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直播”時代的種種風景 ——2021年報告文學的閱讀筆記
報告文學與非虛構的糾纏與分裂,使得讀者深感困惑。在我看來,無論稱“報告文學”還是名“非虛構”,其關鍵在于作品的生成必須堅守此類寫作的基本倫理規范,客觀真實、富有意味地呈現出書寫對象存在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人性價值。
2021年的報告文學創作,給讀者以漫步春山秋園滿目花開果碩的感覺。在如山海星辰般廣博的書寫時空中,躍動的作者自得其所、各擅其長,他們的激揚文字將本年度的報告文學界域演繹得頗有一些色彩斑斕。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某種“年份”的特質,或為歷史編年的第一手檔案,更多的作品則是以現在進行時的方式,“直播”這個時代的種種風景。至于說,在山海星辰間詩意地穿行,在一些優秀作家的作品中已然可見,但就報告文學創作的整體而言,這還只是一種期待。
“有我”的歷史非虛構
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一年也有一年的殊異。
2021年報告文學的“年份”作品,自然與本年度獨特的主題文學創作緊密關聯。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與此相關的黨史、革命史主題寫作成為本年度一大燦然醒目的熱點。其中,海江和凌翼的《孕育》,聚焦北大紅樓,再現李大釗、陳獨秀等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思想,從多個方面“孕育”黨的誕生的歷史場景。何建明的《雨花臺》,以眾多雨花英烈忠于人民、忠于黨的人生故事的講述,謳歌一代共產黨人崇高的犧牲精神。高建國的《死生契闊英雄山》敘寫魂歸英雄山的山東早期黨的領導人王盡美、鄧恩銘、劉謙初等英烈的事跡,篇短意豐情長。另有謝友義的《赤魂·赤土·赤旗》,刻畫“廣東海陸豐農民運動群雕”,袁杰偉的《蛻變》記述中共第一個工人黨員李中的人生行路,唐明華的《乳娘》、鐵流的《靠山》、鐵流與趙方新合作的《烈火芳菲》等,挖掘“乳娘”等感人的大愛故事,呈現黨以初心信仰贏得人民,人民永遠是黨的靠山的歷史邏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丁曉平的《人民的勝利》通過書寫人民解放戰爭和籌備開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新中國是這樣誕生的”。這類規模化的非虛構主題寫作,是對紅色敘事的直接豐富,也是以文學的方式所進行的有效傳播。
報告文學是時代文學,而與時代深有聯動的歷史存在也是這一文體書寫的重要題材。歷史非虛構寫作能否獲得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作品是否“有我”,即這類寫作是否達成歷史存在的客觀性與歷史敘事的主體性之間的有機融合。這里的“有我”或主體性介入,主要是指作者對歷史主題寫作能夠尋得自適的具體的寫作主題,對書寫對象具有某種發掘、發現和研究的能力,以及文本組織中非虛構敘事藝術的建構等。
基于此種理解,2021年度徐劍和丁曉平的黨史主題報告文學是值得關注的作品。徐劍的《天曉——1921》,以對建黨元年大歷史的鉤沉探微和一大代表人生命運的敘寫,存真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新致遠的初心使命,譜寫出一曲崇高壯美的信仰之歌。作品沒有過多地沉潛于具體的建黨歷史的鋪展,而是圍繞一大代表在時代大歷史中個人命運的流轉歸宿,生動地詮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真諦,書寫中流淌著歷史詩性。丁曉平的《紅船啟航》回溯一大前后的歷史現場,報告當代紅船精神的凝聚和弘揚,將偉大的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貫通于一體。作者不做歷史資料的搬運工,而是直接觸摸歷史檔案,通過田野調查走近歷史現場,使得作品的敘事顯得真實又厚重。
生態文學的新色彩
2021年10月,一場以“新時代生態文學觀與生態報告文學創作”為主題的2021全國生態報告文學理論研討會,在江蘇鹽城東臺黃海森林公園舉行。會議召開處即是對生態主題的美好詮釋——在鹽堿灘涂上建成的近七萬畝綠園,不正是人間創造的生態奇跡?徜徉其間,天光海韻與綠世界,大自然的詩意撲面而來。徐向林的《黃海森林》記述了黃海林工50年接續奮斗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故事,彩繪出海、灘、鳥、林、河一體宛如童話的海上森林美景。研討會期間,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在昆明召開,鹽城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名單。這是巧遇,卻也表明生態報告文學創作進入了新時代。在這樣的語境中,作家生態創作的動能得到了激發,作品具有了新的色彩和意境。
2021年生態報告文學的寫作相當活躍,作品的構架或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某方面的宏觀全景,或凝聚在某一自然物事的探索和發現,主題取向上由生態問題的揭露轉向對生態建設成就的報告,由對自然的漠視轉向對自然的敬畏,反映出作家新的生態文明觀。薛亦然的《滿城活水》寫的是“我的天堂我的水”。水之于蘇州是它的建構命脈,是它的氣質精神,是它的形象代言。在過往與現實的流程中,作者鉤沉蘇州水的歷史,講述蘇州人與水的故事。“滿城活水”是現代蘇州人創造的古城美麗水生態的實景。余艷的《春天的芭蕾》和連忠誠的《大別山:一家人的朱鹮保衛戰》都敘寫了人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之間的故事。“春天的芭蕾”是那美麗而有靈性的動物,余艷寫得唯美而動人。曾經的“老槍桿”被一只鶴求救的眼神軟化,救下替它療傷,白鶴知恩圖報,“老槍桿”則“用一輩子護鳥,償還自己曾欠下的血債”。連忠誠筆下的“鳥人”黃治學為拯救瀕危的朱鹮,攜妻帶女,離開安居之所,來到大別山與鳥為伴。這兩篇作品從微觀視角通過典型個案的細寫,呈現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和自覺。李青松的生態報告文學作品集《相信自然》,內中有《大馬哈魚》《鰉魚圈》《烏賊》《水杉王》等近30個單篇。由這些篇名可知作者專注于生物世界的具體存在,探索它們的奧秘,發現萬物本有的法則,人類或許可從中獲取某種“仿生哲學”。
2021年,中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古岳的《源啟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誕生記》和任林舉的《虎嘯——野生東北虎追蹤與探秘》適時推出。青海作家古岳得地理之便和已有生態寫作的積累,新作開闊大氣,為讀者真切靈動地描繪出三江源特有的動物世界、植物分布和水生態系統,以及與國家公園心靈守望的建設者維護者。吉林作家任林舉隨山林調查小組,深入東北虎豹活動的腹地。作品以山林調查為結構主線,穿插有關虎的生物史、文化史敘述,而其最具價值的部分則為讀者展示了一個虎豹熊豬鹿鼠狍等“各從其類”的“山野江湖”,生動地演示了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自然之道”“和諧之道”。
人物的回歸
美國著名的非虛構作家和研究者杰克·哈特有言:“敘事需要三大支柱:人物、動作和場景。排在第一位的是人物……”作為非虛構敘事性寫作方式,人物是報告文學文本建構的基本要素。2021年,以人物為書寫題材的作品占比較高,人物在報告文學寫作的回歸,成為一個顯著而重要的特點。
高保國的《人民英模張思德》、徐劍和一半的《楊靖宇:白山忠魂》,是對兩個著名歷史人物的深化敘事。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報告數量甚多,廣及諸多領域。何向陽的《守衛國門的人》是關于全國移民管理機構首屆“十大國門衛士”何守衛事跡的紀實,歐陽偉的《脊梁》主人公是全國模范法官周春梅,孫侃、鄒躍華的《改革先鋒謝高華:一個勇于擔當的共產黨人》再現了共產黨人謝高華敢于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擔當,張茂龍的《永遠的初心》通過基層干部郭克生的人生足跡和心路寫真,深刻地回答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靈魂能走多遠”的嚴肅之問,楊黎光的《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追尋了一位人民英雄的人生軌跡和精神史跡,黃傳會的《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是一部書寫孫家棟事業和精神的紀傳之作。青年作家曾散的長篇報告文學《青春逆行者》中,主人公則是“青春”的群體。他們在抗疫一線逆行,沖鋒在前、勇于擔當,燦爛的青春在奮斗與奉獻中熠熠生輝。
人物報告文學有效寫作的前提之一,是所寫人物具有獨特的事跡和崇高感人的精神品質。孫春龍《格桑花開》中的魏巍,人生剛開花朵卻罹患腎衰竭癥,他“把自己生命的最后20年獻給了希望工程”。木祥的《張桂梅,用生命點燃希望之光》寫的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張桂梅,她以母愛之心自辦女子高中,將成千貧困女孩送出大山圓夢人生。陳果的《在那高山頂上》寫的是“最美奮斗者”李桂林、陸建芬夫婦開辦“夫妻學校”,以智力開發助力大涼山的脫貧。本年度有兩部作品寫得尤為富有特質,體現出非虛構敘事強烈的審美感染力。彭東明的《一生的長征》講述的是參加過長征的老革命喻杰離休返鄉后的人生故事,“不僅早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而且一生都在長征路上艱苦奮斗,負重前行”。紫金的《大地如歌》主人公是一位社區民警。這兩篇作品中的人物沒有更多的新聞性,作者致力于從他們人生的日常故事中凸顯其偉大的黨性和人性,寫實寫活了人物的精神形象。
大時代中的“小”敘事
這是一個大時代。2021年度報告文學的宏大敘事接續了此前的脫貧攻堅書寫和抗疫故事的講述。王宏甲的《走向鄉村振興》、李春雷的《銘記——我的小康志》、陳濤的《在群山之間》、潘靈和段愛松的《獨龍江春風》、李朝全的《武漢保衛戰》、韓生學的《生命大決戰》等,是其中各有質料別具意義的作品。而陳啟文的《中國飯碗》更值得一讀,“這部以‘中國飯碗’為主題的長篇報告文學,追溯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糧食之路,并將重點放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書寫了當代中國的另一種糧食史。
報告文學是人民文學。我更留意于大時代中“小”敘事的作品。“小”敘事也大,它關聯著更多人的生活,流溢的是人間的煙火味。這些作品或許具有某種特定時代社會生活史、風俗史的價值。2021年,我國首部《民法典》正式施行。李燕燕的《我的聲音,喚你回頭》,以典型個案的訪談和調查,敘說“與《民法典》關聯的女性權益故事”,這些故事涉及名譽人格、婚姻財產、贍養撫養等。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報告文學普法行動。中國快遞進入了“千億件時代”,從業人員有千萬。楊麗萍的《舌尖下的中國外賣小哥》為讀者打開了解“外賣小哥”生活狀態的一扇視窗。單腿外賣小哥靠自己的辛勞,支撐起自己人生的天空,贏得了“沒有殘缺的尊嚴”。帶著孩子送外賣的父親與女兒的特寫,讓我們心酸而又肅然起敬。這樣的作品,為我們實錄了一代普通人的高尚,留存了現實另一種多味而有暖意的真實。
一年風景眼前過,文隨時代向未來。
(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東吳學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