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路上說小妖
易被人忽略的小妖在《西游記》中數量最為龐大,獅、象、鵬三怪手下就“共計算有四萬七八千”,獅駝城中小妖匯成的惡氣沖天,悟空見了也“嚇了一跌,掙挫不起”。獅、象是文殊、普賢的坐騎,大鵬與如來有點親誼,他們三人出馬足以收伏三怪,但如來的陣容卻是“面前五百阿羅漢,腦后三千揭諦神”,似是要在氣勢上壓倒那四萬七八千小妖。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時,屬下“計有四萬七千余口”。那些小妖或隨班操備,或隨節征糧,“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鐵桶金城”。后來悟空被唐僧趕回花果山時就關心地問:“我當時共有四萬七千群妖,如今都往那里去了?”他還率領“本洞小妖”,將千余獵戶“一個個石打烏頭粉碎”,尸首“都推在那萬丈深潭里”,那些猴子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小妖。
多數妖怪身邊的小妖卻少得多。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比較寒酸,巡山只是“點起三十名小怪”,家底總共“不過有四五百兵”,與悟空對陣時也只能“點起大小群妖,有三百多名”。黃風怪手下稍多些,“除了大小頭目,還有五七百名小校”,積雷山的玉面公主為助牛魔王作戰傾洞而出,“前后點起七長八短,有百十余口”,壓龍山狐怪手下也只有“妖兵二百余名”。黃眉怪算是神氣的,“有四五千大小妖,一個個威強力勝”。七絕山的蟒精最可憐,它修煉尚未到家,還不會開口言語,身邊一個小妖都沒有。作者似是綜合考慮妖怪的性情、法力與勢力范圍大小等因素,給它安排小妖的數量。
有小妖供使喚,妖怪就省心多了。對外守洞巡山、坐夜打梆,乃至抓住唐僧繩纏索綁都是小妖的活。作品中常有類似的場景:悟空為救唐僧打破洞門,守門小妖就趕緊稟報:“禍事了!”若是實力較弱的八戒或沙僧,則稟報說“買賣來了”,接著便給妖怪送上批掛兵器。至于對內,洞府的整潔、燒火遞茶與酒宴服務什么的,也全都由小妖操辦,妖怪安寢,也有幾個抹粉搽胭的山精樹鬼展鋪蓋伏侍,“脫腳的脫腳,解衣的解衣”。小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燒火的只管燒火,巡山的只管巡山”,有它們左右環繞,妖怪的生活算是有個模樣了。
妖怪與對手廝打時,身后一眾小妖就搖旗吶喊,壯其聲威。獅、象、鵬三怪與悟空對陣,“前前后后,有三萬多精,都執著精銳器械,出洞擺開一個三才陣勢”;金角大王與悟空對陣時,身邊小妖雖只有三百多名,但“一個個拈槍弄棒,理索輪刀”,殺氣騰騰的氛圍環繞了對手。紅孩兒身邊小妖較少,但它們干的是技術活,與悟空交戰前,只有十個小妖“推出五輛小車兒來”,然后“將車子按金、木、水、火、土安下”。紅孩兒打不過悟空,那五輛小車就涌出紅焰焰的大火,“煙火迷漫,真個是熯天熾地”,悟空只得敗退,八戒逃得更快,“把老豬弄做個燒熟的,加上香料,盡他受用哩!”
小妖不多,但洞府中各種活得有人干,那紅孩兒自有辦法。悟空剛到號山就聽到哭訴:“常常的把我們山神土地拿了去,燒火頂門,黑夜與他提鈴喝號”。那批山神土地“都披一片,掛一片,裩無襠,褲無口的”,全無神祇莊嚴相,而原因則是“小妖兒又討甚么常例錢”,個個兇神惡煞,有的“有一丈二尺的身子”,山神土地哪里是它們的對手,“只得捉幾個山獐野鹿,早晚間打點群精”,“若是沒物相送,就要來拆廟宇,剝衣裳”。山神土地好歹也是天上派駐人間的官員,可是卻被小妖們整得“一個個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小妖討得“常例錢”也不是全歸自己享用,悟空變成“總鉆風”混入小妖隊伍,開口就要那些小鉆風每人交五兩銀子的“見面錢”,以上欺下是小妖隊伍中的常態,而小鉆風見來了新上司,“即忙唱喏”巴結,主動帶他去找同伴可多收點“見面錢”。
小鉆風不懷疑悟空自稱總鉆風,是因為妖怪確實提拔一些小妖為協管。獅駝山那兒就“列著有百十大小頭目,一個個全裝披掛,介胄整齊,威風凜凜,殺氣騰騰”。能排出這么多,是因為小妖基數的龐大。有的妖怪手下總共百十個小妖,選拔的頭目也只有個把,此時其地位與作用就更為重要,西行途中有兩個妖怪就是受頭目慫恿才捉拿了唐僧。黃風嶺的虎先鋒擅自捉拿唐僧,黃風怪驚張道:“我教你去巡山,只該拿些山牛、野彘、肥鹿、胡羊,怎么拿那唐僧來?”先鋒只顧表功,還力主立即食用:“大王,見食不食,呼為劣蹶。”黃風怪則以“與你拜為兄弟”為激勵,要它將悟空也抓來。類似的景象還發生在通天河,靈感大王因敗于悟空,不敢且無捉拿唐僧之策,這時鱖魚精獻上了凍河融冰之計,靈感大王大喜,允諾“捉了唐僧,與你拜為兄妹,共席享之”。
有的小妖對捉拿唐僧也很起勁,甚至想以此為晉升之途。隱霧山的豹子精連八戒都打不過,眼見捉拿唐僧無望,只得在洞中“默默無言”呆坐。手下的狼怪獻上了“分瓣梅花計”,豹子精依計行事,果然成功,當即提拔它為先鋒,其他小妖也歡呼雀躍,紛紛建言獻策。有的提議將唐僧“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噴噴的大家吃一塊兒”,有的認為“還是蒸了吃的有味”,有的主張“煮了吃,還省柴”,有的則想吃咸肉,“著些鹽兒腌腌,吃得長久”。不過等悟空打進洞來,那些小妖又“一個個魂飛魄散,都報怨先鋒的不是”。還有那銀角大王,本來畏懼悟空的神通有點怯場,但遭到了小妖的批評:“大王,怎么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之威風?你夸誰哩?”小妖們還表示,大家“合力齊心,怕他走了那里去”。
小妖想吃唐僧肉,但對能否挨得上卻是心存疑慮。在獅駝嶺,悟空化身小鉆風,嚇唬洞前小妖,說看到孫悟空在山澗里磨杠,“磨得明了,先打死你門前一萬精”,唬得小妖們“一個個心驚膽戰,魂散魄飛”,然后悟空乘機做起了思想工作:“那唐僧的肉也不多幾斤,也分不到我處,我們替他頂這個缸怎的!不如我們各自散一散罷。”眾妖深以為然,一萬小妖“嗚的一聲都哄然而去了”。不過也有妖怪明言讓小妖分享,獅怪就宣布:“各散一塊兒與小的們吃,也教他個個長生”;另一個青牛怪也告訴小妖,待殺了唐僧,“大家散福受用”。擺出有福同享的姿態,是要它們有難同當。那些小妖果然也肯奮勇爭先,麒麟山上小妖擺開陣勢,“森森羅列執干戈,映日光明;密密挨排展旌旗,迎風飄閃”,以至于“行者見了,不敢前進”;平頂山上那一戰,小妖們“越打越上,一似綿絮纏身,摟腰扯腿,莫肯退后”,弄得悟空也沒奈何。
魯迅曾稱《西游記》“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對小妖的描寫即是如此。悟空用繩系住獅怪的心肝,惡斗時便猛抽繩兒。作者此時不忙著寫痛苦不堪的獅怪,而是著筆于助戰的小妖:“眾小妖遠遠看見,齊聲高叫道:‘大王,莫惹他!讓他去罷!這猴兒不按時景,清明還未到,他卻那里放風箏也!’”又如在平頂山,金角大王正與悟空斗得不可開交,冷不防聽到被悟空分身打得星落云散的小妖齊聲喊道:“大王啊,事不諧矣!難矣乎哉!滿地盈山皆是孫行者了!”小妖的插科打諢,頓時將你死我活的激戰變成了供讀者欣賞的游戲。
《西游記》改編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作,那些作品里雖也有白虎精、馗頭鼉龍等妖怪,但都是單打獨斗,并無小妖相助,《西游記》中的那許多小妖純是改編時才現身紙上。其中有些在情節進展時起了重要作用,悟空哄騙平頂山的精細鬼與伶俐蟲一節,作者竟洋洋灑灑地寫了四千余字,圍繞獅駝山的小鉆風也寫了近三千字,關于豹頭山的刁鉆古怪與古怪刁鉆、碧波潭的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以及麒麟山的有來有去,也都有相當篇幅的描寫。西行路上的小妖屢屢現身,或奸詐,或呆傻,或兇神惡煞,或阿諛獻媚,其言行易使讀者聯想到當時社會上胥吏、家丁、馬仔、破落戶一類人物,作者并非憑空寫來,小妖世界其實同樣也是人世間影像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