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理論家郭漢城追思會在京舉行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戲曲理論家、中國戲曲理論民族化體系的重要創建者、中國戲曲現代化的奠基人和推動者、“前海學派”重要學術帶頭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研究員郭漢城同志,于2021年10月1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4歲。2021年12月8日,郭漢城先生追思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常務副院長喻劍南、副院長祝東力以及郭漢城生前的親朋好友、同儕學生等齊聚追思會,共同深切緬懷了郭漢城追求光明、進步,一心向黨,將畢生心血奉獻給新中國戲曲事業的一生。
郭漢城1917年生于浙江省蕭山。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察哈爾省文化局副局長兼察哈爾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任,華北行政委員會文藝處副處長,中國戲曲研究院劇目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劇》《戲曲研究》主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等。郭漢城一生從事戲曲理論、評論、教育工作,同時進行戲曲和詩詞創作。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與張庚共同主編了《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迄今仍是國內外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戲曲史論扛鼎之作。他最先對悲劇、喜劇、悲喜劇等概念的內涵作了民族化的概括,推動了中國戲曲美學的研究。著有《戲曲劇目論集》《當代戲曲發展軌跡》《淡漬堂詩抄》《淡漬堂三種》等,主編有《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中國戲曲經典·精品》(十卷本)、《京劇百科全書》等,其著述先后結集為《郭漢城文集》(四卷本)和《郭漢城文集》(十卷本)等。
追思會上,與會者從不同角度深情回憶了與郭老交往的點點滴滴,高度評價了其學術成就、學術精神、大家風范與人格魅力。與會者認為,郭漢城既有傳統國學的深厚積淀,又有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深沉情懷;既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有保護、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責任感。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發展的眼光進行學術建設和研究,在戲曲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都系統地論述了戲曲的推陳出新問題,對總結戲曲建設經驗,做好戲曲改革工作、加強戲曲理論建設、劇目建設、戲曲人才的培養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習郭漢城要學習他對黨的文化事業、戲曲事業的熱愛,學習他兢兢業業勤奮鉆研的工作態度,學習他淡泊名利、團結同志、顧全大局的精神。2021年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70周年,郭漢城的生平事業是藝研院學術傳統和精神遺產的重要部分,藝研院愿把對郭老的追思、緬懷體現在對其學術蹤跡的追尋、研討當中,以此來繼承、光大一代學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