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融抒寫時代新篇章——2021年成都詩歌年度報告
2021年,無論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時代召喚、傾聽人民心聲,潛心創作、服務群眾,以高質量的詩歌創作,書寫城市精神,抒發時代情懷,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奉獻出無數精品力作。
一、詩歌作品:多元共融抒寫時代新篇章
一年來,成都詩人展現強勁的創作實力,詩歌作品先后發表于《詩刊》《人民文學》《民族文學》《鐘山》《中國作家》《作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例如,梁平在《詩刊》2021年第6期發表組詩《大地上》;《鐘山》2021年第1期發表組詩《鋼鐵是怎樣煉成愛情》;《芳草》2021年第1期發表組詩《曖昧的光影》(頭條);《作家》2021年第2期發表組詩《每一個時刻都有斧鑿的痕跡》;熊焱在《詩刊》上半月刊2021年第5期、《作家》2021年第5期、《西湖》2021年6月、《山花》2021年第8期、《飛天》2021年第9期、《膠東文學》2021年復刊號、《民族文匯》2021年第6期等全國公開出版的文學期刊上發表大量組詩;翟永明在《收獲》2021年第1期發表新作5首配發相關評論:龔學敏在《作家》2021年11期頭條欄目發表組詩《瀕臨》;李永才在《詩刊》2021年5月下半月刊“雙子星座”發表《與一條河的流向保持一致》5首及隨筆《內在的自由》,《詩歌月刊》2021年第3期發表《鳥語的音樂性》(外四首);干海兵在《詩刊》2021年10月上半月刊發表組詩《石塘鎮》;李銑在《詩刊》,2021年10月上半月刊發表《老母親》,《詩選刊》2021年10期發表《看雪》,《星星》2021年5月上旬刊發表組詩《主題》;喻言在《中國作家》2021年7月號發表《仰望星空的人》(組詩),《鐘山》2021年1月號發表《我曾為世界徹夜不眠》(組詩);魯娟在《民族文學》2021年第2期、《中國作家》2021年第7期、《詩刊》2021年第8期、《作家》2021年第10期發表組詩;趙曉夢全年在《十月》《鐘山》《作家》發表了3首長詩(《十月》2021年1期詩歌欄目頭條發表長詩《馬蹄鐵》,《鐘山》2021年第4期發表長詩《山海》,《作家》2021年第11期發表長詩《分水嶺》),以及《詩刊》2021年4期、12期,《中國作家》《光明日報》2021年7月1日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羌人六在《詩刊》2021年第3期下半月刊“發現”欄目刊發組詩《讀山的人》7首,配發評論兩篇。此外,張新泉、李亞偉、尚仲敏、老房子、李自國、凸凹、彭志強、方志英、黎陽、郭毅、馬飚等都有組詩在《詩刊》《十月》《北京文學》《揚子江詩刊》《草堂》等刊物發表。
從著作出版來看,一批詩集在各級出版社出版,也可圈可點。例如,梁平的《忽熱忽熱》(太白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這本詩集收納了《那天立秋》《半塘牛奶》《盲點》《大音》《鄰居娟娟》《棉花街》等詩作。注重詩歌的意向、唯美,語言盡可能干凈、簡單。每一首、每一行都講究標點符號的巧妙運用,并盡可能地使用短句,少用形容詞,“拒絕膚淺和妖艷”。詩歌表達更多的是一種平和,是在對人、對事、對人與物的關系中尋找一種和解,一種閑適,一種寬容,尤其強調一種內在的節奏和詩歌的韻律,使詩讀起來更加舒服、爽口。熊焱詩集《時間終于讓我明白》(陽光出版社)于2021年3月上市,以樸實真誠的抒情稟賦、靈智合一的語言表達、刻骨入心的情感表現來書寫作者一直以來比較關注的四大主題:時間、生命、愛與孤獨。在誠摯的深情、豐富的哲思、精妙的語言中洞悉生命,關照現實,把脈時代,刻畫命運的肖像,展現人性的光輝,探詢時間和歲月深處的奧秘。楊黎的《祝福少女們》(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9月),本書收入楊黎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以來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小楊與馬麗》《少女十四行》《冷風景》《五個紅蘋果》等詩作,這些詩歌作品中,以準確、純粹、直白、特立獨行的語言和絕對、客觀、質樸、敏銳的邏輯,踐行對詩之本質的探求。龔學敏的詩集《瀕臨》,(百花文藝出版社,2021年3月)。在《瀕臨》中書寫了77種動物,囊括了水里游的、陸上跑的、天上飛的。“寫這些動物時,我會設身處地,站在這種動物的場景里,用動物的視角觀察人。它會給你呈現出一個不同的世界。”(龔學敏語)。他的另一本詩集《遇見藏地心有風馬》(重慶出版社,2021年9月),其中的詩歌描寫了川西藏地獨特的山川風光,歌頌了那里深厚的人文歷史和善良純樸的人民。柏樺的《我們的人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此書是柏樺1981-2021年的詩文自選集,他在后記中說:“一本書自有它自己的命運,出版后的載沉載浮就只能靠它自己了。向以鮮的《生命四重奏》(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生命四重奏》系詩人繼推出“旋律三部曲”首部《唐詩彌撒曲》之后,又一部力作。在詩集的鑒讀暨出版首發式上,別開生面的嘉賓對談、詩歌鑒讀、弦樂鑒賞、讀者互動和現場簽售活動,以及活動中的跨文本交流形式,為來自成渝兩地兩百多位詩人、批評家、音樂家、美術家、朗誦藝術家和出版家們,提供了一場頗富創意的詩歌交流機會。趙劍鋒的詩集《眾生相擁》由山西省出版集團在2021年9月正式出版。《眾生相擁》以優秀的品質入選四川省作協2020重點作品扶持項目。這部《眾生相擁》詩集收入80首詩歌,選取的80個新聞畫面極具代表性,不僅展現了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更凸顯了面對疫情時的人性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05后”小詩人楊旻怡出版詩集《背著星星飛翔》。在《背著星星飛翔》中,她以一個中學生的視角,對身邊的日常事物作了詩意的描述,意象新穎,內容積極健康,詩意濃厚,勾畫了一幅中學生內心世界的美好與朝氣的壯美畫卷。17歲的詩人高若棟出版詩集《煙火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高若棟的詩作中,我感受到了他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這種修養甚至超過很多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尚仲敏表示。此外還有柏樺的《我們的人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希賢的《此間》(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2),易杉的《黑蜜黑蜜》(團結出版社,2021.4),詹義君的《桃花錯》(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4),羅莉瓊的《青苔》(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4),劉順洪詩集《夢中的風景》(團結出版社,2021.4),茶心的《一盞茶心》(寧夏人民出版社,2021.5),劉德榮的《酒杯里的馬蹄聲》(團結出版社,2021.10),康宇辰的《春的懷抱》(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11)等紛紛出版,為成都詩歌又添亮色。
從詩歌評論來看,王學東完成了“20世紀四川新詩發展史”的結項,屬于四川省哲社基地重點項目;《收獲》2021年第1期刊發詩人、評論家木葉對翟永明整體詩歌成就的萬字長文,富有見地;梁平主編的《趙曉夢〈釣魚城〉檔案——長詩的境界與魅力》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在2021年2月出版,這是國內首部對個人詩作的評論專著;熊焱的詩歌評論《平原上廣闊的精神原鄉》在《文藝報》2021年12月6日發表;《百家評論》2021年第4期刊發張英芳對詩人熊焱詩作的評論,《長江叢刊》2021年第5期刊發盧輝對詩人熊焱詩作的評論,《四川日報》2021年10月刊發胡超群對詩人熊焱詩作的評論。2021年4月7日,《西南商報》發表何光順對李永才詩集《與時光倫理》的評論《一個人在秋天谷禾里的秘語》。2021年10月14日,《西昌都市報》發表吉狄馬加評論文章《以詩為史以史為詩——讀彭志強詩集〈二十四伎樂〉》,此外,評論家王淼在《星星?詩歌理論》2021年第9期發表《自媒體時代新詩評論的自審與變革》,金指尖在《星星?詩歌理論》2021年第7期發表《個人自覺、新寫實詩歌與新時代意象表達》。
獲獎方面,詩人梁平《時間筆記》獲第四屆博鰲國際詩歌獎“年度詩集獎”,資深文學批評家耿占春為該詩集作了長篇序言《從“私人檔案”勘探的秘密編碼》,對這本詩集進行深入導讀。梁平的《我的南方不是很南》(組詩)獲得《揚子江》詩刊第四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詩人龔學敏獲得第13屆“聞一多詩歌獎”。熊焱獲得2020年度“陳子昂詩歌獎”青年詩人獎、第三屆《黃河》年度文學獎;吳小蟲詩集《一生此刻》獲得中國詩歌網雙年度十佳詩集;趙曉夢獲得解放軍報社第九屆長征文藝獎、華語詩歌春晚20220年度十佳詩人、第十屆四川文學獎詩歌獎;彭志強、敬丹櫻獲得第十屆四川文學獎詩歌獎。此外,成都詩人李龍炳、李銑、銀蓮、雍峰、吳小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成都城市詩歌文化品牌中,《星星》和《草堂》兩個在中國詩壇具有卓越影響的詩歌刊物,依然堅持多元、包容、先鋒的姿態,在推舉當代詩歌和四川以及成都詩人詩作方面做著重要貢獻。《四川文學》《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西南商報》《青年作家》都辟有詩歌欄目,大量地刊發了成都詩人的精品力作。《四川詩歌》《詩領地》《零度詩刊》等詩歌刊物,各種報紙文藝副刊的詩歌欄目以及異軍突起的新媒體都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作品,為講好成都故事,體現成都表達,彰顯成都魅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詩歌活動:亮點紛呈展現時代新風采
2021年成都詩歌活動豐富多彩,依然亮點紛呈。詩歌文化如春雨滋潤著成都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處處盛開的詩教之花。各級作協和民間詩歌社團開展了一系列詩歌活動。11月1日至2日,四川省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高度評價創辦于2017年的“成都國際詩歌周”品牌影響力。12月17-21日,成功舉辦了“2021·第五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以“世界時間上的李白與杜甫”為主題,以詩為媒,廣邀中外詩人蒞臨蓉城,將這座城市傳承千年的詩歌氛圍分享給更多人。吉狄馬加、車延高、梁平、毛子、人鄰、尚仲敏等國內著名詩人,以及伊琳娜(俄羅斯)、李戈(哥倫比亞)等來自多個國家共70余位杰出詩人出席。12月18日,2021·第五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暨第四屆“草堂詩歌獎”頒獎典禮在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中外詩人們,用不同的語言,讀詩、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疫情的原因,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十個國家的十余位外國詩人通過線上方式參加本次活動,雖然不能親臨現場,但仍熱情不減。自2017年以來,五個春秋,一如既往,從“現實和想象中的城市與詩”到“詩歌構筑的世界與時間深處的真相”;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全球合作抗疫,人類命運與共”,每年一個主題,一路走來,成都在用詩歌之魂鐫刻人文之美的同時,也在不斷的領略世界時間詠頌的時代經典。
此外,6月5日至6日,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促進詩歌文化交流,提升都江堰市詩歌創作整體水平,《四川詩歌》雜志社與都江堰市作家協會在都江堰市石羊鎮柳鳳休閑島,成功舉辦了《四川詩歌》夏季審稿會暨都江堰市七里詩鄉詩歌作品改稿會,《四川詩歌》詩刊李永才、金指尖、李銑、彭毅、陳小平、李斌、亞男、趙劍鋒、李清荷、銀蓮等一行20余人及都江堰市王國平、劉崗、馬及時、王富祥、邱崗、黎明泰、秦風、文君等作協領導和50余名本土作家、詩人參加了活動。
12月5日,第三屆西江河詩歌節暨成渝雙城鄉村詩歌論壇在青白江區姚渡鎮舉辦。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文聯主席、《草堂》詩刊主編梁平,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以及凸凹、李永才、吳向陽、劉清泉、金指尖、王學東、李龍炳、金鈴子、白月等參加活動。12月11日,來自四川各地的60余名詩人走進邛崍,開展以“當壚仍是卓文君”為主題的采風創作活動,深切感受臨邛古城的魅力,抒寫一座城市的歷史風華,挖掘文君文化歷史內涵,提煉臨邛古城的時代精神,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從年初到年末,各種詩歌活動在成都遍地開花。成都不斷整合詩歌文化資源,多個區縣結合自身特點開展詩歌文化活動,以報紙、刊物、論壇、微信公眾號等為活動平臺,以詩會、研討會、改稿會、獎項的評定等為活動形式,在促進詩歌創作與研究交流,增強成都詩歌群體的凝聚力的同時,全市整體的詩歌閱讀、創作與研討氛圍日益濃厚。從而促進了成都詩歌的發展,使成都詩歌呈現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三、詩歌主題:李杜精神煥發時代新氣象
“自古詩人例到蜀”。成都自古以來都是中國詩歌的重鎮,活躍在中國當代詩壇的成都詩人,他們的內心蓄積了從歷史縱深處延伸下來的李白杜甫等巴蜀詩人的精神傳統。這種精神傳統對成都詩人有著深沉與潛在的影響,激發一代詩人為推動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年來,廣大成都詩人關注現實、謳歌時代,各種題材精品力作異彩紛呈,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奉獻了一大批優秀的精神食糧。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詩人積極作為、濃墨重彩,主題詩歌創作質量進一步提升。如劉紅立的《紅》寫詩人從遵義到茅臺鎮的紅色之旅:“有一種顏色熟透了,就長出水滴一樣/飽顫的纓子。”紅色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深識”顏色,詩人舉重若輕,將酒與革命、豐收與鮮血巧妙地放置在一起,五角星、赤水河、殘陽、雄關、祭臺放在一起,有了悲壯、昂揚、沉郁等復雜的情感。李永才的《歷史的豐碑》以紅色地標為題,南湖、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楊家嶺、寶塔山,通過對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的禮贊,追緬革命精神,書寫薪火宏愿,進行精神洗禮,“一個湘潭口音的少年,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山懷水抱的瑞金喲,宛如領袖的一頁草書/一揮而就”“一捧真理的火種/被九千多萬豪情,撒向華夏故園/一把金色的號角,嘹亮了大江南北/一支草鞋上的隊伍/從這里出發,踏上了決勝千里的迢迢征途” 。紅色與懷舊交織,情感與歷史輝映。一些詩人通過詩歌寫作嵌入到當代生活中,通過共時性的文化想象與時代共振。如詩人龍小龍的新工業詩《熔煉》《爐火》《作業指導書》等將古典意味和工業操作過程都熔鑄其中,比如他的《熔煉》:“裝置莊重嚴肅/每個技術員工作時都不茍言笑/只有傳感器才知道/有一種夢,一直在上千度的熱烈中升華/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這些紛繁的復雜程序交給計算機處理/鴻蒙與混沌濃縮于艙內/在光焰的深處推演宇宙裂變的奧秘。” 詩人從普通勞動者的職業視角,書寫愛崗敬業的日常生活,情感真摯樸素。一大批詩人如蔣藍、牛放、楊獻平、李龍炳、秦風、鄭興明、李銑、冉杰、胡仁澤、胡馬、鮮圣、桑眉、陳小平、李清荷等等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精準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成績進行深情抒寫,詩歌精品和優秀詩人不斷涌現,尤其是一批80后、90后青年詩人如朱光明、程川、余幼幼、希賢、加主布哈、李凱等在《星星》《草堂》詩刊的持續關注和扶持下,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創作具有勃勃生機,為成都歷史文化賡續精神血脈和城市生活美學留下了極其生動的寫照,成都詩歌事業取得了新突破,邁出了新步伐,煥發出新氣象。
四、詩歌未來:新起點蘊藏無限期待
審視2021年成都詩歌創作,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詩人群體在充分認識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和文藝工作者的時代主題上還有差距,聚焦民族復興和人民奮斗的時代主題的創作成果還不多;在創作題材上反映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作品還比較少。一些詩人習慣于對個體日常生活的經驗的書寫,而對熱火朝天的當下和多姿多彩的現實卻無動于衷;習慣于對鄉村生活的記憶,而對日新月異的城市美學卻視而不見。在寫作技術上,對成都天府文化的挖掘還不深,提煉和轉化不足;在詩歌作品的質量上,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不多,高峰太少;引起學術界關注,并得到評論家研究的也不多,與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站在新的時代,闊步新的征程。推進成都詩歌事業的發展,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清文學事業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厚植成都詩歌沃土,充分發揮作協的教育引導作用,整合文學資源,進行專題策劃,利用本地的刊物和媒體,定期重點推出一批成都詩人的精品力作,擴大成都詩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舉辦作品研討會、新書分享會、詩歌朗誦會和改稿會等多種形式的詩歌活動,交流創作體會,提升作品質量。建立健全評價獎勵機制,發現一批,扶持一批,推薦一批實力詩人,激勵他們潛心創作一批優秀作品。2022年,成都詩人將把握新時代文學的方向與內涵,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領悟人民心聲,洞悉生活本質,更加自覺地把藝術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自己的奮斗融入成都的奮進,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成都詩歌新篇章。站在推動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高度,開辟成都詩歌新的版圖,拓展新的審美向度,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詩歌,推動成都詩歌事業在多元共融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