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激蕩起文學的澎湃力量 ——6位與會80后文學評論家代表暢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心得體會
12月14日,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5點希望: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總書記特別強調,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本版邀請6位與會的80后文學評論家代表暢談心得體會。
文學書寫要有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的視野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陳培浩
文藝通過對新時代新征程的描繪參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既不能抽象,也不能流于空泛,而要有相應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是海納百川,是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的辯證統合。千江和百代的一個方面是駁雜,假如沒有大歷史觀,沒有對歷史總體性的把握,必然迷失于歷史的雜多碎片和蜿蜒迷宮之中。由此描繪的新時代新征程可能只見枝葉不見樹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只見現象不見本質,只見碎片性不見總體性。
當代中國最大的歷史總體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文藝如何書寫這個歷史進程?歷史總體性的存在,并不是要取消文藝工作者的思考,而是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揭示。舉例來說,一個當代作家如果要書寫粵港澳大灣區,必然跟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相關,但其具體問題并不因這種歷史總體性的存在而能夠一攬子解決。換句話說,歷史總體性是一種視野,一種書寫的傾向,而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并非所有的生活,都能夠代表新時代新征程;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映照著歷史總體性的光芒。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文藝界因為對僵化本質論的反思而喪失了對歷史總體性的信任,這是一種矯枉過正。
假如一個作家要書寫大灣區,我期待這種書寫既能向此時此刻大灣區無數人民的悲歡經驗敞開,也向大灣區豐富多元的歷史和文化敞開。換言之,這種書寫必須有一種歷史的根須,深深扎根于16世紀以來的世界史,由此才能看見近代中國匯入世界的歷程,看見中國如何艱難地完成自身的現代轉型,看見現代中國如何攜帶著其古老文明和當代道路,匯入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這樣的書寫,歷史中映照著當代,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新征程又深刻勾連著世界大勢。這才是真正將當代性和歷史性結合,描繪出恢宏氣象的作品。
人民史詩具有深沉力量和雋永魅力
信陽師范學院教授、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呂東亮
史詩性作品是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主要標志。柳青的《創業史》、李凖的《黃河東流去》、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等史詩性作品,以恢宏壯闊的氣度書寫了中華民族走向獨立、富強、復興的歷史進程,激發了億萬讀者的愛國之情和奮進之志。如今,作家處在新時代新征程這一歷史方位,要努力創作出新的、具有深沉力量和雋永魅力的史詩巨著,鑄就文藝高峰。
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需要作家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只要我們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會發現人民群眾的可愛可敬之處,就會體認到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時代創造者的偉大力量,就能生發出創作人民史詩的文學抱負。時代新人形象、英雄人物形象是史詩性作品的主要元素,新時代的英雄、新人層出不窮,期待作家去書寫和塑造。我們要熱情地擁抱人民,主動走出斗室,走出自我主體性幻覺,將藝術之我融入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傾情呈現人民的英雄壯舉,傾心塑造新時代的新人形象,為時代立心、為人民立言。
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需要作家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不斷錘煉閱讀生活的能力。認識照亮生活,思想成就品質。只有以歷史主動精神參與偉大實踐,只有不斷地深入生活、閱讀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洞悉生活本質,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大格局、大氣度、大關懷,充滿激蕩人心的力量。當下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讓人有碎片感、虛無感,就是因為這些作品的作者以自我得失為心理依據,逐步喪失思考大世界、大時代的能力,寫作也就只能停留于杯水風波、一己悲歡,被時代和人民所拒絕是理所應當的事。
文學的新格局呼喚觀念的新突破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烏蘭其木格
當下時代,文學在新媒體的催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文學與藝術的固有邊界被延展或重塑。其表現為創作形態日漸豐富、文學觀念日漸敞開、藝術手法日漸新異、藝術門類日漸融合。21世紀以來,網絡文學、動漫游戲、短視頻、AI寫作、“劇本殺”等新的文藝類型正在展現出新的可能性。不管我們是歡迎還是排斥,文學藝術的格局已然發生深刻變化。譬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的作品,在文字中往往穿插著視頻、音頻、動態圖畫等藝術門類,這種多媒體作品努力營造出逼真感,調動起人類身體感官的全面參與,較之印刷時代的單一文字表述,更為立體和豐盈。顯然,這種雜糅和互融互通無法歸類到既有的藝術門類中,意味著文學藝術已經溢出了原有的邊界和限定,處在新形態和新范式之中。
面對這些轉變和挑戰,文學批評界往往陷入或選擇性盲視或尷尬的失語中,缺乏理論的創新與建構能力。守舊和抱殘的批評家甚至看不懂新媒體文學,更談不上深入的理解和闡述,導致文學創作現場與批評實踐的“雙翼”不能協調一致,無法與時代保持同頻共振。
廣大文學工作者應增強自我突破和革新的勇氣,不能簡單粗暴地將新媒體文學與傳統文學置入粗制濫造與精心布局、商業消遣與精英品位、感官刺激與深邃雅正的二元對立關系中。事實上,新媒體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學工作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穿行其間,以虛心學習的態度去了解并有能力作出闡釋。
講述中國故事應該是鮮活的交談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項靜
我們這個國家和時代從不缺少故事,從空間上來講,城鄉之間,東西部之分,南北差異,沿海和內陸,并衍生出地域、城市、鄉村、縣城、工廠等特殊的寫作對象空間,這種由空間而產生的特殊生活和差異、區割之下到處都是自己的“故事”。從時間上來說,歷史是我們“故事”的另一個來源,近幾年我們看到大量唐、宋、明、清的故事書寫和革命歷史故事書寫,我們有傳誦歷史的文學傳統,每一代人都有重述歷史的敘事沖動和必要。
我比較認同一種說法,文學是鮮活的交談,講述中國故事也應該是鮮活的交談,是伸出一只手,期待另一只手去握住。交談不是獨白和片段,而需要時時調整自己的語調、情緒,并聆聽外界的回響,所以整體性的認知、真摯的表達、真實可信是首要的。鮮活的生活和當下人民真實的所思所想是文學藝術最重要的“中國”元素,需要從流行觀念和狹隘意識的挾持中解放出來,對當代中國社會情感結構進行切實的觀察和體悟,當然還需要與之匹配的新的敘述方式和當代價值觀的介入。
另外,中國故事不是中國“消息”。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里批評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擁塞的“消息”,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消息,但是很少見到值得一讀的故事。這是因為每一個事件在傳到我們耳作者對最異乎尋常和最不可思議的事物進行最精確的描述,卻不把事件的心理聯系告訴讀者,無法讓生活向藝術敞開無盡的可能性和復雜性。同理心、復雜性與難題性可能恰恰是中國故事走向人類故事、全球情感共同體的一條通道。
中國故事的講述是一個綜合體,它涉及眾多學科的知識,比如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新的觀點和認識框架,新發現的材料和解讀方式,新的田野調查都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支持,只有借助新的知識,才能建立理解的維度,敘事的自信,想象的空間和倫理的邊界,才能講述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故事。
文藝創作是超越性的精神活動
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 顏水生
堅持弘揚正道、追求德藝雙馨既是對文藝工作者自身修養的要求,又是對文藝作品精神內涵的要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朝乾夕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傳統美德,作家要善于汲取中華傳統美德,以實現立德樹人、鑄魂培根。
作家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也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積極從中華傳統美德汲取精神力量。文如其人,立文必先立己,立己必須鑄己。孟子說,在生活中要“善養吾浩然之氣”,在工作中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荀子說:“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新時代在闊步前進,我們更應該積極進取,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
作家善于發掘埋頭苦干、開拓創新的民族脊梁,要堅持弘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才能為世人弘美德。天地有大德,文藝也要有大愛。只有真正做到虛懷若谷、厚德載物,才能創作出大情懷大智慧的作品。“朝乾夕惕”就是“反身修德”“三省吾身”,也就是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人生態度。修身養德是文藝創作的必然要求,我們不僅要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氣魄和理想,更要銘記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誡言。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來源,作家不僅要以先哲大家為師,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普通百姓為師,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藝術的真諦。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把文藝創作視為一種純粹的超越性的精神活動。我們也應該不為虛名所迷,不為利益所惑,只有保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能真正獲得藝術的精髓和自我的超越,才能為自身留清名。
網絡文學要有貼近生活的煙火氣
三江學院網絡文學院副院長 賴爾
當前,網絡文學產業已經進入轉型期,從蠻荒的流量拼殺時期進入深耕精品化創作的時代。網絡作家要順勢而為,積極應對。
從創作原動力上,網絡作家要正本清源、堅定理想,回歸創作初心。網絡文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文學愛好者將自己的文學作品通過BBS論壇等載體進行發表,免費向論壇網友進行分享,尋求共鳴。因此,早期的網絡文學作品對藝術性有較高追求,創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只是通過網絡渠道撰寫文章、發布文章,完成創作自我表達的同時,也實現與網友交流探討的目的。
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絡文學產業越發成熟,讀者數量不斷增多,付費閱讀、版權銷售等盈利模式為網絡作者帶來不菲的收入。于是網絡文學的創作原動力發生改變,從“自我表達、大眾分享”變成“服務讀者,贏得更多流量,賺取更多的報酬”。
相比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具有作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這使得網文更加貼近市場,也更容易通過后續文化產品的開發,帶來更高的社會傳播力。然而,部分網絡作者屈服于金錢,沉溺于“流量思維”,這就喪失了初心。網絡作家應該有崇高的理想,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給讀者以精神和審美的滋養。
從創作目標上,網絡文學應由“虛”到“實”,走入人民的實際生活之中。如今的網絡文學類型多樣,題材多變,還出現了跨專業、跨學科式的題材融合新風向。然而,網絡文學不僅要九天攬月,也要回落人間,不僅要有飛天遁地的腦洞,也要有貼近生活的煙火氣。
沒有生活的創作,是懸浮的,是脫離實際的。即便是玄幻文、科幻文,哪怕構建了全新的世界觀,但對于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的描寫,依然脫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對人生百態的經歷與感悟——而這恰恰是宅家碼字、日更上萬字的網絡作家所欠缺的。
網絡作家也不能只盯著看似瑰麗的虛幻世界而忽視現實題材創作,更不能永遠待在舒適區,為了追逐人氣而被禁錮在某一特定題材,不斷地重復自己。網絡作家要勇于面對現實題材,書寫新中國的偉大發展進程,書寫當下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而不斷奮進的壯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