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學作品外化成城市的個性標簽 今年太湖文學獎“含金量”十足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1月9日上午,“2019—2020年度太湖文學獎”頒獎儀式舉行,高仲泰的紀實文學《榮毅仁的前半生》以及王學芯詩集《遷變》獲太湖文學獎榮譽獎,夏堅勇的長篇散文《慶歷四年秋》、阮夕清的短篇小說《黃昏馬戲團》等10件作品獲太湖文學獎,黃小龍散文集《表情》、陶青散文《李寄與〈徐霞客游記〉》等5件作品獲評太湖文學獎提名獎。那在這些獲獎作者的眼中,如何通過文學作品書寫時代?該如何來表達城市文化的個性呢?
記錄時代,為人民而書
文學傳統的一個重要基礎是時代生活和市民文化,通過此次太湖文學獎獲獎作品可以發現,敏感的無錫作家們一方面立足當下,以文學的方式記錄和表現時代巨變,另一方面又堅持延續文脈,進行著帶有地方經驗的敘事表達。獲獎作品長篇小說《蘇南的雪》,記錄了鄉鎮企業家拼搏奮斗、開拓創新的故事,也是蘇南縣域經濟實現發展的生動縮影。作者王順法說,“創造了這個時代奇跡的這群蘇南人,每個人都是一本勵志的書,記錄他們的故事,也就成了一個文學人的歷史使命。”
文學創作要把握好時代觀,做時代的同行者,文學作品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要把更多筆墨付諸于這個偉大的時代、火熱的生活。”獲獎作者包松林說,他將更多地把筆墨對準有煙火氣的生活,謳歌時代發展。獲獎作者湯蘊瑾受一本書《選美中國》的影響,決定按圖索驥,每年去一趟祖國西部。于是,就有了《最遠的旅行》。這是一部旅行散文,更是一部“在對山河風月的深情凝視中發現真實的自我生命”的作品。
彰顯特性,提煉城市文化標識
無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開放包容的城市愈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作家的筆觸也伸得更遠,變得更加細膩。周曉慷的長篇小說《觸碰》,圍繞智慧城市、互聯網+、鄉村振興、互聯網創業等關鍵詞展開,是對物聯網高地無錫的一次生動講述和深情書寫。
江南文化、運河文化等地域文化因子,融于無錫作家的血脈記憶中,為他們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養分。獲獎作者樂心的《十八拍》以萬家長子萬傳能為主要人物,敘寫了江南水鄉郭、陸、孫、萬四大家族在近百年間的風云故事,彰顯地域特性。“我還是會繼續觀察生活,體會命運與時代,創作帶有現場感的作品。”她說。
如何讓文學作品外化成城市的個性標簽?在獲獎作者夏堅勇看來,文藝的時代性并不排斥作家個體的獨特性,只有每個作家在題材和風格上的獨特性,才有時代文學的豐富性。獲獎作者王學芯也認為,無錫文學要有個性,首先每個作者得有自己的個性,“從題材、角度表達獨一無二的個性,從語言到結構都要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不能只是陳舊的表達。”
優化環境,激發文學創作高峰
作為無錫文學最高獎項,太湖文學獎創設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對培養我市文學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太湖文學獎“含金量”也是極高,邀請到了吳義勤、畢飛宇、汪政、王堯組成重磅評委團。著名作家畢飛宇評價,此次太湖文學獎獲獎作品,陣容齊整,與省內同類地區相比,作品質量相當高。
“尤其可喜的是,本屆獲獎作家中有幾位是嶄露頭角的新人,他們的出現,讓我們對無錫文學的未來,充滿期待。” 無錫市作協主席曹建平說,這一屆太湖文學獎老中青三代作家作品齊全。詩歌《正午的人們》獲獎者孫嘉羚,是“95后”的年輕作家,這次獲獎,她頗受激勵和鼓舞。“我學的是美術專業,跨界寫詩,是想用文字把更細膩的感情表達出來。” 孫嘉羚說,未來她會繼續筆耕不輟,記錄自己的觀察。
市委宣傳部文藝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營造更濃郁的創作氛圍,類似太湖文學獎獲獎作品將被納入無錫市優秀文藝成果中,給予獲獎作家相應的獎勵和扶持,以期引導更多作家和作品出現。市文聯負責人表示,文學創作是其他藝術形式發展的基礎,用更多更高質量的文學精品力作將能有力地帶動無錫整個文藝高峰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