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國際論壇在京舉行
12月18至19日,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國際論壇在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舉行。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的聯動形式,通過“數字化的世界:智能、審美與未來”“人才的培養:創意”“科技的應用:前沿、突破與創新”“藝術的跨界:影像、虛擬與交互”四個板塊對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領域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本次論壇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湖州南太湖新區管委會承辦。
會議直播
為觸達更多數字媒體藝術愛好者,呼應本次會議主題,真正體現數字化生活新面貌,本次會議全程由愛奇藝直播平臺和MANA全球新媒體藝術平臺直播,并運用線上虛擬直播廳技術進行推廣。觀眾可以通過操作電腦進入沉浸式虛擬會議室,不僅可以通過云端參加會議,還能夠模擬真正進入會場的視角選擇座位就坐,或移步臺前發言,在“身臨其境”的氛圍里感受數字媒體技術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在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戴瓊海 ,上海天文館展示規劃總設計師、紐約大學特聘教授飛蘋果(Alexander Fabian Brandt)等專家分別就近來大熱的“元宇宙”“虛擬現實”“虛擬偶像”“智能表演”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戴瓊海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人工智能如何受到了腦與認知方面最新研究發現的影響,描繪了“元宇宙”時代科技利用人腦成長機制推演AI發展的預期路徑。飛蘋果希望數字媒體技術帶給世界的不僅僅是冰冷的科技成果,而是對于生命的溫暖意義。從貝殼上的紋理到人類DNA結構,生命的產生和繁衍中具有很多符合數理邏輯的有趣現象,數字技術和生命的成長本身就具有異質同構的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字技術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最具有審美意義的部分。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以日前獲得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題名的《立秋》和正在創作的兒童科幻片《飛向月球》為例,指出虛擬技術的發展使觀者越來越難以分辨是眼見是影像還是現實,而這為虛擬形象參與人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在未來,數字虛擬形象和真人同臺競技的情況會持續增多,并為文旅行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本次論壇力爭為數字媒體創意工作者們打造有標志性意義和實質性成果的對話通道,為本領域共享平臺的搭建不斷助力,進一步推動數字媒體藝術更好服務人民文化生活。
虛擬直播間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