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今年將設立“大灣區文學獎”,省作協將以八大舉措催生更多“扛鼎之作”
記者從1月23日下午在廣州召開的廣東省作家協會工作會議上獲悉,廣東今年將設立“大灣區文學獎”“大灣區文學排行榜”,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學優勢,進一步凸顯文學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催生更多與灣區地位相符、與灣區形象相稱的“扛鼎之作”,不斷標注灣區文學新高度。
以八大舉措著力鍛造嶺南文學新高地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在所作的工作報告中總結了2021年工作,并對2022年工作進行部署。2022年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緊緊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主線謀劃推進文學工作,聚焦文學精品創作,守牢意識形態陣地,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新的趕考之路對文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作協將立足“雙區”“雙合作區”,加快培育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著力鍛造嶺南文學新高地。
張培忠在報告中明確,2022年廣東省作協將推出八大舉措:一是緊扣“做人的工作”的重要任務,加強理論武裝;二是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的中心環節,打造精品力作;三是突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特色品牌,筑就文學高峰;四是堅持“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的導向要求,提升粵派評論;五是把握“實現破圈和跨界傳播”的努力方向,拓展文學陣地;六是圍繞“向人民交出優秀答卷”的根本目的,優化文學惠民;七是牢記“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的殷切囑托,打造文學粵軍;八是強化“黨和政府聯系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作用,加強自身建設。
重點推出一批“扛鼎之作”
在緊扣“做人的工作”的重要任務、加強理論武裝方面,報告提出,推進理論學習精準化制度化、理論研究系統化體系化、理論宣傳分眾化對象化,更加自覺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教給的世界觀方法論謀劃發展、推動工作,綜合運用課堂講授、專題研討、現場體驗等方式,開發微課堂、舉辦網絡培訓班,實現駐粵中國作協會員和省、市作協會員作家培訓全覆蓋,進一步振奮精氣神,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在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的中心環節、打造精品力作方面,報告提出,要遵循創作規律,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學創作管理機制,不斷提高文學創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重點推出一批“扛鼎之作”;計劃在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永慶坊、潮州、粵西、粵北分別設立“新時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踐點”和“到人民中去”職業道德教育和文學服務示范基地,分主題、按板塊開展實踐活動,結合重要節點、按照創作題材策劃,支持作家下基層、接地氣,為作家提供積累素材、蹲點創作的便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組織“改革開放再出發——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主題創作、“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主題創作、鄉村振興采風創作活動、“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文學創作活動,努力講好廣東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突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特色品牌
在突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特色品牌、筑就文學高峰方面,報告提出,把握中國作協把“推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寫進工作報告的難得機遇,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血脈相連的優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的“雙區”、“雙合作區”發展戰略,繼續深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工作,通過開展作家主題采風、互訪交流、深度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強與港澳臺作家的交流互動,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鍛造成為新的文學增長點;推進廣東文學院改革,加掛廣東網絡文學院,立足全省、對接港澳、面向全國、兼顧海外,公開選調、招聘一批優秀的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人才,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核心隊伍,使廣東文學院成為真正的文學創作、研究專業機構。加快廣東文學館建設,定位為“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成為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大本營。
在全國文學評論領域發出廣東強音
在堅持“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的導向要求、提升粵派評論方面,報告提出,積極探索構建“粵派批評”審美體系和評價標準,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文學評論,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在全國文學評論領域發出廣東強音;倡導“批評精神”,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堅持以理立論、以理服人,旗幟鮮明批評不良思潮、不良傾向和畸形審美,多出文質兼美的文學評論;建設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陣地,用好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改進評論文風,推出更多文學微評、短評、快評和全媒體評論產品,推動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有效互動,營造健康的文學評論生態;組織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首屆廣東有為文學獎、中國長詩獎評獎;落實省委宣傳部領導批示精神,會同羊城晚報社,進一步共同打造“花地文學榜”品牌;召開重大主題創作和粵港澳大灣區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包括大型紀實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章石山著)研討會、楊克詩集《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盧衛平詩集《瓷上的火焰》研討會和王威廉、南翔、蔡東中短篇小說研討會以及詹谷豐散文集《山河故人》、耿立散文集《暗夜里的燈盞燭光》研討會等;推進《廣東文學通史》《廣東文學藍皮書(2021)》等編撰工作。
在把握“實現破圈和跨界傳播”的努力方向,拓展文學陣地方面,報告提出,精心辦好《作品》《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少男少女》雜志,加強廣東作協公眾號、廣東作家網、《廣東文壇》、作品公眾號、少男少女公眾號等宣傳平臺建設?!蹲髌贰冯s志開設“大匠來了”欄目,邀請國內頂尖學者開展深度訪談;扶持生態文學,開辟微小說欄目;在開辦微信公眾平臺、官方抖音號基礎上,在小紅書和B站拓展宣傳陣地?!渡倌猩倥冯s志著力打造“廣東兒童文學方陣”“小說實力派”“詩路花雨”等欄目,實施“小作家文學大講堂”計劃、“文學社指導老師培訓”計劃。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等載體,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術化學理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闡釋。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學作品改編、衍生、轉化的有效機制,推動文學與電影、電視、戲劇以及網絡視聽、游戲等文藝形態的深度融合、聯通發展,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文藝和文化的生產力。
開展“文學四進”活動
在圍繞“向人民交出優秀答卷”的根本目的、優化文學惠民方面,報告提出,組織好“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進基層等活動,舉辦面向基層作者的作品改稿會、點評會和文學講座活動,線上活動、線下活動同時進行;努力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學志愿服務體系,采取文學講座、作品鑒賞會、贈書等形式,把文學送到基層老百姓中去,促進文學成果全民共享;開展“文學四進(進社區、進工廠、進警營、進校園)”活動。推動文德路紅樓建設“廣東左聯作家紀念館”,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在牢記“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的殷切囑托、打造文學粵軍方面,報告提出,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抓好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建設。把培養領軍人物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加大文學名家資助扶持和宣傳推介力度,多為作家辦實事、辦好事,鼓勵大家名家發揮傳、幫、帶作用;抓住重大主題和重點領域,抓住具有創作能力的作家會員并賦予創作任務,形成良好的創作生態;大力培養文學骨干人才,實現高層次文學人才數量穩步增長,形成多個有特色、有實力的廣東作家群體,形成引領文學事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方陣;繼續邀請全國名家與名刊名編為導師,以結對方式對100名具有潛力的80、90后青年作家、網絡文學創作骨干進行文學創作指導。引導青年作家守正道、走大道;組織第二屆省作協簽約評論家聘定工作;聯合舉辦“王蒙青年文學會”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出版《廣東青年評論家叢書》。
在強化“黨和政府聯系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作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報告提出,切實加強作協的全面建設,深化改革,優化職能,加強服務,抓好軟硬件建設,強化統籌協調,打破體制壁壘,延伸聯系手臂,擴大工作覆蓋面,辦實事、解難事、真辦事,全力把作協組織建設成為真正的“文學工作者之家”;做到文學工作手臂延伸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覆蓋開展到哪里,在省作協下設的專業委員會和主管的社會組織探索建立功能性黨支部;組織編撰《廣東省作家協會志》;發揮組織優勢,匯聚各類社會主體的資源和力量,不斷拓展“大協作”工作渠道,形成文學工作合力,共促文學事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