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的是外部形態,不變的是價值堅守 ——對當下網絡文藝生態的一點觀察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認識網絡文藝發展現狀、謀劃網絡文藝發展新路徑指明了方向。
在互聯網技術的賦能之下,傳統文藝與新型“云端”文藝緊密“牽手”;在媒介融合的加持下,網絡文學和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齊頭并進;在數字化生態環境的作用下,特殊時刻以藝戰“疫”的堅守激起強大力量……當前,文藝與互聯網的“聯姻”,迸發出強勁的活力,透露出無限的潛能。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活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給生產和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其中,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9.44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6.38億。10多億用戶走進互聯網,形成全球最為龐大、最富有生機的數字社會。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媒介革新,文藝的生產、傳播、評價的整體格局和業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網絡文藝的興起與蓬勃發展已然成為當代文藝生態的一個亮點。互聯網為文藝發展注入新動力、開辟新空間,并且提供了豐厚的創新土壤。移動化、視頻化和社交化作為互聯網的新趨勢,為網絡空間不同個體的思想交流、聯系和展示提供了新契機,對文藝創作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進而催生了文藝創作的邏輯機制革新。
同時也要看到,當下的一些網絡文藝創作與傳播過度沉迷于技術手段的迭代翻新,盲目追求更加絢麗、更加動感、更加便捷的視聽沖擊,從而罔顧內容的乏味、思想的淺薄和價值的紊亂,對培育健康、有序的網絡文藝生態構成干擾和沖擊。
“用戶生產內容”“人人都是藝術家”喚醒社會各領域的文藝力量
網絡空間為藝術鑒賞和消費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場域,同時也為文藝創作和評價提供了重要的陣地。“用戶生產內容”“人人都是藝術家”喚醒社會各領域的文藝力量,為文藝愛好者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和機會。“互聯網+文藝”模式的開放性,為網絡文藝創作主體的多元化與全民化提供了可能。不同年齡、職業和地域的個體,都成為網絡文化創作和傳播的主體。
參與者實現圈層突圍的同時,網絡文藝“受眾”的概念也發生變化。傳統文藝中的受眾是文學作品的讀者、影像的觀眾和音樂的聽眾,他們作為信息傳播和文藝審美的接受者而存在。但網絡文藝領域,“受眾”被視為“用戶”。他們在進行信息讀取和藝術審美之外,還參與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和評價,包括點贊、彈幕互動、直播連麥、眾籌影視創作等方式。他們是創作者、參與者,也是消費者、評論者,是“復合型”受眾。
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傳播—接受—反饋”信息接收模式受到系列挑戰,傳播者和接受者轉而趨向雙向互動模式。這種改變脫胎于媒介融合的技術賦權,同時又作用于影像的創作理念,更為影像創作主體帶來自由的創作空間。比如,時下比較熱門的短視頻平臺,嘗試將不同地區、行業、類型和層次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整合,助推文藝作品與互聯網的融合進程,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虛擬成像、全息影像等形式推送作品,以各種展演活動、網絡直播、創意工坊等作為傳播平臺,傳遞符合廣大人民群眾訴求的文藝作品,彰顯文化的整合力和影響力。
“云文化”“跨屏傳播”已經成為潮流
媒介融合時代,需要將傳統媒介用戶的使用習慣與新媒介思維相結合,這不僅是媒介屬性的疊加,更是生產運行鏈的有機整合。故事內容建構、影像傳播更新、用戶接收反饋、后期衍生創造等環節都需要建立緊密的關聯性,進而促進傳播影響力的整體提升。由此可見,“網臺聯動”“平臺互動”成為數字時代網絡文藝傳播的新契機。
跨平臺思維是數字化生態背景下網絡文藝傳播的主要特征,也是其主要運營路徑。跨平臺思維要求作品根據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平臺路徑和不同播放端口,選擇合適的營銷方案,尋求共鳴,形成握指成拳的聚合力,在此基礎上打造“網絡微短劇+網絡電影+網絡劇”等三種形態各異又互相交融、自成體系的融屏產品,全方位覆蓋全媒體播放平臺。
社交類短視頻網站相繼出現,為網絡文藝的傳播開辟新陣地。不少的主題性項目,嘗試線上與線下聯動模式,打通藝術表達、展示與傳播的不同渠道,先是發起“線上虛擬藝術展”,邀請用戶云游其中,再通過線下的作品展、專家講座、藝術工作坊等活動形式,進一步拉近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之間的距離。
與此同時,傳統媒介與新媒介之間相互照應,形成良性聯動,進一步擴大網絡平臺傳播的影響力。有的項目主創根據新媒體社交性、移動性的特質,針對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等不同端口需求,制作單元劇、網絡微劇和短視頻宣傳片等,形成“一劇多屏”的產品集群,在滿足不同群體觀看需要的同時,還形成閉環式的口碑營銷模式。由此可見,要實現網絡文藝作品的網臺聯動,首先要拓展平臺思維和意識,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融合、反哺,實現傳播影響力的最大化。
網絡文藝的數字化生產和傳播要注重價值引導
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及其在文藝領域的廣泛使用,文藝生產的形態逐漸發生改變,形成集網絡化、智能化和數字化于一體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語境下,文藝作品的主體功能、傳播形態、消費方式和審美理念等都發生了改變。這一系列改變催生、建構了新興的數字藝術市場,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數字化生態語境下的藝術創新,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引擎。
IP聯動是產業生態融合過程中的重要模式。技術賦能之下,IP作為泛娛樂生態的主力軍,在網絡文學、影視、動漫、游戲和音頻讀物等領域持續發力,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多維聯動,全面拓展IP生命力。當下,我國的動漫領域逐漸走向結構升級,多部高質量作品持續打造國產動漫標桿,其中《全職高手》中的主角“葉修”,還成為跨國公司的“跨界”代言人。這種“讓閱讀超越閱讀”的新局面,成為粉絲生態和數字生態聯袂之下,IP聯動的有力佐證。IP開發、IP改編、IP聯動也因此成為網絡文藝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當前,網絡文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共同構成當下網絡文藝數字化創作、傳播和數字藝術市場迅猛崛起的重要契機。也需要明確的是,網絡文藝的數字化生產和傳播,使得文藝本體再一次面臨科技發展的挑戰,虛擬的圖像、海量的信息可能更易造成審美體驗的衰退,特別是在“技術至上”的風潮之下可能放棄對“內容為王”的堅守,放棄對價值和意義的探尋。有的網絡文藝創作和傳播沉溺于商業炒作,只盯著經濟效益,將法律法規、道德操守、社會規則拋之腦后;有的陷入技術迷幻,一味在視聽上追求炫酷,華而不實,成為空洞的技術展示;有的憑空臆造,沒有生活根基,違背生活邏輯;有的支離破碎,借助算法影響用戶的視野和思路,形成“信息繭房”,阻礙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我們更應該聚焦網絡文藝創作、傳播和評價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梳理出存在的突出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性審美為引領,彰顯網絡文藝應有的思想深度、藝術品位、價值追求和審美風范。
(作者:歐陽一菲,系常州工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