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除外
和許多人一樣,閆純君第一次見到“詩歌除外”這四個字,是在飄著油墨味的語文試卷上。最后一道作文題,要求排除那種特殊的文學體裁。
然而數年之后,成為老師的閆純君,開始教山里的孩子寫詩。第一節課,她把詩的定義寫在紙條上,在學生面前撕掉,“詩不用這個定義,由你們的心定義”。
找不到“詩意”的地方
一切順利的話,畢業之后,天津師范大學學生閆純君將去往泰國,在一所孔子學院教授漢語。然而時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閆純君出國任教的計劃一拖再拖,不得不回到家鄉山西呂梁,參加各種考試,尋找一份工作。
離她家不遠的柳林縣,有一所學校正在招聘特崗教師。“龍花垣”這個名字讓閆純君印象很深,她看過一部偶像劇,女主角生活的地方有著相似的地名。
電視劇里,那個地方山清水秀,充滿詩意,閆純君滿懷期待地報了名,順利通過筆試、面試。父母不放心,陪她去學校實地考察。
跑這一趟,三個人都傻了眼。
“垣”在當地方言里,是“山頭的一塊平地”。龍花垣學校坐落在山頂,從柳林縣城過去要翻過兩座山,穿過一條溝。一塊四方的水泥地面兼具籃球場、操場、停車場功能。旱廁里,數不清的綠頭蒼蠅用嗡聲宣示主權。閆純君想不出一句美好的話,能用來形容這里。
她的父母先遲疑了,問她:“環境太差,你要待嗎?”
閆純君陷入糾結之中。一方面,她想起曾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講述鄉村教師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讓他們記錄身邊的小小世界,孩子們筆下滿是純凈和希望;一方面,她又怕自己克服不了艱苦的條件。最終,對未知生活的好奇心勝出了,閆純君簽下工作合同。
來到龍花垣學校以后,閆純君回憶,自己總有種錯覺,“誤入了哪個文藝片導演的攝影棚”——學校的設施和環境過于“復古”,講臺被幾塊磚墊高,桌子、凳子是懷舊電影里常見的款式,關不住的教室大門需要用凳子抵住。假如風吹開了12個班級其中一間教室的破門,可以看到衣著樸素的孩子們,臉上黑黢黢的,仿佛剛從煤炭里鉆出來。
在這里,不洗臉可能要比洗臉干凈。因為學校位于山頂,無法打井取水,家家戶戶都修建水窖,收集雨水來用。閆純君在學校,每天從水窖接上一盆帶著土色、完全看不見盆底的水進行洗漱。一旦回市區的家,她看見水龍頭流出清澈的熱水,都要激動一番。
龍花垣學校實行九年一貫制,小學部一個年級一個班,每班20人左右,初中部一個年級兩個班,每班30人左右。因為學校食宿免費、寄宿制管理且兩周放假一次,周邊需要務工且并不富裕的家長便把孩子送到這里。閆純君報考的崗位,是初中語文老師。
她原以為,自己從入校起便是“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了。然而這個設定在她第一堂課前的幾個小時被臨時改變:校長在上午11點告知閆純君,下午第一節上英語課,以后就帶初中的英語和政治。
閆純君硬著頭皮上了第一堂初中英語課,因為沒有準備教案,她臨時和學生們聊起對英語的認識,問他們計劃英語考試考多少分,孩子們對這個話題或逃避或毫無興趣,有人報出“50分”的答案。
年輕的閆老師擁有了從教生涯中第一個“語重心長”的時刻,她望著窗外遠處的兩座山說:“如果你們只待在村子里或者柳林縣里,英語是沒有太多幫助,但你們還這么小,學好英語可以走得更遠。”
比沒有準備教案的英語課更難熬的,是山里的蚊蟲。閆純君經歷了好多個被叮咬到無法入眠的夜晚;因為最初不適應旱廁,她曾忍了幾天不大便,忍到便秘,最后只能羞澀地拿起開塞露。
她也觀察到校園生活的另一面。55歲的校長每天早晨5點半就起床陪學生跑操,一天不落。因為不少學生家庭貧困,父母離異,所有老師都在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冬天,老師會挨個檢查學生們有沒有穿上秋衣秋褲。哪個學生頂著濕漉漉的頭發出現在校園里,總有老師呵斥他回去擦干。飯碗不見了、暖壺碎了、和同學吵架了……學生會向老師求助,閆純君決定,“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的老師”。
在同一個班里,學科總分860分,有人能考到680分,也有人是150分。有一次,閆純君氣得要打學生手板,“孩子伸出十個黑乎乎的手指頭”,她一看心又軟了。為了幫學生提升成績,她放棄了集中收集、批改作業的方式,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讓學生們寫完以后一個一個交到她的辦公室兼宿舍,她一邊改一邊教。
學生走出教學樓以后,再走10米,就來到閆老師的宿舍。她的生活與辦公兩用桌上,試卷與碗筷交替堆放。午間12點到2點,晚間6點到7點半,晚自習以后的10點到11點,都是閆老師宿舍的“談心時間”。
同學間的矛盾、暗戀誰的心事都可以告訴她,有人煞有介事地強調“不許說出去”,也有人拿過老師的手機,用她的社交平臺賬號給自己的賬號點贊、加關注。
也是在那間小屋里,閆純君聽學生講起父母離異再婚的故事、下礦掙錢的故事、外出務工的故事……閆純君感到心疼,十二三歲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卻早早領略了生活的復雜況味。
在一次家訪中,閆純君很熟練地向同行的老師介紹,這是某同學的弟弟,叫什么名字,這是某同學的妹妹,又叫什么名字,惹得那位老師很好奇:“這是你親戚?”
和同學愈發親近以后,閆純君又惦記起那部當初鼓勵自己走進鄉村校園的紀錄片。2021年9月,在成為老師的第二個新學年伊始,她準備了第一堂詩歌課。
她撕掉了詩歌的“定義”
閆純君把網絡中找到的關于詩歌的定義寫在一張紙條上,上課時,她快速念了一遍,然后問同學們,記住了嗎?
沒有一個孩子舉手。閆純君馬上撕掉了那張紙條,對學生說:“寫詩才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不需要懷才不遇,不需要長發飄飄,雖然這一刻你們是教室里的學生,但下一刻你們拿起筆,你們就是詩人。”
閆純君后來回想,從專業角度看,自己這種教法可能不完全對,但目的是讓學生自信地提筆,記錄內心所想,“先不管那么多”。
那堂課的最后10分鐘里,十幾歲的孩子們開始展現非凡的自信和才華。他們從老師的PPT里讀到了幾首同齡人寫作的詩歌,便一個個開始低頭創作。
“心靈的燈/在夜晚光明/在白天熄滅”(小霞)
“書/你內心這么豐富/是不是就沒有什么煩惱了”(小霞)
“那個身影/跟偉大的母親相差無幾/她勤勤懇懇/毫無怨言”(阿豪)
下課后,閆純君趴在辦公桌上,給好幾首小詩寫評語,不吝贊美,“這首小詩太驚艷了”,她寫上3個感嘆號,又寫道“我被你的文筆和細膩驚艷到了”。
后來,寫詩成了這所學校的流行文化。有學生提交作業時,夾上一張字條,上面是新寫的詩;有時不是一首詩,而是一封傾訴的短信,講自己在家庭和人際關系中遇見的困境。閆純君回復每一張紙條,給詩寫評語,寫疏導學生心理的句子。
阿豪最愛寫家和母親。在收到這個小男生的詩之前,閆純君只知道他是班里的“睡覺大王”,家訪以后才知道,他父母離異,各自組建新家,阿豪跟過母親,初中以后又跟著父親。他在兩個家庭里都找不到安全感,卻又對家庭的溫暖充滿渴望,于是在詩里寫下對家的理解——“有了它/生活的一切痛苦都是那么轉瞬即逝”。
在后來的作業本里,阿豪附上了一首《孤獨》,一首《火把》,字里行間,透露著少年內心的壓抑和迷茫。閆純君給《火把》寫評語,最后一句是:“希望你能堅持尋找心中的‘火’。”她開始不動聲色地給予阿豪更多關注,上課時多看他幾眼,改作業時留意他的學習狀態。
閆純君發現,寫詩這件事,讓孩子們開始發生改變。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小偉,原本是“每個班都有的那種‘隱形人’”,不惹事,不學習,話不多,成績也不好。
第一堂詩歌課,小偉交上來的是“一聲口令下,賽車猶野馬。一次的勝利,沒贏也沒關系”。閆純君說,這首詩本身不完美,但她看到平時安靜、沒存在感的學生寫出“賽車猶野馬”的速度和“沒贏也沒關系”的態度,會為這種“反差”驚嘆,“我看見這個不善言辭的小孩,內心的寬廣世界和豁達態度”。
那之后,閆純君給了他更多的鼓勵。小偉開始狂熱地創作小詩,他用詩歌寫書籍、家人、祖國甚至包括天堂和地獄,還記錄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他被同學稱為“詩人”,非常享受這個外號。
“不過,他的小詩有時候并不能稱之為詩,僅僅是分行書寫的一段話。”閆純君說,但她藏起了批評,反而給小偉寫下這樣的評語:“老師能感受到你的思想正像一只小鳥,飛出了囚籠,堅持用文字表達自己,看好你!”
小偉把這張便利貼評語貼在每天使用的水杯上。如今,他成了課堂上踴躍表現的學生,聽課、記筆記也很認真。
“雖然我是第一次當老師,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詩歌的力量,看到了鼓勵的力量,看到了教育的意義。”閆純君充滿成就感地說,“沒有笨孩子,只有暫時還沒發現興趣點的孩子,我非常榮幸幫助小偉發現了他的興趣,使他變得更開朗和自信。
在某一天的作業本里,閆純君收到了妮妮的第一首詩。
“從前的我/喜歡玩樂/喜歡交談/喜歡交友/很快樂
那件事后/學會裝乖/學會假笑/學會說謊/很假
現在的我/不愿相信/不愿真心/不愿多說/很冷”
在閆純君的印象里,妮妮是一個嬌弱的女孩兒,說話輕聲輕語,不敢直視他人,和母親打電話總是哭哭啼啼,“像一只未展翅的蝴蝶,藏在厚厚的繭里”。那首詩讓閆純君很忐忑:“‘那件事’,指的是什么呢?”
晚上,閆純君把妮妮叫到辦公室,問她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所想。在老師的小屋里,小女生說出了很多心事,包括父母的艱辛、友情的破裂、學習的壓力等。
最后,她敞開心扉講起詩里提到的“那件事”:最好的朋友最近跟另一個女生更親密,開始不理妮妮了。
閆純君說,由于年齡差距和理解力差異,自己對學生情緒里的“小打小鬧”確實無法感同身受,但她記得年少歲月里,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十三四歲少年心中,可能是了不得的痛苦與糾結。
從那首小詩引發的對話開始,妮妮更愛來閆老師的小屋了。她會傾訴沮喪和困惑,閆純君教的物理課和思政課也成為妮妮最喜愛的科目。
閆純君享受著山村小學的時光。母親在家收拾東西時,要扔掉她的一盒彩色鉛筆,閆純君第一反應是,班里的小霞不愛說話,但很喜歡畫畫,便把那盒鉛筆帶給了小霞。
父母看出了閆純君的投入,他們打趣說,獨生女兒像是參加了綜藝節目“變形記”,從之前怕冷、怕臟、不會做飯的小女生,變成了一名負責任的教師,學會了做飯,在簡單的宿舍里“不改其樂”。
在詩歌課上,閆純君給學生播放模仿古人吟唱詩歌的視頻,講詩歌里文脈和情感的流傳,千百年經久不散。學生們也學古人用方言讀詩,“三晉方言”的嘶吼在教室回響。閆純君沒想到的一個“后果”是,語文老師為此頭疼,因為學生開始用方言讀課文了。
閆純君喜歡山頂的夜空,星星又多又閃,讓人有“宇宙蒼穹的壯闊感”。“好像我就站在銀河系里,他們都漂浮在我身邊,涌動、跳躍、冰冷地燃燒。”
小霞在詩里寫過星星,講的是流星錯過了月亮,月亮羨慕星星成群結隊。
“流星/你穿過夜晚的天空/與月亮剛好錯過/卻沒有辦法再次相遇
月亮/你看到星星的伴侶/是否會有些辛酸和孤獨。”
絢爛星空之下,是孩子們繞不過去的現實。閆純君也明白,寫詩并不能改變生活現狀,高考試卷也不讓寫詩。學校的升學率不高,學生中的很多人會像他們的上一輩一樣,在附近的礦場工作,或者去縣城開車、收廢品、做保安、擺攤賣小吃、為紅白喜事演出……但閆純君認為,寫詩至少能讓他們不砸玻璃不打架,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多抬頭看看天上的星空,想起家鄉的山。
也正是那兩座山,其間的山溝里沒有手機信號,會發生塌方,雨天會泥濘難行。閆純君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后悔,她說,慰藉可能是漫天的星星,也可能是夾在學生作業本里的一百多首詩和小屋里的交談。
在詩里,他們都是自由的
僅僅在兩年前,這一切還完全不在她對未來的設想之中。
大學畢業前的最后一個秋天,閆純君看見班級群里有人發了孔子學院的報名通知,她滑動鼠標,發現了一個“新聞傳播”方向的志愿者崗位,又聽了一場學校組織的宣講會。激情被點燃了,她沖回宿舍向好友宣布:“我要去泰國教漢語!”
“扯淡呢?”好友一臉費解,表示往屆的師兄師姐都在京津地區的傳媒領域發展,且閆純君已經為考研準備了半年。
閆純君沒有考慮去大城市,放棄了考研,瞞著家人,全心全意地申請泰國一所孔子學院的志愿者崗位。
沒有漢語教學經驗、不是師范專業出身,閆純君臨時自學了剪紙、中國結等傳統手藝,在面試考場上了第一節漢語課,打起了高中體育課上學的太極拳,熱情地侃侃而談。之后的某一天,她收到一份擬錄取通知,才回家告訴父母。
起初,父母認為這是女兒的“異想天開”“玩笑話”,但閆純君很堅決,她講述了前因后果,保證任期結束回家。
在那段日子里,閆純君一直在搜集、整理學校的資料,和一同入圍的小伙伴成立了“曼谷小分隊”,設定了假期聚會的路線,甚至幻想了相聚的場景。這群年輕人在2019年12月去往大連外國語大學,培訓泰語、茶藝和繪畫。
那個12月,一起備戰考研的同學走進考場。閆純君在大雪紛飛的大連給她們發去祝福和培訓趣事,同學向她訴苦,因為一位“不知知網”的明星博士,研究生招生和畢業審核都更加嚴格了。
也是在那個12月,后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初露爪牙。一個月后,武漢封城。
當時,閆純君并未預料到,新冠肺炎疫情會改變她的人生軌跡。然而那一年,返校日期一改再改,最終定在6月。畢業典禮取消了,前往泰國的計劃中止了。大家都在等待消息,但沒有人有準確的消息。
5月的赴任日期一過,閆純君感覺自己像“風中的蒲公英”,不知道下一步的去處,直到她來到龍花垣,在這個不怎么詩情畫意的地方,找到了真正的詩意。在那些便利貼上、作業本里、草稿紙上、專門寫詩的筆記本中,少年用稚嫩的筆體寫著點滴思緒,借詩歌的力量跳出課本和大山。
閆純君說,這些孩子大多家境一般,與父母聚少離多,怯懦的、回避的他們,被詩歌賦予表達的勇氣。因為在詩里,他們是自由的、特別的,甚至是“厲害”的,不會遭到貶低和比較。
在龍花垣工作了幾個月后,閆純君得知,去泰國任教的志愿者計劃再次啟動了。但她沒再動心,只是偶爾懷念那個秋天的下午,她跑回宿舍,沖動地對好友講著自己的出國計劃。時間流逝,閆純君記得,她與好友幻想著未來,那些場景里,沒有排除“詩歌”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