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創新性成果推動新時代文學進步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之三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創新性成果是文學進步的重要標志,創新精神是文學進步的重要動力。惟有創新不輟,文學創作才能精品紛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新時代的文學工作者要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增強自我突破的勇氣,開拓新境界,用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的創新性佳作回應時代、回饋人民。
創新和超越是文藝創作進步的不竭動力。一部文學史,就是文學不斷創新發展的歷史。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經典,大都凝結著各自時代的創新性表達,體現了各自時代的前沿性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攀登新時代文學的高峰、成就出精品力作的“事功”,就必須用“創新”這塊磨刀石,磨利文學的觀念之“器”、形態之“器”、技法之“器”。創新之路是多層次、“多車道”的,既包括新形式、新風格的發現創造,也包括內容、思想、觀念的進步革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正在經歷著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是新時代文學創新創造的根本依憑和巨大必要性所在。當人民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的發展圖景,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豐富性,文學的表達形態、風格特質、美學特點,也必然要以更大的多元度與涵蓋力給出回應。廣大作家藝術家要有引領風氣之心、樹立標桿之志,不斷向思想和創造的未知領域邁步,敢于沖破模式藩籬和路徑依賴,勇于跨越畫地為牢的藝術陳規,“言人之所未言,發人之所未發”。要以鮮明的藝術個性,更好地抒寫人民的共情、時代的共景、夢想的共性,于萬馬奔騰處求萬法歸宗。
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優秀的創新成果常常天馬行空,但絕不會憑空虛造;“新創造”的恣肆汪洋,總在不同程度上浸潤有“老傳統”的血脈滋養。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新時代作家藝術家創新創造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充分發揚海納百川的精神,借鑒外來優秀文明成果,把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只有這樣,才能走創新之正道、結創造之碩果,做到求法于古、化法言今,展世界視野、講中國故事。
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文藝的繁榮進步,催生出日益多元的文化生態、文藝形態。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不斷進步中與社會生活深度交融,文藝隊伍組成結構、文藝作品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這些既驅動了文學創新、拓展了文學空間,也為文學創新帶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要敞開胸懷、勇于變革,堅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學創作生產全過程,辯證運用新的觀念、新的技術和新的手段賦能文學創作。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打破傳統范式、豐富文學樣態,助推文學創作生產方式轉變,拓寬文學傳播渠道,探索文學創新空間。要準確識變、主動應變,敏銳回應、大膽運用新技術條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跨越邊界、衍生轉化,使文學永葆領風氣之先的旺盛活力,成為藝術創新和文化創意的基本資源。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現代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敢于“破圈”“跨界”,實現文學生產、傳播和接受機制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轉型升級,提升文學原創能力,以飛揚的創意靈感、充實的文化內涵、深刻的思想情感,不斷提升文學創作的質量、擴充文學在現代傳播格局中的體量,以創新之光照亮文學尊嚴,用精品力作彰顯文學價值。