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三坊七巷》:書寫坊巷空間里的民間情感
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龐大的網文寫作群體不僅帶來了作品數量上的驚人增長,寫作者們的多元知識背景和生活閱歷還使他們的作品在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和豐富的精神維度上不斷生長,尤其在新時代文藝政策的指引和時代精神的召喚下,越來越多的網文跳出了自我書寫和蹈空虛構的初階模式,在經濟建設、社會民生、文化傳統等題材領域深入開掘,并勇于就重大的話題書寫出一代網絡原住民的心曲。姚瓔的《情暖三坊七巷》正是這樣的作品,小說以小的故事呼應大的時代命題,聚焦福州古城三坊七巷的改造歷史,探討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如何與現代和諧共生的問題。
在福州,三坊七巷被稱為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國城市的里坊制度由來已久,并在政治、經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斷演化,是古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特殊布局方式。據相關學者的專門研究,隋與唐前期,在都城及大部分州(府)縣城,推行了較為嚴格的里坊制,城內基本空間格局由封閉的坊墻、大大小小的十字街道構建而成。中唐以后,里坊制度逐步解體,封閉式的坊墻逐步被突破,到宋代形成了開放式的街巷布局。里坊制既是一種關于城墻街道、坊市建筑的空間布局,也與安全保障、生產貿易、日常習慣等生活秩序相關,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里坊制這一特殊的空間實踐導致了相應生活方式的形成。
在中國邁入現代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城市規劃構造出了新的空間布局,正如美國文化地理學家菲利普·韋格納所認為的,“空間本身既是一種‘產物’,是由不同范圍的社會進程與人類干預形成的,又是一種‘力量’,它要反過來影響、指引和限定人類在世界上的行為與方式的各種可能性。”當代空間實踐圍繞工業生產和資本流通展開,不管是建筑設計,還是空間規劃,都體現出社會對于高效便捷和精準定位的功能性追求,這樣的城市內部空間,在不經意間就改變了主體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體驗,甚至一度使人普遍認為城市是由高樓大廈組成的冰冷的水泥森林,缺少人情味兒,《情暖三坊七巷》的創作可能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考量而發生的。若論當代都市人際情感紐帶的薄弱甚至斷裂,人口流動性增大與生活節奏加快固然是主因,但空間布局的變化也不容忽視:工作場所與居住空間的分離、高層公寓樓房的垂直構造,降低了人際互動的頻率,使“家”成為原子化個人和核心小家庭的庇護所,“街坊鄰里”被“小區業主”的名稱取代,“遠親不如近鄰”成為過去的故事。
而在三坊七巷這樣傳統的空間構造中,姚瓔試圖幫助讀者找回失去的情感家園。作者以三坊七巷中的衣錦巷為主要場景,從肉燕傳人陳榮順的日常生活入手,講述兩代人的故事。其中既有陳榮順與元宵傳人林山之間的心結與不睦,又有陳家父子、林家父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還有陳雨帆、林恩馨、潘國明等年輕人之間的愛與哀愁,最終兩代人共同努力,消除了誤解,放下了恩怨,順利完成了三坊七巷的古城改造,并將陳榮順、林山等老福州居民的種種民間技藝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應該說,小說在故事情節設計上比較中規中矩,如陳榮順、林山因“三角戀情”而反目,陳雨帆、林恩馨遭長輩反對、戀愛受阻,林恩馨在網絡上默默陪伴陳雨帆等,都是“日常”而非“傳奇”——歷史的長河猶如靜水深流,除了擷取河面的浪花,作者更想探知它那精神和情感的河床。
其實,從游客的外視角看去,白墻青瓦、曲徑通幽的三坊七巷是難得一見的建筑奇觀,其古樸風情與現代都市的紅塵滾滾形成鮮明對照,而不管抱著尋幽探奇還是網紅打卡的姿態,三坊七巷都只是城市生活時尚中的有限點綴。但對于居住其中的人來說,這一古老的坊巷空間意味著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一致的情感結構。故事中的陳榮順一家和他的租客們,居住在已有上百年歷史的陳家祖厝中。陳家祖厝是三進、兩層的公館式建筑,中間是天井,四圍是房間,一樓有大廳、有敞廊、有后院、有小池以及獨立的公用廚房。在這樣一種合圍的空間里,人與人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而且大廳、廚房、小院等公共區域為住戶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間,雖私密性不足但互動性極強。在傳統中國,公館里住的是枝葉繁茂的大家族,而在當代中國特殊的人口結構與家庭構造中,大家族的盛況自然少見,因此,作者實際上是借著陳家祖厝里的房東和租客,重構了關于公館空間里的大家族的生活想象。祖厝里的這些人物形成了一種較為松散的聚集,雖然由租房建立的契約關系有一定的脆弱性和隨機性,但公館空間卻促使他們之間產生了某種前現代的情感交互模式,那些隔墻有耳、家長里短、閑言碎語固然令人頭疼,但在這一空間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撐卻也是實實在在的,如陳榮順日常召集的聚餐、臺風天的互幫互助、舊城改造時的團結一心等等,都是現代城市高層公寓式空間中罕有的。三坊七巷與陳家祖厝里的故事,可以說是作者對傳統“大家族”生活的某種模擬,流露出她對前現代生活美學的眷戀和懷想。
前現代的空間布局孕育出典型的熟人社會,因其穩定不變,使人內心安適從容,更兼熟人社會以和為貴,倫理道德在規范個人德行方面效果顯著,這便有了充溢全篇的融融之“情”。小說中,陳、林兩家在親子關系上雖有隔膜,但相互的愛與關懷從未缺席;三坊七巷中的鄰居往來頻繁并共同守護棄嬰林恩馨的成長;林山和潘玫、陳雨帆和林恩馨、王文風和何霞的相愛相守令人動容;更主要的是,陳家祖厝中陳榮順與妻子趙惠蘭、陳氏夫婦與租客以及租客相互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相互關心。這些天南地北而來的租客,各有其秉性、遭際和行當,卻都在這個模擬的大家族空間里體會到善意和幸福,即便最善于鉆空子的“壞人”吳新葉也被感化、棄惡從善。這種情感共同體由前現代空間構造而成,沉淀于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情感結構之中,而現代都市是追求速度和效率、人際邊界清晰的陌生人社會,兩相比較,坊巷空間無疑更具吸引力。因此,《情暖三坊七巷》表征的正是一代網絡原住民對傳統中國民間情感的緬懷與回望。
當然,模擬的“大家族”終歸只是模擬,它不太可能是所有人共同的歸宿,但作者以“情”為核心,消弭了大家族中的權威等級結構,消弭了“房東—房客”之間的階層差異,也消弭了眾人之間的地域和文化差異,實際上是構建了一個質樸的民間情感之原鄉,這與《武林外傳》《愛情公寓》《歡樂頌》等圍繞生活空間建構的情感烏托邦異曲同工,不失為現代都市人對和諧情感關系的美好愿景,也給讀者帶來有效的情感撫慰。
在前現代空間構造孕育出的前現代生活美學中,“慢”是其另一特質,這一點在小說的敘事節奏上有直觀的體現。網文的主流敘事追求“爽”點密布,講究情節的急推進、強轉折,姚瓔則反其道而行之。小說從清晨五點半陳榮順躡手躡腳去買菜開始,好似一路長鏡頭跟拍,展示這個福州好男人從陳家祖厝出發,到達農貿市場,選菜買菜,回到家中,與租客打招呼……這是陳榮順波瀾不驚的一天,是三坊七巷中不急不躁的日常。作者耐心地敘述陳榮順買菜做菜的細節,甚至饒有興致地列出詳細菜譜,形成了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的同步,以緩慢的敘事節奏來同步舒緩的生活節奏。有趣的是,作品從2004年寫起,恰在那時,韓劇《大長今》風靡全國,該劇制作精良、服飾考究,尤為突出的是它緩慢細膩的敘事風格,顯示出在情節的戲劇性基礎之上,生活細節所具有的文化魅力。當然,2004年的中國正在高速發展,時代的節奏非但不慢,反而快得令人激奮和眩暈,《大長今》的出現提醒著,中國文化若要更好地彰顯魅力,也需要有慢節奏的發掘和充分的細節呈現,《情暖三坊七巷》的“慢”應當也有相似的美學追求。在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慢”是一種冒險,想想短視頻應用是多么厲害,讓人目不暇接,只因為“慢”會導致疲憊和精神渙散;想想傳統紙質文學,在它的創作—出版—閱讀程式中,“慢”或過多的細節意味著某種“不經濟”的冗長(甚至篇幅太長會對讀者構成閱讀挑戰),而《情暖三坊七巷》之所以能用“慢”的筆觸描摹“慢”的生活,依賴于網絡文學寫作—閱讀同步的生產消費模式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養成的寫與讀的默契,在逐章逐節的追更過程中,就連菜譜也是產出閱讀快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情暖三坊七巷》才得以最大可能地保留前現代生活方式的美學質地,讓故事的展開具有了切實的文化傳統承托和細密的日常生活肌理。
特殊的空間構造催生出特定的情感結構,也催生出千姿百態的故事,緊扣古長安的里坊空間布局,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側重發掘其功能性特征,演繹出了懸疑的探案故事,而姚瓔的《情暖三坊七巷》則在關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記錄三坊七巷的改造歷程,探尋復歸民間情感是否可能的問題、探尋現代都市形態與古老文化和傳統生活和諧共處的問題。當然,對于城市規劃建設而言,古城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此,官場、商場、情場、陰謀、陽謀都可能成為文學表現的切入口,而作者以“情暖”為基點的敘事則不乏臆想之處,但如果理解了作品的關切所在,跟隨作者的敘述,體察城市空間變遷如何與個人生活血肉相連,探尋從形制到文化、從建筑到情感的動態平衡,思考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問題,則不難理解小說的用心,并會從中大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