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學話語范式與學科體系構想
每個時代都有與其“時代精神”、文化風尚協調共振的文學藝術,相應地,每個時代也有獨具特色的文藝理論話語體系與之相配套。21世紀以來,依托于互聯網、數字信息與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而急劇融合的網絡媒體,為文藝創作、傳播和接受的實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當然也對文藝學學科體系與話語范式的建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不過,就科學規范的學術共同體建設和理論話語范式的創新而言,當前的網絡文藝學特別是我國網絡文藝創作、傳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論與批評研究還很不成熟,主要問題表現在理論視野局限、研究方法單一、話語創新不足、研究范式錯位、審美定位偏差、遴選機制不靈活、評論生態不健全以及專業研究隊伍建設不到位等方面。網絡文藝理論學科體系建設的滯后與當前網絡文學創作、傳播和接受的火熱狀況之間構成了某種“失位”或不平衡,這是新時代文藝學學科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網絡文藝學是一個指向寬泛的學術概念。從研究范圍看,其關注的應該是網絡媒體或者更寬泛意義上的新媒體語境之下的文藝理論和文藝評論問題,涉及網絡文藝的創作、傳播、文本、閱讀及其跨媒介、跨學科、跨專業與跨文化的意義生成語境等研究內容共同構成的“泛問題域”。這種理論研究在本體論層面可以被理解為網絡文藝的基本概念辨析、研究范圍界定、理論方法創新和批評話語闡釋,在現實操作層面則應該是通過網絡和新媒體發布、呈現、傳播和再生產的文藝理論研究成果。生產機制與功能高度融合、意義傳播與轉化跨界互動的網絡媒體生態,為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傳播、接受與再生產提供了遠比傳統文藝生產更加豐富多元的闡釋前景,當然它也為網絡文藝學的學科專業建設和話語范式轉型提供了前提條件。有學者指出,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世紀網絡文藝實踐充分彰顯了“媒介賦型、比特敘事、欲望修辭”等審美特征,這為新時代網絡文藝學的學科話語體系建設以及理論范式的創新提供了某種有益的參考。具體來說,應該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第一,從網絡文藝創作的載體出發,構建“網絡媒介文藝理論”研究范式。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影視、網絡動漫、網絡綜藝等是網絡文藝的主要形式,它們的文本形式、主題內容和思想價值必須依靠不斷融合發展的新媒體才能獲得“賦型”“賦義”與傳播的可能。特別是“超文本”“互動電影”和網絡游戲等網絡文藝類型,如果離開了數據化、界面化和超鏈接的媒介形態將不復存在。因此,“網絡媒介文藝學”的理論實踐應該重思網絡文藝的創作、傳播、接受、再生產過程及其媒介融合的內在關系,在“作者—世界—文本—讀者”這一經典文藝生產場域中增加“媒介”的維度,同時在“媒介間性”的技術化語境中探尋這些與傳統文藝理論相關但也發生了“新變”的文藝傳播要素的內在本質,思考這些變化對網絡文藝形態、類型與意義創新的審美作用與傳播價值。
第二,要嘗試從藝術創作角度重新闡釋網絡文藝作品在敘事方式、意義指涉和文本結構等多元要素的美學意義和思想價值,建立“網絡文藝敘事學”研究范式。在存在形態上,幾乎所有的網絡文藝作品都可以被理解為“跨媒介藝術”,也就是說,它們可以以“比特”和“數據流”的形式在多媒體介質上生成意義,實現內容的生產、移植與轉換。通常情況下,“語圖文一體”“視聽觸同步”與“技術手段賦義”是網絡文藝作品最明顯的存在方式。同傳統藝術相比,它們的意義生成本體更多地來自虛擬世界的電子信號和數據比特,而不是語言、音響、文字、圖畫或舞臺表演的物質化具象。因此,“網絡文藝敘事學”應該跳出傳統敘事學的理論框架,在敘述話語、敘事空間、敘述視角以及敘述者聲音等習見的術語之外,思考和審視網絡文藝實踐中遭遇的“語圖符號”“比特文本”“互動敘事”“超鏈接結構”“NPC(非玩家)角色”“沉浸體驗”“敘事副本”“情感計算”和“后人類境況”等新概念對于傳統敘事學理論的沖擊。
第三,從文本形態的角度出發,網絡文藝學的創新應該構建貼合新時代文藝創作實踐的“跨媒介文本理論”研究范式。在新技術和跨媒介的文藝生產場中,網絡文藝學既可以依托于傳統出版領域集中展示自己的理論風貌,也可以借助虛擬現實界面實現所謂的“數字化生存”。在此背景下,網絡文藝學理論成果的存在形式就應該是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比如通過“線下”的學術著作和期刊論文形式在學術界傳播,在賽博空間、網絡社區、數字出版物、線上講堂、自媒體以及短視頻等數字界面上,以即時對話、彈幕、跟帖、微評、轉發和線上討論等新形式發布出來。網絡文學、網絡游戲、IP改編與“影游互動”等新文藝形式借助于跨媒介、超文本、超鏈接和VR/AR技術構建了意義指向多元的“星叢式”文本系統。因此,網絡文藝學的文本理論話語構建則應該緊密貼近網絡文藝文本交互沉浸、“影游融合”的生產、傳播與接受特征,在更新傳統文藝學文本理論范式的同時,針對網絡文藝實踐的媒介屬性和技術特色,創新理論話語自身的表現形式,最終讓那些在聲畫影音同步的數字媒體上發布的文藝理論成果和網絡文藝作品同時呈現于接受者的視野中,即跨媒介、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本—理論共現”。
第四,新時代網絡文藝學的理論轉型和研究方法創新還應該在視覺文化、聽覺文化以及其他青年亞文化全面介入當代網絡文藝表意傳播實踐的語境下,建構一種嶄新的“網絡文藝符號學”研究范式。一方面,文藝理論界應大力補充新鮮血液,積極嘗試從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神話學、闡釋學、視覺文化、聽覺文化以及數字人文等多種學科理論視域來審視網絡文藝的表意機制、傳播機理和消費模式,建立理論剖析、研究方法和評價鑒賞的符號學模型,推動網絡文藝學的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目前,上述領域的理論研究已經初見成效。另一方面,對于網絡文藝的不同類型,特別是網絡文學的諸種類型與不同主題,如仙俠、都市、異能、玄幻、魔幻、穿越、架空、重生、科幻、歷史、軍事與現實等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的分類研究、文本闡發、審美特征和價值評判,網絡文藝學的學科建設則應該充分融合“中國語境”和“全球視野”,在雙重文化視域碰撞、交流和對話的學術語境以及全人類文明內在相通性的闡釋維度中,揭示網絡文藝文體創新和類型轉換的內在詩學邏輯,從文類現象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關系著手,探索“網絡文藝類型學”學理闡釋評價的可能性。
第五,網絡文藝學學科建設應該樹立“學術共同體”思維。加強網絡文藝理論的科學建設與治理,應該把網絡文藝創作實踐與理論批評、社會組織與行業自律、平臺監管與輿論監督、專業教育與全媒體培育等長效機制的建設有機統一起來,積極推動網絡文藝產業良性發展,從而構建規范合理的“網絡文藝管理學”研究范式。新時代網絡文藝實踐的發展創新呼喚新的文藝理論闡釋與管理體系,也亟須在頂層設計上健全網絡文藝作品遴選機制,落實網絡文藝創作傳播的教育與監管政策,大力培養熟稔網絡文藝規律的理論家和評論者隊伍,加強網絡文藝理論研究陣地的建設。《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網絡文藝領域根本性、前沿性、趨勢性問題的研究,注重對優秀新人新作的發掘和引導,針對熱點網絡文藝現象要及時組織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與批評,把好網絡文藝理論與批評的“方向盤”。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健康有序、導向鮮明且面向新時代的網絡文藝理論生態,推動網絡文藝學學科專業范式的發展和完善。
總之,網絡文藝學應該通過思辨性的理論表述和專業性的批評話語來關注當下尖端、前沿的科技、傳媒以及理論動向在人類社會生活當中所引發的變革,發掘新媒體傳播語境中文學藝術實踐的新趨勢、新問題,特別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媒介融合在“后人類”生活領域和網絡文創產業中引發的理論反思和審美自省。因此,網絡文藝學更應該關注最新科技成果在文學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引發的結果。只有如此,文藝理論的專業拓展和批評方法創新才能有效貼近“新文科”建設的戰略目標,在充實、完善傳統文藝學關于跨媒介表意、新技術思維和“后人類理論”的知識學短板的過程中穩步前進,不斷拓展和深化新時代文藝學話語范式的闡釋空間,明確文藝理論與批評對于新時代網絡文藝實踐的指涉性、指向性與指導性,為建構繁榮有序、活潑生動、導向鮮明的新時代文藝理論的學術生態服務。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