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開拓文藝新境界 (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5點希望,在文藝界引起熱烈反響,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鼓舞。本版刊發的6篇文章,是文藝工作者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感悟和收獲。
——編 者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
鐵 凝
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廣大的作家藝術家,不管是身在現場,還是心向現場,都強烈地感受著神圣的使命、崇高的責任。當總書記引用李白的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時,所有人的心中都升騰著凌云壯志。回望來時的路,我們充滿自信和自豪,展望輝煌的前景,我們滿懷前行的信心和創造的激情。此時此刻,我們都深切地感受著身在宏大的歷史之中,參與創造未來的崇高。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的方向、發出的號召,體現著高度的歷史自信和開辟未來的歷史主動精神。講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看待文藝事業和文藝工作,在宏闊的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中明確文化和文藝的使命、責任,為我們認識新時代文藝的本質、認識新時代作家藝術家與時代、與歷史、與人民的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在極不平凡的2021年召開。就在這一年,在天安門城樓,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身處偉大時代,文藝工作者滿懷昂揚與豪邁,分享著在黨的領導下與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榮光。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潛心創作、服務群眾,以高質量的文藝創作,激發全國人民愛黨愛國的澎湃熱情和強大正能量。
歷史的輝煌前景正在徐徐展開,燦爛的未來正在等待著我們去開辟去創造。前方是壯闊的社會變革,是日新月異的成就與進步,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和創造。在這樣的時刻,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刻體認著欣逢偉大時代、把握歷史主動的振奮激昂,立志書寫這一切、謳歌這一切,把這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提煉和鍛造為中華民族的恢宏史詩。我們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情用力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實踐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努力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藝高峰。
(作者為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
塑造鮮活形象 彰顯時代精神
馮 遠
現場聆聽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我心潮涌動,真切感受到,在黨的團結帶領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推出大量優秀作品,我國文藝事業呈現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作為其中一分子,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黨和人民囑托,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打造精品力作,無論作品數量還是作品質量,都達到新的高度,文藝工作者自身也在磨礪淬煉中,成長為文藝領域的行家里手。
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心存“國之大者”,把握時代主題,激發創造創新熱情,書寫新的史詩。文藝創作,說到底,作品是根本。用形式精妙、內涵豐盈的作品令人信服地傳遞價值理念和時代精神,是文藝無可替代的功能。那些經典作品之所以為人稱譽,正是因為有豐富的意蘊、時代的氣韻,也是因為有精彩的造型、美妙的音符、流暢的線條、斑斕的光影。我們的創作應當力避淺白的說教、簡單的堆砌、平面化的鋪陳,代之以精心的營構、精致的細節、精深的內核,達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新時代的文藝作品,不能停留于對生活素材的簡單加工和直白反映,而應當在對素材深度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調度、整合、拓展和升華,貼近對時代的深層認知和人民的深切關懷。跳脫一般化的表達,躍向精神層面的構建,使作品具有更為深邃的內涵和寓意,以生動的故事、鮮活的形象彰顯時代精神。
大國逐夢,長河奔海,憑高望遠,使命必達。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有責任以手中畫筆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扎實走好通往文藝高峰的每一步。
(作者為畫家)
用好角色為人民代言
李雪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從熱烈的掌聲里,我感到大家和我一樣,被總書記的講話深深打動。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回望自己入黨以來走過的道路和塑造過的人物,感慨良多。作為黨員,作為演員,我深知,用表演傳遞偉大建黨精神,用好角色為人民代言,始終是我的追求。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我年輕時在部隊當兵,經常聽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的故事,常拿自己和他們作對照、找差距。沒想到后來我得以在銀幕上塑造這些來自人民的英模人物。
拍攝電影《焦裕祿》,我深入蘭考百姓中間,聽老人回憶當年,深刻感受到人們對焦裕祿感情之深;拍攝電影《楊善洲》,我幾次走進大涼山,當地群眾自發編創的歌謠在我眼前勾畫出一個鮮活可感的形象——可以說,每一次人物塑造,都是人民群眾和我共同完成的。如今,我想回蘭考,到焦裕祿墓前對他說:“焦伯伯,全面小康實現了,您放心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您的精神會繼續影響大家。”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宋大成、啞巴孫力、“老頭”劉二鐵、老教授吳文淵……這些平凡、溫暖、心有堅守的藝術形象,同樣來自對生活的提煉。作為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
我非常珍惜“演員”這兩個字。和過去相比,我現在的創作少了許多。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少而精、精而深。今年我參與網絡劇拍攝,飾演面對傳承與創新挑戰的手藝人林師傅。趕上這么好的時代,我很想多演幾個角色,尤其是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講好中國故事。
生逢盛世,應不負盛世;生逢其時,當奮斗其時。我將用有限的精力,盡全力創造出經得起時間和觀眾檢驗的形象,繼續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汲取力量,從人民的火熱實踐中汲取滋養,為文藝事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演員)
學古不泥古 破法不悖法
趙季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中國音樂要用自己的母語,才能既被中國百姓喜愛,又能和世界對話。從民族器樂、民間音樂到戲曲,都可以“入樂”,關鍵是創作者要具備豐厚的傳統藝術思維和扎實的專業基本功,懂得中國人的情感,把握時代精神的內核,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我在《第二琵琶協奏曲》中用了江南絲竹的音樂,琵琶以蘇州評彈為動機,用琵琶表現吳儂軟語的韻味。在海外首演時讓國外觀眾耳目一新,也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常演常新。《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也是這樣,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它的旋律一聽就是中國的,所表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首演謝幕時,很多觀眾站起來,流著淚鼓掌。民族管弦樂《第二交響樂——和平頌》是我作為一名中國作曲家,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祭奠,每年國家公祭日之際在南京演出。對和平的向往是全人類的主題,這部作品也被國外樂團演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民族管弦樂《第三交響樂——風雅頌之交響》、管子協奏曲《絲綢之路幻想曲》、室內樂《關山月》、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等作品,以中國氣派的音樂風格承載中華文明,吸引國外音樂家合作,也為國內外觀眾喜愛。
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作品就是這片土地自然生長出來的。我今年77歲,依然喜歡采風,聽到民間音樂就走不動路。有一次在鄭州街頭看到一位拉墜胡的民間藝人,我站著聽了半個小時。電視劇《水滸傳》片頭曲一開始,我就用了墜胡,民間氣韻氤氳而生。每去一地,地形地貌、生活形態,我也用心觀察和感受,我尤其喜歡聽當地人說話。寫《好漢歌》,“大河向東流”的旋律其實就是拉長的山東話;電視劇《白鹿原》片頭曲,“原上的白鹿喲”是典型的陜西話。音樂從這片土地上長出來,最好的歸屬是回到這片土地,給電影《黃土地》寫的《女兒歌》,如今已被當地人當成自己的民歌了。
說一千道一萬,藝術家要愛這片土地。只有愛這片土地,同時開放包容,才能創作出有中國風范的優秀作品;只有把自己的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接地氣、動人心。
(作者為作曲家)
凝結心靈 溝通世界
阿 來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這一殷切希望,讓我深受鼓舞和啟發。通過學習領會講話精神,我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這樣的中國故事才能兼具特性和共性,兼具審美意蘊和價值內涵,才是凝結心靈、溝通世界的中國故事。
中國文藝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也形成了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等美學旨趣,在世界文藝之林獨樹一幟。今天的創作者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應該深入傳統寶庫,汲取審美養分,將這種獨一無二的審美旨趣傳達出來,讓人看到莊重、典雅而又活潑靈動、妙趣橫生的中國文藝風貌,看到鮮明的中華文化辨識度。這種審美旨趣是我們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的底氣。
講述中國故事還不能脫離人物,文藝作品中故事是由具體的人物帶出來的。要想把中國故事講得生動有力,就必須塑造立體傳神的人物形象。當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天南地北的奮斗者、鮮活豐滿的人民群眾在作品中立起來時,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才呼之欲出。這些人物的情感、追求與奮斗,又生動體現著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因而也成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生動演繹。
近些年,我在同國外文學家、藝術家開展交流的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日俱增。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需要突破專業領域的研究者圈子,抵達更廣泛的普通大眾,文學藝術就是一座便捷的橋梁。文學藝術的價值內核是真善美,不同地域的讀者對這種價值內核的認識是一致的。所以,中國文藝需要把目光投向世界,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反映人們共同價值追求。海外讀者閱讀中國文學,一定也是被人物吸引,感動于人物的命運,驚訝于獨特的審美旨趣,進而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社會生活,并且與作家的情感產生共鳴。文學藝術因為凝結心靈,所以溝通世界。
為了這美好的溝通之旅,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該有信心和抱負,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為作家)
追求德藝雙馨 成就人生價值
林永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強調文藝成風化人的職責。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給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寫信,勉勵他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表率,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文藝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堅守理想信念,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
文學家、藝術家是有社會影響力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社會產生影響。文藝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創作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人才標準中,專業過硬自然是硬指標,人品更是重中之重。學藝先修德,做戲先做人。文藝工作者必須嚴于律己,提高個人修養,這既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藝術品格的重要前提。文藝組織也要防微杜漸,將行業風氣、道德建設和職業品德教育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隊伍人才輩出,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在創作實踐中磨煉人品、鍛造藝品,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不斷充實壯大。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經常與年輕的文藝工作者交流,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恪守職業道德、注重個人修養、勇擔時代重任。
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心懷對人民的赤誠之心、對專業的敬畏之心,下真功夫、練真本事,將德藝雙馨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價值,為人民奉獻更多優質的精神食糧。
(作者為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