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猶聞杜麗娘 世間再無張三夢 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去世
昨天,江蘇省演藝集團發布訃告: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名譽院長張繼青,于1月6日12時56分在南京病逝,享年83歲。這位曾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被戲迷們愛稱為“張三夢”的昆曲大師的“離魂”仙逝,讓無數戲迷為之“失魂”心碎,痛惜哀悼道:“天國猶聞杜麗娘,世間再無張三夢。”
生平 當代昆曲旦角表演的最高標桿
張繼青,原名張憶青,江蘇蘇州人。1939年生于戲曲世家,14歲學藝。1952年參加蘇州民鋒蘇劇團,后師從尤彩云、曾長生,專學昆劇旦角。1956年轉入江蘇省蘇昆劇團,受俞振飛、沈傳芷、朱傳茗、姚傳薌、俞錫候等著名昆劇藝術家的傳授和指點,可謂集大家之所長。她嗓音圓潤厚實,吐字清晰,行腔婉轉,韻味雋永,吸收各家行腔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創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三夢”——《爛柯山·癡夢》《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著稱,是公認的中國昆曲藝術表演大家,標志著昆曲旦角表演的最高標桿。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張繼青將昆曲帶向全世界,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訪問、展演,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張繼青引領了昆曲表演的“南昆風度”,精致、典雅、細膩、寫意的昆曲經典美學風格,熏陶滋養了江蘇省昆劇院數代藝術家,并傳揚全國。她先后收顧衛英、沈豐英、陶紅珍、單雯、沈國芳、劉煜等為徒,培養出了多位“梅花獎”得主,為傳播昆曲藝術和培養昆曲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繼青晚年還多次登臺演出。2014年12月,十八位昆曲界老藝術家在北京天橋劇場聯袂上裝彩唱《牡丹亭》,其中張繼青表演的《離魂》一折,讓觀眾如癡如醉。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會聚全國八大昆曲院團、55位重量級昆曲表演藝術家的“昆曲回家——大師傳承版”《牡丹亭》在昆曲發源地昆山演出,由張繼青表演的當晚最后一折《離魂》,同樣讓現場觀眾為之動情落淚。有評論認為,在張繼青之前,《牡丹亭》幾乎不演《離魂》一折,是她率先將《離魂》從文本變為舞臺演出,并使其成為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2018年10月,在南京舉辦的“紫金文化藝術節”上,八十高齡的張繼青攜弟子單雯同臺演唱《牡丹亭·游園》當中的“皂羅袍”一曲,是她告別戲曲舞臺前的最后一次登臺演出。
張繼青一生榮譽無數。1984年,45歲的她以最多選票成為首屆“梅花獎”榜首。2002年獲中國文化部頒授昆劇終身成就獎;2002年11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的“長期潛心昆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稱號;2008年1月被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獲江蘇省第一屆“紫金文化榮譽獎章”。
快訪 張老師是一代宗師昆曲國寶
記者聯系到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柯軍時,他正在為張老布置靈堂,心情非常沉重。他感嘆道:“我們從小接觸昆曲時,都是看著張老師的戲長大的。她的藝術、她的為人,她對整個中國昆曲的貢獻,一直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她的昆曲觀,她的昆曲表演大美大雅大氣,也都滋養了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每年春節都會給她拜年,她80歲生日的時候,我們給她一起慶祝,她還好好的。她這些年還一直在教學,有時還親自上臺。她的學生都很有造詣,桃李芬芳。但她今年突然離去了,讓我們心里特別特別難受和惋惜。”
北方昆曲劇院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魏春榮提到張繼青老師,也是無限崇敬和感慨:“我們上學員班的時候,就有幸觀摩到了張老師來北京的演出。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還不是她演《牡丹亭》,而是她演的《朱買臣休妻》,把我當時一個小孩兒都給看入迷了,由衷贊嘆,怎么能演這么好呢!后來對張老師有了更多了解,就更崇敬她了。我的老師們也都特別欣賞敬重她。我2014年有幸和張老師同場演出大師版《牡丹亭》,她在演‘離魂’那一折的時候,我們都在側幕條看,感動得淚流滿面。她那么大年紀,但是把一個少女演繹得那么動人,讓人動容。尤其最后一段,唱得那么深情飽滿,讓人潸然淚下。張繼青老師代表了昆曲最輝煌的一代,她作為傳承人,做了大量工作,培養了很多藝術家。現在南方很多演員,包括我們北昆的演員,都從張老師那里學到了很多。”
柯軍和魏春榮以及很多接觸過張繼青的人,對她的藝術和為人都敬佩不已。“張老師在生活當中特別低調樸素,質樸純粹,但是在舞臺上是那么光彩奪目,細膩傳神,臺上臺下散發著兩種人性的光輝。她是真正的藝術大師,一代宗師,昆曲國寶。”
后記 難忘那動人的唱和溫熱的手
記者有幸在現場聆聽過兩次張繼青老師彩唱《牡丹亭》,如癡如醉,如同攝魂。
2014年12月,在天橋劇場看到大師版《牡丹亭》中張老彩唱“離魂”一折,便被75歲的她演繹的杜麗娘深深迷住了,久久不能忘懷。2017年10月,在昆曲發源地昆山采訪“昆曲回家——大師傳承版”《牡丹亭》,在中秋節當晚再次看到張老演繹中秋之夜杜麗娘因相思而魂歸西去的“離魂”一折。音樂響起,她還未登場,就已經贏得臺下滿堂掌聲;而當她剛一開口,唱出“世間何物似情濃,整一片斷魂心痛……”便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待一曲如泣如訴、字字入心、聲聲動情的“集賢賓”聽完,臺下已是唏噓一片。
當時遇到一位專門負責接送演員的山東司機,他在昆山生活工作多年,但以前從來沒看過昆曲,那天他有幸聽到了張繼青這出中秋夜壓臺戲《離魂》,這位山東大漢被這“水磨南音”感動得第一次“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他12歲的兒子也是第一次看戲曲,竟然全神貫注看完了整場。司機大叔說:“我不太會表達,我只會說好!我也不懂戲曲,但能看得出演員表演實在太好了,我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張老對待藝術極為嚴肅認真。每次演出前,她都會提前三個半小時到劇場后臺,早早將妝容化好,衣服穿好,頭發包好,鎖上門默念臺詞,提前進入狀態。而且穿上戲服,她就不會再坐下,生怕衣服弄出褶子,一定要保持人物的最佳狀態。張老的學生們和她同場演出時,也都充滿敬意地看著老師所做的一切,因為她無論臺上臺下,都有太多值得學習之處。
生活中的張繼青老師,則隨和樸實得如同鄰家奶奶,和人說話時,喜歡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她的手熱熱的,傳遞的都是溫暖和力量,至今讓我難忘。如今大師仙逝,而她留下的藝術之光,將永遠照亮和溫暖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