史里的文學》、夏潮的《黨領導文藝評論的歷史啟示》、張炯的《中國共產黨與百年文藝理論批評》、董學文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陸貴山的《文藝觀念的歷史性創新——重溫文藝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毛時安的《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張福貴的《百年黨史與中國新文藝的邏輯演進及藝術呈現》等,將百年文藝置于歷史長河、文明演進、時代風云與思潮變遷之中,梳理脈絡、揭橥規律、明確方向,展現出鮮明的歷史主動精神和守正創新的正大氣象。
百年時空交織、風云激蕩,其中那些穿越歷史煙塵依然熠熠生輝的經典、彪炳史冊的名字以及其中所涵括的理論精髓,仍然需要重溫和思考,方能讀懂和接續。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藝理論評論界以各種方式,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回顧魯迅的思想和成就,重溫魯迅理想的燭照和魯迅精神的時代光芒。圍繞“建黨百年與紅色文藝經典”,煒熠的《時代和人民呼喚新的紅色文藝經典》 、王杰的《社會主義目標與百年“紅色經典”的文化價值》和一批關于文學、戲劇、美術、電影、音樂、舞蹈、曲藝等紅色經典作品的深度評論,力求在對經典作品的重讀解析中確立其當下的價值和未來的向度。
聚焦“典型”理論進入中國百年,王一川的《“典型”在現代中國的百年旅行——外來理論本土化的范例》等對“典型”這一中國文藝理論評論體系中的核心范疇進行反思,以期對當代中國文論及其對古典傳統的傳承作新的建構;高建平的《他律、介入、為民——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歷程》等,在對話交融中尋求在新的時代建設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新路徑。
與時代同頻、與創作共振:評論始終在場
2021年12月,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作為指導新時代新征程上文藝工作的又一綱領性文獻,在文藝評論界掀起了學習研究貫徹落實的熱潮。實踐充分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領導的文藝發展道路,不僅是中國文藝的唯一正確道路,也是中國文藝評論的必由之路。
一個時代的文藝評論,其使命和功能首先是抉發和闡釋這個時代文藝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等,因而必須具備面向時代、引領時代的敏銳眼光和判斷能力。2021年,聚焦體現民族復興時代主題、展現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文藝現象和文藝實踐,文藝評論界直面熱點、直抵現場,從作品出發,展開了具有理論深度和價值引導力的評論,如對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美術作品、央視《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特別節目等的思想性內涵、創新藝術形式和審美風格的全面探討,引發社會共鳴。在舞臺藝術領域,針對京劇《李大釗》、歌劇《紅船》、昆劇《瞿秋白》、話劇《谷文昌》《路遙》《紅旗渠》、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川劇《江姐》、越劇《核桃樹之戀》、評書《話說黨史》、雜技劇《戰上海》等一批建黨百年集中展示的優秀作品,著重從其深耕中國敘事、彰顯時代特色、探索民族化風格等視角切入,形成了評論集聚效應。
這一年,文藝評論對影視領域的一批重點作品給予了高度關注。針對《長津湖》《守島人》等影片,文藝評論或聚焦“新主流”概念,或探討題材“年輕態”拓展,或分析新媒介環境,對中國電影植根于中國歷史和現實、用光影講好中國故事給予了展望。而對不同題材類型的電視劇創作,無論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覺醒年代》《跨過鴨綠江》,還是現實題材《山海情》《在一起》《功勛》等,文藝評論對其中高揚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更富深度與層次的主流審美風格和典型人物以及作品的“破圈”現象進行了立體深入的解讀。文藝評論與觀眾一道,回應時代、閱讀生活,分享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和觀點,以在場的姿態和藝術的自覺為我們認識生活、認識世界開闊了視野。
風正帆懸、錨定方位:文藝評論的重構和省思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評論建設,增強朝氣銳氣,發揮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這對文藝評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21年7月,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央黨政群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出臺關于文藝評論的專門指導性文件,凸顯了文藝評論的地位和作用,無疑也標志著文藝評論迎來了重要的時代契機,發展圖景更加明朗。如何將“藍圖規劃”轉變為“現實畫卷”?各相關職能部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如中國文聯制訂印發了《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實施方案》,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藝術研究院、各地宣傳文化部門等分別召開了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座談會,中國評協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重點評論、品牌活動、人才培訓和陣地建設,首次舉辦了“文藝兩新”錦江論壇、文藝評論人才領軍班等,努力培養造就文藝評論新力量。
“每一種評論必須同時也是一種評論之評論。”立足新方位,文藝評論何為?文藝評論開始了自我提問,以“評論之評論”就當下文藝評論的理論與實踐展開探討,如舉行“批評的歷史意識”“如何開展建設性的文藝評論”等研討會,相關學術期刊開設“新文藝評論大家談”專欄等,重新思考“評論”對于文藝評論本身的意義。針對《意見》中明確提出的“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李屹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評論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強改進文聯系統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仲呈祥的《構建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傅道彬的《新生代文藝批評的“缺席”與“在場”》、張德祥的《別繞!文藝評論當開門見山》、王廷信的《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話語特征》等,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當代中國文藝創作具體實踐相結合,重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的價值,倡導“文質兼美”的評論文風,從而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評論話語體系。
面對文藝領域的新變化、新挑戰、新課題,文藝評論迫切需要探索建立擁有廣泛群眾性和強大引導力的新樣式、新話語、新業態,這在本質上事關文藝評論的可持續發展。本年度,一個源于科幻小說的時髦新詞“元宇宙”一石激起千層浪,“未來即當下”,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綜藝、短視頻、微短劇等新媒體文藝現象無疑是年度文藝評論的熱點內容和前沿話題。而尹鴻的《互聯網時代文藝評論體系的重構》、李明泉的《互聯網催生文藝評論表達與傳播創新》、胡疆鋒的《作為事件的網絡文藝與新文藝評論的再出發》等,則對互聯網語境下文藝評論的思維方式、表達手段、引領功能進行理性分析,以期有效引導這股新生力量,提升評論專業性權威性,造就文藝評論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態。
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傅謹的《文藝評論納入科研評價體系十分必要》、向云駒的《把文藝評論工作放在繁榮文藝更加重要的位置》、徐粵春的《聚焦“做人的工作”,匯聚新時代文藝評論強大力量》、胡一峰的《審美治理與增量變革——論新時代文藝評論的功能拓展》等從評論工作的實踐操作層面,對《意見》進行了系統思考和深度解讀,強調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使得我們在對中國文藝評論事業的整體考量與中國特色的深刻認識上,把握更為準確,視野更為廣闊,理解也更為全面。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重塑“批評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文藝環境越是紛繁復雜、亂花迷眼,越需要文藝評論這把利器、這劑良藥,越呼喚敢怒敢批、威武不屈的“批評精神”。《意見》中再次強調“倡導‘批評精神’”,“弘揚真善美、批駁假惡丑,不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娛樂化等推波助瀾”。中國文聯、中國評協舉辦的“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推優活動也回應《意見》要求,首次將短評納入評選范圍,增強評論的針對性、當下性。各類媒體紛紛推出“批評”類專題專欄,如中國文聯的“文藝觀察”、中國評協的“藝見”平臺以及《中國文藝評論》的“批評爭鳴”等,強化批評與創作之間的對話功能,一大批火藥味濃、辣味足的短評、快評、微評涌現,展現出戰斗力與說服力兼具、批評性與建設性相融的鮮明姿態。
正如魯迅所說,批評家理應成為“有害的”文藝的“鐵柵”。2021年,針對流量至上、“飯圈”文化亂象,理論評論工作者從藝術學、美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青少年文化等學科視角召開研討,以嚴肅科學、理性公正的態度,從學理層面深入解讀“飯圈”文化的產生機理和嚴重危害,探討治理方向。針對娛樂圈集中出現美丑不分的畸形審美,《人民日報》刊發系列評論,《光明日報》推出署名“關銘聞”的深度評論,《中國藝術報》推出“塑造新時代審美風尚”與“藝道馨聲”曲藝行風建設專欄等,回應社會關切,助力營造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立破并舉,破是手段,立是根本。這一年,在抵制畸形審美的整體氛圍中,文藝評論著力以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為旨歸,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文化特質”等主題,關注“國潮”現象、文化綜藝等,在堅守人民立場的審美本質中自覺探索文藝評論的民族化時代化特色,推動正確歷史觀、價值觀、文藝觀、審美觀的構建,在重塑獨立“批評精神”的努力中進一步彰顯文藝評論者的赤忱、專業和理性。
文藝評論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以“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的言說方式,在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和現象中檢視、甄別、挑選,然后把心血和成果鄭重地交付給讀者、觀眾,留存給時間和歷史。2021年,文藝評論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極深研幾、力耕不欺,2022年也將繼續攜朝氣和銳氣、以使命與擔當落筆新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