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完整而有機的網絡文學生態系統
網絡文學的發展正進入快車道,但是繁華的背后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如曇花一現的作品多、經典作品少,一些作品還存在審美價值不高、社會價值缺失等問題。黃發有教授主編的《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2020)》(海峽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以下簡稱《年選》)廣為搜羅網絡文學年度有關理論評論文章,緊密追蹤網絡文學現場熱點,深入剖析網絡文學發展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同時把握網絡文學跨界聯動趨向,進一步拓寬跨學科研究路徑,從著作權、數字人文、經濟學等角度研究網絡文學特征。這些都為網絡文學步入新拐點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指引,倡導從回歸理性入手,以構建完整、規范、高效、和諧的生態系統為基點,發揮網絡文學傳播中華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作用。
催生出以網絡文學為內容源頭并囊括多種業態的龐大生態體系
《年選》收錄的賀予飛文章《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與網絡文學產業的關聯邏輯》中,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在外部環境、內部體系、協同演化等方面與網絡文學產業具有密切關聯,可為網絡文學產業研究提供理論資源和發展向度。這個研究思路具有建設性意義,清晰厘定了網絡文學生態系統布局及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他分析道:“網絡文學的內容生產者、消費者、運營商、IP衍生開發運營商、第三方服務商、行業協會、高??蒲袡C構等主體之間、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連接并釋放作用力,在‘文—藝—娛’生態圈層和‘生產—分銷—收益—再生產’產業循環下,催生出以網絡文學為內容源頭,并囊括出版、影視、游戲、動漫、演藝等業態的龐大生態體系?!?/p>
網絡文學完整的生態系統,不能僅狹義地理解為產業鏈,應該從更高的視野賦予它鮮活的生命,就像是生物與其生存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等,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群體。
因此,完善網絡文學生態系統應堅持從歷史出發并面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的文化自信高度,精準把握時代需求,聚焦痛點,填補短板,掃清盲點,以作品內容為核心,依靠互聯網技術,向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閱讀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通過打破產業邊界、實現跨界創新,從而重構生產關系,釋放社會效益、用戶價值和經濟價值,讓作者、讀者、平臺運營企業等形成有機的生態系統,行業、行業聯盟、個體、組織和系統成員之間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使得每一個部分的共生關系生長和豐滿起來,成為和諧生態系統的有力支點,有力促進網絡文學實現適應、引領、創造時代的文化自信新需求。
相關主體在生態系統中“各就各位”
網絡文學生態系統的建設,還需要準確定位各參與要素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職能。
網絡文學的生產者即作者處于生態系統的頂端,應該專注于內容創作,堅守文學作品的高標準,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為讀者提供健康又具有吸引力的精神體驗。網絡文學盡管在文化意蘊、語言表達、敘述結構、人物形象等方面與傳統文學有一定不同,但其本質還是文學。網絡文學創作必須遵循文學規律和網絡規范,遵循語言文字的表述和要求規范,遵循社會的道德與倫理規范,把講好中國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表達的重點,達到網絡性、思想性、文學性的融合,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價值的網絡文學精品。文學題材的現實回歸,應當可以視為網絡文學從隨性回歸理性的一個重大表現。周志雄、王婉波在《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傾向》中提出,網絡文學是“一種具有娛樂性的通俗文學”,具備通俗文學“宣傳讀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的文學傳統。網絡作家的使命就是發揚好這個文學傳統,從文學的小切口書寫宏大的時代命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塑造改革時代的英雄、宣揚愛國主義、關注社會現實變革、重塑傳統文化魅力等方面展開積極的探索。
網絡文學平臺作為作品呈現的載體,也是作品的運營方,應該把職能定位于為作者和讀者提供服務,為網絡文學生存生長提供豐厚土壤,為作者營造更自由、更高效的寫作空間,為讀者提供更舒適的網絡閱讀環境,在作者、作品、讀者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平臺的發表、傳播、閱讀和反饋功能,在生態系統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它連接著產業鏈前端與終端,使作者創作的文學產品能夠找到相應的讀者消費市場,形成產業鏈閉環,促使資源合理配置。
尤其是在IP泛娛樂經濟生態中,IP運營企業負責適應市場需求,將網絡文學轉化為相關業態,實現IP價值最大化,實現跨產業垂直整合下的價值鏈重構。嚴格來講,這是在原有“作者—平臺—讀者”生態鏈下衍生出新的鏈條,使整個網絡文學生態系統實現整合重組。因此,在IP泛娛樂生態中,IP運營企業與平臺仍然處于不同生態鏈條的不同位置上,應該與平臺在職能上具有明確的界限,在各自的生態鏈條上發揮本職作用。
李明霞、段嘉樂在文章《平臺經濟視角下網絡文學出版平臺“異化”現象研究》中提出,市場趨利性邏輯演進催生出集團化運營的網絡文學出版平臺,“改變了平臺作為中立于雙邊市場的產業鏈角色,中間平臺越權干預產業鏈上游生產者,出現平臺‘異化’現象”。而集團化運營的網絡文學出版平臺雖然短期內可以有效推進網絡文學產業發展,但是也可能導致網絡文學的創作趨向機械化生產、網絡文學市場僵化。對此,他們提出通過建立網絡文學出版平臺作者保護機制,促進網絡文學產業積極健康發展。
全方位變革與創新,確保網絡文學生態系統的內在活力
網絡文學發展迅猛,作者創作、平臺發表、讀者閱讀傳播之間,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緊密關系,網絡文學市場已發展成為以作者、作品為基礎,聚力粉絲經濟的全版權運營模式。但一個肌體內在的聯系越緊密,就越需要不斷地激活,促其推陳出新,否則就會慢慢失去活力甚至僵化。
機制創新是網絡文學贏得未來的引擎。網絡文學有著與傳統文學不同的生產機制、傳播機制、反饋機制,是內容生產領域的新“藍?!?。當前,在一系列政策助推和規范引導下,網絡文學應堅持變革不停步,不拘泥于傳統的文學認知,不為過去的條條框框所拘束,只有這樣才能孕育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確保生態系統前端源源不斷輸出好的作品內容,還需要平臺及運營企業時刻流動新鮮的創新血液。對于作品的選擇與判斷,要基于文學的標準,增進對文學及其功能的深刻理解,提升對精品的關注和重視,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純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此認知上,通過切實的舉措,為優質作品的誕生營造一個適宜的網生環境。
網絡文學的發展要有強勁的內生驅動力。資本多元化的趨勢下,作者以創作數量為績效指標,為實現短期利益,出現大量同質化甚至盜版的作品,使得終端消費者無法享有優質的產品。就目前而言,最關鍵的一點是要重新梳理行業規則,重新樹立和提升商業模式形象,以現代、科學的方式解決阻礙網絡文學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歐陽友權在《新世紀網絡文學創作的四大走向》中指出,網絡文學本身帶有文化資本和商業運營基因,當前“網絡文學的市場拓進化正在倒逼網絡作家的文學思維向影視、游戲等業態傾斜”。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和技術傳媒的升級換代,網文創作“需要在把握消費市場的脈動中適應市場需求,與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保持必要的張力和平衡”。
創作生態的改善也亟待注入新動能。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由網絡文學IP改編的影視等,都應該以內容為中心。通過創作激勵、作品扶持、改編推薦等舉措,鼓勵創作者從超越時代的虛幻想象轉向立足時代、關注現實。除了題材創新,在表現手法上,應該從類型小說的模式化跟風、套路化因襲中突圍出來。歐陽友權指出,“內容破圈”或將形成網絡創作的新進階,“從根本上說,網文創作最需要的是內容破圈及作品質量破圈。做內容應該是網文行業不變的初心,重品質更應該是網絡創作永恒的追求。大凡網絡‘爆款’之作,無不是文學‘內容破圈’之作”。這就要給作者提供自由空間,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作者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構筑在鮮活的社會生活基礎之上。
追求互通、共享、開放,讓精彩的中國故事不斷誕生與延續
網絡文學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需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環境,為所有關聯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生態系統內外不是自我封閉的結構,它的基礎應是有效的信息交換,在“鏈”上的每一個行走者,隨時隨地都有被其他相關參與要素進行分享、交互、協作,甚至融合的可能。
由于平臺與作者具有共同的服務對象,需要協力滿足讀者的精神體驗,因此作者與平臺是共享、共贏的關系,共同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實踐中,平臺利用大數據,將讀者的閱讀需求反饋給作者,作者根據收到的反饋對市場端加以了解,以提供更能滿足讀者需求的作品。此外,平臺通過包裝作者、運營作品,通過整合營銷傳播,努力實現利益最大化,平臺收益越多,作者報酬福利越好。因此,平臺與作者還具有共同的利益動機,處于共同的利益分享機制之中。
雖然處于產業鏈最前端的網絡文學作品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但一部好的網絡文學作品要實現價值最大化,還必須擁有從文字到動漫、游戲、網劇等中端鏈條的開發、宣傳與推廣,下端生態鏈是將這些動漫、影視、游戲等進行變現的公司。除此以外,還衍生出一些新的價值生態鏈條,如各類衍生品開發及銷售單位,以網絡文學為基石,以IP開發為驅動力,開放性地與全行業合作伙伴共建IP生態業務矩陣。推動IP生態鏈進入實踐環節,把人才、資源、不同內容業態有機結合起來。在不斷豐富與延長的生態鏈上,各環節相輔相成,目的是讓精彩的中國故事不斷誕生與延續。
唯有如此,從有溫度、有筋骨的生態系統中生長出來的網絡文學,才能自覺承擔起書寫偉大時代、繪制精神圖譜的重大使命,真正成為民族復興的記錄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