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的高原文學社團
1982年春天,我自家鄉湖南衡陽轉學青海,到了父親工作的柴達木盆地花土溝油田,當年考入青海師范學院(1984年更名為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系。進校沒幾天,剛好趕上迎接國慶節,青海省大學生詩歌征文大賽開始了。
我之前從來沒有寫過詩,好玩兒似地寫了一首50行現代新詩《我們正年輕——獻給我同時代的大學生》,也沒敢告訴任何人,偷偷地投進了投稿箱。十來天后的上午課間操,學校廣播播報評獎消息和獲獎者名單,我是二等獎。班里同學一愣,都停下來不做操了,全都看著我,異口同聲地喊了一聲“詩人”,我又激動又難為情,反而有點無地自容。后來,我到中文系領了獎品,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和一個證書。學長鼓勵我多寫詩,經常到中文系來玩,后來我真的這樣做了,我很多關于文學的知識,關于詩歌的寫作,其實都來源于中文系學長的啟迪和鼓舞。
198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參加了一次西川河灘植樹造林活動。我和中文系的吳云、胡軍、蔡東丹、劉華,還有物理系吳天榮等十來個人,在湟水河邊草地上聊天,聊到了詩刊社的“青春詩會”,聊到了許多大學成立的詩社和文學社。我率先提議:“咱們何不也成立一個文學社或詩社呢?”他們說中文系前幾屆學生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但都沒有成形。“咱們要為祖國和時代而歌!”大家在我鼓動下,紛紛贊同。
起了四五個社名,大家的意見都不是太統一。我眺望著滾滾東去的一川河水,說:“就叫湟水河文學社,如何?”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貫穿整個西寧盆地和青海東部地區,湟水流域孕育出了燦爛的馬家窯、齊家、卡約等文化類型,養育了青海省過半人口。著名記者范長江稱之為“西寧的母親河”,著名作家張承志《北方的河》寫的其中一條河流就是湟水河,青海師院就坐落在湟水河畔,所以我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結社是我提議的,社名是我取的,再加上我的詩作在全省獲過獎,所以吳云提議我當社長,大家“呱唧呱唧”一頓鼓掌,我就多了一個頭銜。
社刊名《湟水河》,我寫了創刊詞。創刊號是油印的,出刊后大家高興得不得了,不顧夜色深沉,馬上免費送到了學校各個系各個班。
當時,我不敢說自己有什么代表作,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像樣一點的詩歌作品的話,可能就是被幾位詩評家點評過的組詩《西寧:四月的主題及其變奏》,組詩借植樹節這個主題,分別獻給兩位恩師和兩位同學。還有一組《花土溝:鉆井工組曲》,寫的是父輩們開發的油田和我將要去工作的地方。如今回過頭再看,當年的詩歌雖顯稚嫩,但充滿激情和勇氣。
1986年初夏,大學畢業前夕,由我主編出版了一本大學生作品集——《這里也是一片沃土》,成為20世紀80年代青海高原第一部大學生文學作品集。全書共收青海師范大學46位校友在省內外公開發表的55篇作品,分小說、詩歌、散文、文藝評論、報告文學五輯,集中展示了恢復高考以后青海師范大學學生文學創作的成果。后來,這些校友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領導干部、作家、教授、學者……由于作品集具有開創意義,時任青海師范大學校長的陳業恒教授親自設計了封面,這本書成了青海師范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的獻禮書。
前兩年,偶然讀到燎原學長的《一代學子精神文化的狂飆突進——應訪談而作》,我才知道古城西寧還曾有過一個嬰啼詩社。祖籍陜西禮泉縣的燎原,是當代一位重量級的詩歌理論家,也是昌耀、海子較為權威的研究者。他出版和主編過《昌耀評傳》《海子評傳》《高大陸》《地圖與背景》《一個詩評家的詩人檔案》《昌耀詩文總集·增編本》《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昌耀詩文選》《神的故鄉鷹在言語——海子詩文選》等多部著作。
1977年,燎原從工廠考入青海師院中文系,他的“交往空間基本上在校外”。據燎原說:“他曾與幾位身在工廠的實力詩人成立了一個詩社,詩社的名字起初為‘駱駝’‘地平線’之類,最終確定為‘嬰啼’。昌耀聞知后調笑道:‘你們怎么都成了嬰兒?’詩社的另外兩位發起人均非等閑人物,一位是李鎮,一位是金元浦。后來,兩位都考上了青海師范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李鎮后供職于中央某媒體,金元浦則為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博導。詩社活動大約延續了半年時光后結束。”又說:“‘嬰啼’詩社曾籌劃過一期《嬰啼》詩刊,詩稿與紙張材料都已準備到位了,最后不知因何胎死腹中。”
2020年9月20日,李鎮學長微信說:“我與金元浦、燎原、董家平等人,1980年成立了嬰啼詩社。可惜詩社沒有辦下去,那首發刊詩《嬰啼》我還保留著,是金元浦主筆寫的。”他說的董家平是浙江寧波人,曾任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嬰啼》這樣寫道:“就這樣/帶著凝紫的血污/帶著骯臟的羊水/我,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就這樣/盤繞著臍帶/披覆著胎衣/我大喊大叫地誕生/同第一縷陽光擁抱、嬉戲……”
燎原大兄還談到另一件往事:“曾與西寧地區的十多位詩人成立了一個詩歌沙龍。此事由我提議,由別人牽頭,方式為每隔兩個星期的周日上午,在青海省文聯的會議室聚會,就彼此的新作進行交流。這一活動頗富實質性,大家都興致勃勃。兩三次之后,昌耀也參與了進來,他拿在沙龍中參與交流的,就是那首大名鼎鼎的《慈航》。”
我就讀青海師院那時,學校與其他地區大學生詩社及其知名詩人聯系頗多,本省除了與地質隊員組成的篝火詩社有過往來,參加過他們兩三次詩歌朗誦會,并沒有聽說還有其他詩社。篝火詩社大概創辦于1984年。聽說北京《十月》雜志詩歌編輯晏明曾經題詞勉勵,青海詩人朱奇、常江、昌耀、杜連義等也給予過關注與扶持,其他情況則不甚了解。
也是去年秋天我才知道,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青海高原上,還有這樣幾個文學社,分布于河湟谷地。1986年,就讀高中二年級的郭守先與十來位同好創建了湟水文學社,并辦《湟水濱》民刊,前后共出了20期。后來并入青海財校王志寶創辦的青海校園文學社(昌耀命名社刊《濫觴之水》),也算是趕上了那一撥青海大中專學生詩潮的末班車。他們還先后在樂都和西寧成立了七個分社,在當時的高原校園頗有些影響。“期間涉足‘湟水’的文學赤子不下于500人,讀者更是成千上萬”。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1997年湟水文學社并入海東鐵進元創辦的河湟文學社,現已載入《樂都縣志·民間文藝組織》和《樂都文學藝術傳略》。
湟水詩社是湟中歷史上第一個民間文學社團,1984年秋天創立于湟中師范學校。到了1988年秋天,社員由最初4人發展到14人,不設社長,也無章程,社員吸收和退出秉持自愿原則,是一個結構松散型社團,一應事務主要由發起人祁俊清負責。1985年10月創刊《湟水》詩報(后改為《湟水》詩刊),前后出了8期,每期印數40本,1993年10月休刊。
云谷詩社始于1989年秋,發起人是云谷川柳樹莊小學教師郭成良,首批會員有三十多人,每年都有或大或小范圍的聚會。有一回,在云谷川腦娘娘山野炊,三石一鼎鍋,清水羊肉,指甲面片,幾瓶青稞酒,幾嗓子狂放的青海“花兒”,一聲聲洪亮的詩歌朗誦,讓參與者至今記憶猶新。《云谷》詩刊總共出了13期,到1994年停刊。
由于受地域、經濟、文化及詩社內部因素的制約,湟水文學社、湟水詩社、云谷詩社雖然沒有形成大的氣候,但畢竟發現、團結了一大批具有創作潛力的詩歌愛好者,推動了當地文學事業的發展,并將影響波及到縣域以外,甚至擴大到了省會西寧。
1986年,大學畢業后,我回到了冷湖,編輯《青海石油報》“聚寶盆”文藝副刊,旋即開辦“柴達木廣場”副刊,向油田文藝愛好者伸出了橄欖枝。我幫助他們創建了好幾個文學社團,辦起了《鉆工情》《西北風》《沙舟》《春草》《戈壁草》等文學內刊。這些文學社團間接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我也得了個“恩師·甘”的謔稱,許多人至今還與我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期間,《青海日報》文藝部主任王文瀘應我之請,在“江河源”副刊特辟專版,并延請青年評論家王建撰文揄揚,這是青海油田作者群首次在外界集體亮相。時任青海省文聯副主席兼《青海湖》主編的劉若筠寫信說:“你們創造了戈壁灘上的文學奇跡!”知名作家、《瀚海潮》主編井石來油田采風,連聲贊嘆“聚寶盆現象”。嗣后涌現了二三十位青海省作協和中國石油作協會員,并且出了好幾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