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評論與傳統文學的關聯
在中國網絡文學出現的20余年里,互聯網技術與文學藝術比翼雙飛。隨著海量文學作品不斷涌現,網絡文學評論逐漸成為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對現有作品的價值評估,而且直接影響到網絡文學的未來走勢。網絡文學是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類型,與傳統文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沒有傳統文學作為基礎,單純靠超鏈接、互動和商業運作等手段,網絡文學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文學史的視域中,接續傳統文學評論,是網絡文學評論向前發展的必由路徑。
從網絡文學誕生到現在,網絡文學評論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一是論證網絡文學的合法性,二是探求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從1998年痞子蔡連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到2010年鐵凝在中國作協會議上指出“網絡文學興盛是好事”,這十余年可視為網絡文學評論的第一階段。在受到網民喜愛和媒體熱捧之后,網絡文學還亟須得到傳統文學作家、學術界和相關管理部門的認可。
傳統文學是鐵凝評價網絡文學的重要參照系。她認為,網絡文學和傳統寫作都是文學,都要遵循文學自身的標準,同時網絡文學顛覆了傳統寫作的話語權,人人都可寫作;其文字表述的率真和緊貼內心的鮮活語言,很多時候是傳統作家所缺乏的。可以說,鐵凝的這一評價,是在文學史視域中觀照網絡文學的結果。離開了傳統文學,我們無法正確評價網絡文學。
在學術界,要論證網絡文學的合法性,不少學者把它同戲曲等傳統藝術類型進行比較,尋找它們在合法化進程中的共通性,如都有一個逐步被接受的過程等。隨著網絡文學成為高校課堂講授的內容,不少期刊陸續開辟相關專欄,網絡文學研究選題受到各類社科項目的青睞,網絡文學創作成為作協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時至今日,論證網絡文學合法性的任務已基本完成。
但網絡文學評論并沒有止于論證網絡文學的合法性,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及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問題是它的下一個目標。網絡文學排行榜的推出,是網絡文學經典化的重要表征。比較著名的排行榜有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和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等。這些榜單的評價標準,如藝術品質、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等方面,與傳統文學有許多共通之處。
顯然,對網絡文學經典化的論述,必須要有文學史的視域。只有厘清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與超越,才能進行合理評價。例如,邵燕君從中國類型小說的發展脈絡著眼來評價貓膩的《將夜》,她認為《將夜》的貢獻是讓脫胎于西方玄幻文化的東方玄幻在本土文化中落地生根。中國網絡文學的誕生雖深受武俠小說的滋養,但其直接源頭和最早類型都是西方玄幻。而《將夜》將故事背景設置在“大唐”和“書院”,并注入現實的“情懷”,東方玄幻由此真正找到了文化的肉身和自己的“精氣神”,解決了如何講述具有東方風格的玄幻故事的難題(《“大師級網文作家”最成熟的代表作——評貓膩〈將夜〉》)。
需要指出的是,網絡文學經典化的任務還遠未完成,雖然網民和學界對已評出的網絡文學經典沒有多大異議,但還要進一步論證哪些網絡文學經典是文學的經典。而當前網絡文學經典化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用傳統文學的標準看待網絡文學,二是另立一個全新的標準。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提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如果單純用傳統文學的標準,顯然沒有考慮到網絡文學是文學發展進程中的新類型,在創作、作品和接受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特點。網絡文學的出現,是建立在互聯網媒介的基礎上,而互聯網媒介的出現,則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媒介與技術是網絡文學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而資本則是推進網絡文學向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媒介、技術和資本等,是網絡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幾個重要方面。
也有些學者認為,既然網絡文學是文藝新現象,那傳統的文學理論就缺少足夠的適用性,應該用新的理論來闡釋。如對于人工智能創作的文學作品,是否可以認為:這不是心靈的產物,在闡釋時可以不用心靈、意識這類概念,只需要為人工智能設定一個外部標準就可以?如果可以,接下來的問題是,不考慮心靈等因素,它的深入解讀問題怎么解決?人工智能有沒有主體性?“文學是人的文學”,以及黑格爾說的“藝術的真正職責就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是否就失去效用了?完全拋開傳統文學理論,實際上是否定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文學共性。
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我們決不是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責備歌德,而只是從美學和歷史的觀點來責備他”。“美學和歷史的觀點”相統一的批評原則,不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都應遵循。有些網絡文學寫手只追求作品好看,希望獲得較高的點擊率。但若只滿足于此,則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文藝作品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它既能反映歷史真實,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網絡文學評論需要在傳統文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爽感是網絡文學普遍追求的特征。但是對爽文的批評,并非絕對與傳統文學無關。歐陽友權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樹狀”結構》一文中,把“爽”與傳統文論“寓教于樂”中的“樂”聯系起來分析。他認為,“樂”其實是“爽”的另一種稱謂,閱讀產生的快樂就是“爽”。但是這兩者不能畫等號,“寓教于樂”中的“教”比“樂”更重要,“樂”是為“教”服務的。而在網絡文學中,很多時候“爽”居首位,它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他肯定“爽感”的存在價值,因為任何藝術性的實現都需要經由爽感才能將觀念上的藝術性轉變成體驗中的藝術美感。我們還可以在歐陽友權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樂”與“爽”的心理學基礎是什么,它們分別呈現了什么特征,其中生理愉悅與精神愉悅又有什么不同。探討這些問題,既能讓我們正確認識“樂”與“爽”的異同,又有助于豐富文藝心理學的時代內涵。
當下,網絡文學評論與傳統文學結合得還不夠。符合網絡文學發展規律的網絡文學評論,不僅能引領網絡文學創作,而且能對傳統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有啟示作用,這才是整個文學界需要的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