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師張繼青病逝,享年83歲
1月6日,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張繼青在南京因病去世,享年83歲。
張繼青,原名張憶青,1939年1月3日出生,江蘇蘇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她1984年榮獲第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1986年獲得法國維勒班市頒授榮譽市民銜;2002年獲中國文化部頒授昆劇終身成就獎;2002年11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的“長期潛心昆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稱號;2006年獲美國紐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2008年1月被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獲江蘇省第一屆“紫金文化榮譽獎章”。
張繼青生于戲曲世家,14歲即隨大姑母學藝。1952年參加蘇州民鋒蘇劇團,后師從尤彩云、曾長生,專學昆劇旦角。1956年轉入江蘇省蘇昆劇團,受到俞振飛、沈傳芷、朱傳茗、姚傳薌、俞錫候等著名昆劇藝術家的傳授和指點,可謂集大家之所長。她嗓音圓潤厚實,吐字清晰,行腔婉轉,韻味雋永,吸收各家行腔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創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張三夢”——《爛柯山-癡夢》《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著稱,是公認的中國昆曲藝術表演大家。
著名作家白先勇1987年在南京看到張繼青主演的《牡丹亭》極為感動,自稱聽得“魂飛天外”。多年后,白先勇策劃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特別邀請張繼青做藝術指導。
從上世紀八十年開始,她將昆曲帶向全世界,多次應邀赴意大利、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美國、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示范、展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和極高的贊譽,獲得國內外專家、觀眾的高度評價。
張繼青晚年還多次登臺演出,為傳播昆曲藝術和培養昆曲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2018年10月,“紫金文化藝術節”在南京舉行,八十高齡的張繼青攜弟子單雯同臺演唱《牡丹亭-游園》當中的皂羅袍一曲,這是張繼青告別戲曲舞臺前的最后一次登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